摘? 要:政務微博是進行政治傳播活動的重要載體。政務微博的傳播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傳播活動,它具有政治社會化功能。政務微博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通過政務信息的發(fā)布進行政治價值的滲透;通過政治傳播活動進行政治人格的塑造;通過信息發(fā)布傳承政治文化,甚至維系政治體系的存續(xù)。
關鍵詞:政務微博;政治社會化;政治主體;政治人格;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22-03
政務微博是黨政機構和官員所開設的以進行政務信息溝通和交流為目的的微博類型。政務微博的傳播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傳播,具有政治社會化的功能。所謂政治社會化是“人們習得其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的發(fā)展過程”[1]。顯然這是把政治社會化當做一個政治過程來看待。有的研究者從政治社會化的載體和內容出發(fā),將政治社會化定義為“正式負責教育機構有目的地對政治意識、價值和政治習慣的灌輸。[2]”
在政治學界關于政治社會化功能的研究中,政治學者將大眾媒體與家庭教育、宗教和學校教育等一起作為政治社會化的渠道。國內有學者專門針對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進行了研究[3],也有研究者從政治與傳播視界融合的角度對政治傳播中的“政治社會化”問題進行了理論辨析[4]。政務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同時作為政治傳播的一種特殊載體,具有進行政治社會化的功能。政務微博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具體表現為通過政務信息發(fā)布所具有政治價值的滲透功能、政治文化的傳承功能,以及通過政務微博與受眾的互動過程中實現政治人格的塑造,進而達到對整個體系的維系。
一、政務信息發(fā)布與傳播主體政治價值滲透
價值是一個哲學范疇,它表明的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即在某種程度上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換句話說,它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由于主體及其內在尺度的作用,使客體趨向于主體,接近主體(客體主體化),為主體的需要及其發(fā)展服務”[5]。政治價值是政治活動中的主體對政治現象和政治活動所作出的判斷和依據。政治價值是人類政治生活的一般準則、意義和規(guī)范;政治價值為人類政治生活建立評價標準,對人類政治生活進行道德、倫理的評判,從而回答人類的政治生活應當是怎樣的問題。
政務微博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首先體現在它可以將傳播主體所堅守的政治價值滲透在政務信息中。大多數政務微博發(fā)布的都是跟本部門政務有關的政務信息。政務部門和政府官員在發(fā)布政務微博過程中,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將傳播主體自身的政治價值貫穿在政務信息中,政務信息是政治主體的政治價值意識的外在表現,是政治主體的政治理念的表現形態(tài)。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fā)布的是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安全有關的政務信息,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靈”發(fā)布的是與中國外交有關的政務信息,環(huán)保部門的微博所發(fā)布的是與當地緊密相關的環(huán)保類信息。這些信息從表面上看,只與各自部門的工作有關,但所有這些政務微博信息,從根本上講,是政務機構和官員向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政治主體所提供的這些公共服務都不是無目的的、盲目的。大多都經過了精心的選擇,其選擇的標準正是自身所堅守的政治價值理念。
政務微博的信息發(fā)布過程,是政務機構和官員的政治價值的傳播過程,也是公眾對這些價值理念的理解和接受過程。要使這一過程達到預定的效果,必須解決傳播主體與受眾接受之間的矛盾。
從傳播主體來說,政務機構和官員在進行政務微博信息發(fā)布時必須貫徹自身的政治價值理念,能否貫徹的關鍵在于政治傳播主體是否用堅定的政治傳播主體意識。政治價值理念的傳達和政治傳播主體意識的堅守不是赤裸裸運用政務微博將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價值理念直白地發(fā)布出來。這樣做與傳統(tǒng)媒體條件下的單向政治宣傳沒有什么區(qū)別,從傳統(tǒng)媒體到微博的轉變就失去了意義。從傳統(tǒng)媒體到政務微博的轉變,不僅僅是信息發(fā)布形式、發(fā)布平臺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政治價值的滲透如何適應具有碎片化閱讀特征和感性表達特征的受眾。這給政治傳播主體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在政務信息發(fā)布中必須貫徹自身堅守的政治價值,體現出政治傳播主體意識。政務微博的信息發(fā)布缺少政治價值支撐,將變成散亂的信息堆砌,甚至變成政治場域中的笑柄,最終減損政權的政治合法性。第二,這種政治價值的滲透必須以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出現,而不能進行抽象的政治說教。政治價值的滲透太過直白,將演變?yōu)榫哂袕娭菩?、灌輸性甚至虛假性的政治說教,招致受眾逆反,效果反而不好。同樣,政治價值的滲透也不能完全成為徒具形式的感情宣泄,完全訴諸情感的傳播,會因為缺少理性的啟迪而轉變?yōu)槌C情的表演和無病呻吟。第三,信息的發(fā)布與政治價值的滲透必須以“政務性”內容為中心。政務微博的發(fā)布不以政務性內容為中心,將使政務微博失去內在規(guī)定性。因此必須把握情感的表達形式、理性的價值支撐與政務性的內容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政治價值的形成會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跟政治主體的利益關系有緊密的關聯?!安煌鐣v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主體,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決定著不同政治主體必然擁有不同的政治價值需求和政治價值觀念”[6]。政務微博本身就是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通過政務信息的發(fā)布所傳遞的政治價值是黨和政府的利益的觀念表現。政務微博的政治價值傳播既要明確自身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又要照顧本部門的工作實際,更要以黨和政府的根本政治理念為指導。
二、政務微博的互動與政治人格塑造
政治人格是政治活動中政治主體所展現出來的政治個性、政治魅力和政治本性的總和。政治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哈羅德·拉斯韋爾是現代政治人格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卡普蘭的論著《權力與社會》確立了現代政治人格研究的范式,對“符號、認同與人格”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政務微博對民眾政治人格的塑造主要是通過政務信息發(fā)布過程中的信息互動實現的。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務微博的維護運營人員的政治人格問題。政務微博維護運營人員的政治人格問題,其實就是這些人的政治素養(yǎng)問題。政治主體政治素養(yǎng)的高低能夠反映政治主體政治人格的高低。政務微博運營人員的政治素養(yǎng)與政務微博的良好運營之間有緊密關系。具有低劣政治人格、政治素養(yǎng)的人進行政務信息的發(fā)布只能帶來負向的政治效果。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某地的衛(wèi)生局長的微博直播約開房事件。某衛(wèi)生局局長將微博當做私人聊天的工具,與某女性微博直播約“開房”[7]。類似這樣的政務微博反映了當下政治場域中官員道德的崩潰與墮落,連一個合格的公民都算不上,更稱不上合格的“政治人”。
清明廉潔的政治操守是一個政務機構工作人員的必備素質。這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黨政官員能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公共權力,堅持權力的人民來源觀;二是要能堅守政治道德和個人道德的底限。一個針對的是公共權力的行使,一個針對的是黨政官員的個人生活。清明廉潔正直的政治操守是進行正確的政治傳播的前提和基礎。黨政官員本身深陷貪腐的泥淖,再高明的政治傳播戰(zhàn)略和策略都是會變成拙劣的政治表演、低級的政治操縱、掩人耳目的政治遮羞和丑陋的涂脂抹粉,而這只能加劇人民的不信任,將網絡輿論推向新的高潮[8]?;诖?,政務機構工作人員和官員必須保持良好的政治操守、政治道德和政治人格。
另一方面是政務微博對受眾的政治人格塑造。政務微博對受眾政治人格的塑造主要通過政務信息的發(fā)布來實現。政務信息通過政務微博發(fā)布后,感興趣的受眾會通過參與話題討論、線上互動、發(fā)表觀點等參與到政務信息的發(fā)布過程中。微博的“轉發(fā)”功能可以較快實現政務信息的擴散。政務信息的被轉發(fā)過程,其實質是受眾政治態(tài)度的“無言”表達過程,這種政治表達過程蘊含著受眾的政治思維過程,政治思維的訓練有助于形成受眾的政治立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轉發(fā)就是力量”。除了轉發(fā)外,受眾還可以對政務信息進行“評論”。受眾對政務信息的“評論”過程其實質是受眾參與政治討論的過程。政治討論是政治參與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政治參與的過程會涉及政治活動的本質。因為政治參與的目的在于受眾試圖影響黨和政府的決策,以便于獲得“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9]。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受眾通過政務微博與黨和政府進行溝通、交流、調侃甚至抗爭,這些政治活動都會影響受眾政治人格的形成。至于形成怎樣的政治人格,這與受眾與政務人員的互動內容、形式、效果都有關系。面對受眾通過參與評論表達的訴求,政府不做回應,或置若罔聞,受眾極有可能進行非理性的政治表達,而快速、準確、合理地回應受眾的訴求,受眾傾向于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回應,甚至表達贊許。“成都環(huán)?!闭瘴⒉┦且怀晒Π咐?。截至2013年10月,“成都環(huán)保新浪、騰訊微博共計發(fā)布微博條數近1400條,收到網民評論、咨詢、投訴逾萬條,現有粉絲已超過10萬人。據統(tǒng)計,目前,“成都環(huán)?!惫俜轿⒉┕彩盏礁黝愑行对V近1100條,處置回復率100%。[10]”政務微博的這種良性互動過程,可以很好的影響并塑造受眾的政治人格。
三、政務信息發(fā)布與政治文化形成與傳承
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運行的軟件、政治體系運轉的潤滑劑,也是政治體系得以延續(xù)的必備條件。公民通過習得政治文化,保持了政治價值和政治行為方式的連續(xù)性。政治文化的傳遞過程就是合格的公民的再生產過程。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威廉斯認為,“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它所表達的某些意義及價值不僅僅存在于藝術與智識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機構與日常生活中。[11]”政務微博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即蘊含于其政務信息的日常發(fā)布中。
政務信息的發(fā)布過程就是政治文化的傳承過程。如前所述,任何政務信息的發(fā)布過程都不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它是一種有目的、自覺的特殊政治信息的傳播過程。這種有目的性和自覺性反映在對政務信息的制作、編排、編輯和發(fā)布過程中。在政務信息的發(fā)布中,要自覺貫徹黨和政府所秉持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同時要考慮黨和政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所設定的目標,也要兼顧黨和政府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當然,政務信息的發(fā)布過程不是對上述內容機械地、抽象地復述,而是將上述內容當做工作的指導原則,亦或者是將上述抽象的原則具體化在政務信息的制作和發(fā)布過程中,做到這些理論原則與具體政務信息的有機融合。很顯然,這給政務微博的運營管理人員的理論素養(yǎng)和傳播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
政治傳播主體通過政務信息發(fā)布所表達出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成員接受政務信息和對政務信息做出反饋所體現的政治文化是相互激發(fā)、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塑造的。政治傳播主體所傳遞的政治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具有政治權力所固有的強制性。這種文化蘊涵在政務信息的編排和發(fā)布中。政務微博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是政治理念、政治理論、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內涵于政務信息之后,以提供政治服務的方式內化于社會成員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權力固有的強制性特征并不一定完全以強制性的形式體現于政治信息的編制與發(fā)布過程中。
社會成員通過政治參與所表達的政治文化有兩個向度:一是當社會成員在政治傳播主體發(fā)布政務信息后在評論功能里所進行的政治討論和反饋。這里討論和反饋的信息指向是黨和政府,并且是運用政務微博的“評論功能”在政務信息發(fā)布后完成,參與的主體是該政務微博的粉絲,這易于形成黨和政府主導下的參與型政治文化。這種政治參與的方式利于黨和政府的管理和干預,形成的是有序參與的網絡政治文化,政治傳播主體與參與政治討論的社會大眾較容易形成良性互動,進行理性討論,達成共識和妥協。即使出現在黨和政府看來不和諧的非理性聲音,政治傳播主體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以處理??傊?,整個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是可控的,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是良性互動型的政治文化。二是社會成員在政務信息發(fā)布之后在網絡公共空間中和現實中所引發(fā)的政治討論和政治參與。這種政治參與的主體更為廣泛,不僅僅限于政務微博的粉絲,知曉政務信息的社會大眾都有可能成為政治討論的主體,因其成分復雜,參與空間廣泛,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因此討論不可避免地帶有隨意性和非理性特征。充斥網絡間的語言暴力和地域攻擊均是屬于此類,這易于形成暴力型的政治參與文化。而如何發(fā)揮政務微博的信息發(fā)布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對這種不良政治文化予以引導是值得研究課題。
政務微博的政務信息發(fā)布會形成怎樣的政治文化?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厘清影響政務微博政治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政治傳播主體所倡導的主流政治文化、社會民眾的個性政治表達、宏觀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微博空間中釋放出的草根政治話語都與政務微博平臺上的政治文化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媒體形態(tài)改變了社會民眾的政治表達形態(tài),開拓了民眾社會政治表達的空間。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微博重新建構了一種新型的文化權力關系,那就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被忽略、被壓抑、被定義的弱勢方依靠話語‘釋放和‘聚合的力量,對權力關系的強勢方發(fā)起了挑戰(zhàn)。這種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觀文化政治一方面釋放了大眾傳播時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語,……另一方面也影響著社會宏觀政治?!边@種局面的形成都源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結構的整體轉變。政治國家統(tǒng)攝社會的國家與社會關系轉變?yōu)樯鐣嗔χ鸩将@得相對自主性,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成果之一。社會結構的相對復雜、社會力量的日益多元帶來了相對活躍的政治表達,當今中國微博的繁榮只不過是原來被壓抑的政治訴求的一種變相表達而已?;诖?,政務微博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如何與多元的個人和社會團體力量達成互動、溝通、妥協和博弈,跟微博政治文化的形成有直接關系。
當然,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靜態(tài)的,它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政務信息發(fā)布所引發(fā)的政治討論和政治參與形成政治文化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在形成的過程中,它會不斷吸納新的元素,熔鑄在正在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此時,社會民眾的政治心理、政治傳播主體的施政行為和社會整體的環(huán)境都會對政治文化的形成產生影響。
四、政務微博與政治體系維系
這里用“政治體系”而不是用“國家”這一概念,正是基于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在其《政治體系》一書中對美國現代政治科學的教訓的反思。顯然,現代政治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國家所代表的公共權力這一狹小范圍內,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模式中國家政治已經社會化。而政務微博作為公共權力的一種變相延伸,在國家權力社會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政務微博對政治體系的維系作用恰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的。
政務微博對傳播主體主流政治價值的傳播與滲透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完成政治體系的合法性的構建;政務微博對政治人格的塑造是為政治體系生產符合統(tǒng)治秩序的“政治人”,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完成“政治人”的再生產;政治微博對政治文化的傳承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完成政治關系和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擁有政治合法性、合格政治人和完善的政治關系是健全的政治體系的必要條件。而政務微博在政務信息發(fā)布過程中可以達到以上三個目標,而這正是其對政治體系的維系起作用的表現。
政務微博不是維護政治體系健康存在的充分條件,但在現代開放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它已然變成了維護政治體系健康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政治體系不能明確的意識到這一點,也不具備運用政務微博的自覺意識的話,必將是這個時代的落伍者。
當然,強調政務微博在新媒體時代對維護政治體系的巨大作用,并沒有也不能排斥傳統(tǒng)的信息發(fā)布對政治體系的維護作用。在當下提出這一點尤為必要。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曾發(fā)布微博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檢索,近些年來,人民日報提及‘新聞發(fā)布會的文章呈現下滑趨勢,2010年至2013年,數據分別是79篇、50篇、51篇和44篇。涉及“政務微博”文章數則持續(xù)攀升,從2010年的零篇上升到2013年的94篇,為“新聞發(fā)布會”的兩倍還多。新媒體時代,便捷的政務微博發(fā)布會取代新聞發(fā)布會嗎?”盡管今天有很多政務機構實質上已經高度重視微博而輕視現實的新聞發(fā)布了,但是現實的新聞發(fā)布會在新媒體時代仍然不可或缺。政務微博的便捷性取代不了發(fā)布會的現場性和人際互動。因此,政治體系的維護需要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一道努力,而政務微博只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