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沁怡
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可能是幸福。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可能是責任。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可能是信仰。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
人生百態(tài),世事變遷,在目睹他人的困苦之時,也許我們會給他們報以同情目光,殊不知在他人眼里,這些困苦意味著幸福。
安徽一個村子里有一臺“愛情巴士”,它擔著周邊幾個村的交通問題的擔子。為什么叫“愛情巴士”呢?我想你已經猜了個大概。這的確是一個俗套的愛情故事,富家女愛上窮小子,為愛癡狂,相約私奔,卻遭遇飛來橫禍,窮小子從樓上失足落下,變成個不能動不能說的植物人,沒有了收入,她每天開車接送客人。這是困苦嗎?她不這樣覺得,這些都是愛呀,她每天把丈夫從車上抱上抱下,辛勤勞動,對她來說,這些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能和丈夫在一起這才是幸福,其他的困苦也變成了幸福。
還記得王爾德有一篇童話是說巨人有個花園,他不讓人們進來觀賞、游玩,有個小孩子卻不知死活從墻角下的洞爬進去,滿手傷痕,大家問他這不痛嗎?他回答:“這怎么會痛呢?這些都是愛??!”
是啊,在我們眼里他的困苦,也可能是幸福,是愛呀!
昨天是五一勞動節(jié),央視對此做了特別報道,新聞聯(lián)播中報道了一位在鐵道旁干了二十多年的舉旗人——老計。他每天凌晨無點起床,然后沿鐵軌檢查,看鐵軌是否正常,有無安全隱患。每天,在中國的最北端,會有火車鳴笛十七次,老計每次聽到這個聲音便會舉起手中的小黃旗,告訴司機,安全放心,直至晚上十二點他才能休息。一個人的堅守,一個人獨居在鐵軌旁二十幾年,老計的一生獻給了鐵路,這是困苦嗎?在我看來是的,如此枯燥乏味的生活,要我待一周我都待不下去,何況是二十幾年呢?可在他看來,這些困苦都是他對鐵路的責任與熱愛。
即便是寂寞了,孤單了,也只有他一人承擔,他像是鐵軌上的守望者,為困苦做出了新的詮釋,那就是責任。
中國西藏每年都會有數(shù)以千計的人們前來朝圣。那些信徒,一步一叩首,九步一大禮的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了與心中的信仰更近一步。這個過程的辛苦,不用說,你也一定知道。高原烈日,經幡飄揚,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徒叩長首的終點,他們認為在到達終點之前所受的困苦都是修煉,是信仰,所遭受的不幸是好的,是磨煉。常人無法承受的困苦,因為在他們眼中是信仰,他們一一接了下來,這是信仰的力量。
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有些事我不了解,不便做出解答,但他人的困苦,一定不僅僅只是困苦,還有他們對生活的另一番解釋與熱愛。
他人的困苦,僅僅只是困苦嗎?
點評
有路的存在,就會有趕路的人,文章從鄉(xiāng)村公路上的一輛大巴,到鐵路邊一個普通的鐵道工人,再到朝圣之路上以身體丈量信仰的那一個個身影,“困苦”是他們共有的關鍵詞。然而“困苦”也只是旁觀者的一己之見,因為在每一個當事人的內心之中,那些不見得就是困苦。有些人走路,是為了讓路邊的人鼓掌的;而有些人行走,是心中有一份篤定與堅守,.前者如若沒有了觀眾,便會失去自身的存在感;而后者哪怕踽踽獨行,心中也是豁然的。一條路上,行走著不同的人,其實,也就是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態(tài)度。有時,我們不要輕易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