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慧
根據(jù)二語習得理論,母語是學生開展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二語習得除了基本的語言,還包括語言環(huán)境、語法習慣、語法思維,等等,當學習者不能完全掌握第二語言時,必然會利用自身的母語來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轉換,并且想要借助母語來完成第二語言的學習。如今,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應用語言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引起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重視。
一 母語習得與二語習得
通常認為,本民族語言是人的母語,第二語言則是在母語以后獲得的另一種語言。在實際的研究活動中,應當將第二語言和外語進行有效的區(qū)分,因為第二語言習得通常是在目標語語言環(huán)境中開展,而外語的學習則是在非目標語語言環(huán)境中開展。
1 習得與學習
習得和學習是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的過程通常是利用母語完成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學習則是針對外語或者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學習是一種有明顯目的性、有意識的短期的活動,而習得通常是無意識的、無目的性的,在目標語語言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所以說,習得與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很多外部規(guī)則的約束,以及對個人學習行為的控制,所以學習過程的開展通常是以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基礎,而習得則不需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開展,是一種自由的、不規(guī)則的活動,注重的是內容和意義,而非形式。
2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相同之處在于,學習者首先應當具備語言習得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要身處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這里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包括課堂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同時兩種語言的習得都要具備語音、單詞和語法三個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規(guī)律和文化的習得。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習者的年齡跨度較大,通常第一語言習得的主要人群是兒童,而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人群則是成年人;兩種語言的習得過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兒童大多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第一語言的環(huán)境中獲得語言,并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而成人進行第二語言習得時,則是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和學習;兩種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和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第一語言沒有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第二語言習得則需要目標語語言環(huán)境,在正式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習得過程。
二 母語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1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最早被美國心理學家沃森提出,他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為依據(jù),對語言習得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語言行為帶有先天性的性質,是由一系列的活動對語言思維和邏輯形成的刺激而形成的,所以刺激與反應是二語習得中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隨著刺激的激烈,反應的速度加快,采取的行為也隨著增強,這便形成了二語習得的行為主義理論基礎。當這種刺激與反應持續(xù)進行,并且逐漸形成規(guī)律,就最終形成了一種語言習慣,這種習慣帶有自發(fā)性,如果在外部環(huán)境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習慣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在這種理論研究基礎上,我們認為母語的習得過程與二語習得過程有著很大差異,母語習得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在二語習得之前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母語的語言習慣,這對于二語習得必然會產生影響,
2 遷移理論
遷移本是教育心理學中的術語,指的是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對于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這種遷移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稱之為正遷移,指的是對新知識和新技能有利的影響;也有消極的,稱之為負遷移,指的是由于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對于新知識和技能學習帶來的副作用。這種遷移作用的影響在母語與二語習得的研究中十分常見,母語語言習慣遷移到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也會形成正遷移和負遷移的作用,所以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要能夠揚長避短,發(fā)揮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克服母語對二語習得的負遷移。
三 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1 母語對二語習得的負遷移
二語習得過程中受到母語習慣的干擾,會在語音、詞匯等方面出現(xiàn)不同的錯誤,這些錯誤的存在就是母語對二語習得的負遷移作用的表現(xiàn)。
第一,在語音方面的負遷移影響。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發(fā)音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的發(fā)音模式通常是單獨元音或者輔音+元音的方式,而英語發(fā)音則有元音、元音+輔音、輔音+元音、輔音+元音+輔音等多種形式,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總會受到母語發(fā)音習慣的影響,如cook/kuk/會被中國學生讀成/ku:k/。
第二,在詞匯方面的負遷移影響。詞匯的形成與應用習慣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對于世界認知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無法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匯。漢語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漢語語言和英語語言中存在著很多看似對等,但實際意義卻有很大差異的詞匯。比如,英語詞組“American Dream”,在漢語語言中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組,因為該詞組以美國的文化和歷史為背景;從另一方面來說,美國人也無法理解中國的“十二生肖”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亦無法從英語體系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組。另外,有很多詞匯在兩種語言中有著同樣的涵義,但是在引申意義方面卻有很大的區(qū)別,如白色在西方被應用在婚禮中,認為白色代表純潔;而在中國,白色則通常與喪事聯(lián)系到一起,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xiàn)。
第三,在句法方面的負遷移影響。漢語和英語在句法表達方面的差異較大,比如在中文中沒有“時態(tài)”這一概念,而在英語中則會通過多種不同的詞匯表達方式來表示不同的時態(tài),所以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對于時態(tài)的應用和轉換是他們學習的難點。比如中國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I wake up early this morning.”的表達方法,而正確的時態(tài)表達方式應該是“I woke up early this morning.”因為漢語中沒有時態(tài)的概念,而學生出現(xiàn)這種表達方式也是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而導致的。
2 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
通過對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母語對二語習得產生的影響,除了上述的負遷移,也有很大一部分正遷移作用。母語的語言習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二語習得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在母語習得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語言思維和邏輯習慣,也可以為二語習得提供一定的幫助。雖然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語言存在差異,但是語言之間也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所以當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母語習得的思維和習慣,便可以促進二語習得的學習成果。
第一,母語思維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對于目的語的認知程度需要依賴學生對母語思維的領悟程度:一方面母語思維可以運用到二語習得的閱讀習慣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詞匯和概念;另一方面母語的思維習慣對于二語習得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幫助,能夠合理運用母語思維習慣的學生,在英語作文水平方面也相對較強。
第二,母語語音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影響。如果母語與目的語在語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可以更有效的處理目標語的語音系統(tǒng)。比如在漢語語言體系中某些發(fā)音,與英語的發(fā)音較為相似,因為漢語中分為聲母和韻母,而英語中分為輔音和元音,漢語中的聲母與英語中的輔音是相對應的,漢語中的韻母與英語中的元音相對應,這時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的拼音與英語發(fā)音較為相似,如漢語中的“你好”/nihao/中的開頭聲母/n,h/就相當于英語中相對應的輔音/n,h/,所以合理的運用母語的語音系統(tǒng)可以降低二語習得過程中的發(fā)音障礙。
第三,母語詞匯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影響。在漢語中有很多詞匯與英語的詞匯在詞義上有一定的對應性,所以可以借助漢語的詞匯詞義的解釋,來增強對目的語詞匯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在漢語和英語的詞匯中都有按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分類方式,而不同詞匯的應用技巧也有相似之處,因此可以借助中文詞匯來實現(xiàn)英語詞匯的記憶。
第四,母語語法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影響。在漢語和英語中有很多語法的表達方式有相似之處,如漢語中的陳述句結構與英文中的陳述句結構在主語、謂語、賓語的結構上基本一致。如中文“我喜歡冬天”,語法結構是主語+動詞+賓語的形式,英文“I like winter”的結構語法也是主語+動詞+賓語的結果形式。從這里可以看出,如果對母語語法結構有深入的掌握,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也可以靈活運用,可以利用母語的語法習慣快速掌握面目標語,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本文的論述,總結出母語對二語習得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而母語對外語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外語學習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根據(jù)文中二語習得理論的闡述,中國學生在母語環(huán)境下完成語言的習得,自然而然形成母語的語言習慣和思維,以及母語的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語言習得方法對于外語的學習也同樣適用,所以只要具備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便可以運用其母語習得的思維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外語學習結果。
總之,在外語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對外語語言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