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明
前不久,我校圍繞“群文閱讀教學”組織了一系列公開課。前前后后,筆者共聽了十余節(jié)課,坦白地說,能給觀課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課不多。筆者捕捉到課堂上的一些現(xiàn)象,梳理反思這些現(xiàn)象可以讓我們窺見群文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更好地把握群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現(xiàn)象一:把群文閱讀教學上成思品課
A教師執(zhí)教以“誠信”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課始,教師指名學生說說什么是誠信,講關于誠信的故事;教師出示“知識樹”,在樹干上標注“誠信”,第一枝干上標注“我不能失信”;學生默讀材料《我不能失信》后,說主要內(nèi)容,教師概括出“言而有信”。接著,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快速瀏覽三篇閱讀材料《狼來了》《山鷹和狐貍》《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指名學生說說《狼來了》的主要內(nèi)容、印象深刻的段落,并評價牧羊人的做法對否,用一個四字詞語歸納概括出閱讀材料所要揭示的道理,教師相機在第二枝干上板書“誠實守信”。教師以此方式教學后兩則材料后,回到“知識樹”,讓學生讀一讀“知識樹”上的文章題目以及揭示的道理。最后,學生交流分享身邊的“誠信”小故事。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以“誠信”為主題,由一篇帶出三篇,學生說“誠信”故事、讀“誠信”短文、分享“誠信”故事、 明“誠信”道理,讓學生讀后歸納出材料所揭示的道理,顯然教學致力于讓學生在“懂主題”上打轉轉。這節(jié)課盡管學生有讀有說,但是學生似乎在思想品德上的感悟更多一些,而在語文方面的訓練甚少,課堂上的“語文味”不見了,整堂課更像是一節(jié)思品課。群文閱讀無論怎么上總得體現(xiàn)其學科性質(zhì),也就是語文的東西,教給學生的是“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既然群文閱讀進入教學視野,就必須注重教學性,確切地說,就是注重語文的教學性。語文的教學性意味著主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與素養(yǎng)提升應該說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應該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群文閱讀教學必須關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落實,當下很多的群文閱讀課,更多的是關注后者,而前者被弱化?!肮ぞ咝浴被颉罢Z用性”的弱化勢必會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益也不一定理想。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群文閱讀“教什么”,也就是我們要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只有目標準了,才不至于偏離語文的方向,學生才可能在“語文上”獲益。
寓言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訓和諷刺,通過諷刺和嘲笑揭露敵人的丑惡殘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強團結,打擊敵人,也用于諷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虛偽、愚蠢、懶惰等缺點,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而這些教訓和諷刺有的在作品的開頭就已點出,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說出來,有的則隱含在故事中間,讓讀者思索并找出來。另外,寓言常用擬人、比喻手法,把動植物、非生物“人格化”,用它來比喻社會上的某些人。
上述教學,我們是否可以從寓言的文本形式或者寫作手法上去設計教學目標,讓學生著力學習寓言表達方式上的某個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讀、思、議、品、寫等方式去感受揣摩寓言的借喻特點,或者讓學生找一找寓言的教訓在文中的位置,或者關注寓言中的擬人、比喻手法。這樣的教學可能會更“語文”點,學生在語文上的收獲或許要多一些。群文閱讀終究是語文教學,就應當具有語文味,理當以語文的方式去“教”和“學”,千萬莫把群文閱讀課上成思品課。
現(xiàn)象二:把其中某篇當成精讀課文來教
B教師執(zhí)教的是以“父母的愛”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選取了三篇閱讀材料《鼾聲》《秋天的懷念》《母愛·風箏·童話》。課始,故事引入教學,教師出示“父母的愛”知識樹,抽學生回憶才學過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4篇課文的題目,說說每篇各表達了什么樣的愛。學生回答后,教師相機板書題目以及怎樣的愛,填充知識樹。隨后,教師出示三篇閱讀材料和閱讀提示:你喜歡哪一篇?體會到怎樣的愛?幾分鐘后,抽學生交流。一學生說沒有說對,教師直接搬出答案。在交流《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開展讀、悟、思、說,再講解哪個詞是什么描寫,從哪個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的愛,哪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接著個別學生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全班齊讀,整整花去19分鐘時間。剛學第三則材料時就下課了,教師在慌忙中結課:學生齊讀一首歌頌母愛的小詩,之后布置作業(yè):用筆書寫自己感受到的愛。教學草草收場。
從上述教學過程可以看出,教師把群文閱讀當作精讀課文來上了。學生在某一篇閱讀材料中花費時間過多,必然沒有時間去閱讀其他材料,這與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一組幾篇相似的文本中學習相去甚遠。顯然,教師在出示例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沒有把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在例文中弄懂的“知識”提煉出來,讓學生明白在閱讀材料時干什么。
評課時,一位教師建議把“知識樹”設計成“表格”,讓學生在閱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后,按提示去完成表格,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妨這樣改進教學:上課伊始,通過讓學生回憶《“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師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對巴迪第一首詩的評價 巴迪的感受、表現(xiàn) 表現(xiàn)出的愛
評價人 評價的語言 評價時的動作神態(tài)
母親 “精彩極了” 興奮、摟住 靦腆、得意揚揚 慈祥、鼓勵
父親 “糟糕透了” 嚴肅、扔回原處 沖、跑、撲、失聲痛哭 嚴厲、鞭策
有了這個例文的鋪墊后,學生明白父母的愛是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的,那么他們在學習閱讀材料時就會“抓住人物的細節(jié)來體會父母的愛”這一知識點。教師接著出示下列表格:
課題 父母的
語言 父母的
動作 父母的
神態(tài) 表現(xiàn)出
的愛
《鼾聲》
《秋天的懷念》
《母愛·風箏·童話》
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勾畫,先自己邊閱讀邊完成表格,同桌相互討論,之后再抽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印證例文告訴我們的——細節(jié)可以暴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換言之,就是透過人物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讀出其內(nèi)心情感。這樣的教學,訓練了學生的自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達到群文閱讀的效果。
現(xiàn)象三:教師“占領”了課堂,大多數(shù)學生成為“觀眾”
C教師執(zhí)教以“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導入《丑小鴨》片段。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帶著問題:小壁虎和金魚分別向哪些動物借了尾巴,快速默讀《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教師相機板書:小壁虎借了幾次尾巴,分別向誰借;貪婪的老婦人的五要,分別要了什么。教師拋出反復結構童話的特點:情節(jié)類似、結構相同、寫法相似。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自讀《犟龜》《愛心樹》《賣火柴的小女孩》,邊讀邊思考:小犟龜遇到了哪些困難?大樹每次給了男孩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后出現(xiàn)了什么?用橫線畫出關鍵詞句,還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寫下批注,給三篇童話制作故事結構圖,比較五篇童話的結構圖。第四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編童話故事,學生動筆后交流。
這節(jié)課屬于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課堂教學框架搭建得好,課型無疑有群文閱讀的形,卻沒有群文閱讀的神,可謂是“有形無神”。綜觀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趕著學生跑,而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夠,沒有走進文本。筆者觀察了幾個學生的閱讀材料上是一片空白,顯然學生沒有邊讀書邊勾畫和及時記錄閱讀感受的習慣,自然也就沒有批注。課堂上,看不見同伴之間的探究、合作、交流,更看不見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和教學的靈動,很多答案是教師直接“端”給學生的,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沒有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討論的學習氛圍。
教師將群文提供給學生,放手由學生閱讀,按照提示,結合合作學習,探究發(fā)現(xiàn)群文“密碼”,再進行精彩的展示交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共同建構群文彰顯出的某一“規(guī)律”,這是理想的群文閱讀教學的狀態(tài)。只有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收獲,真正經(jīng)歷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才有意義。倘若我們只讓學生匆匆瀏覽,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浮在文字表面上,是無法精彩展示和交流的。
上述教學,閱讀材料容量大,而學生閱讀的時間卻很短,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沒有感受和體會,致使交流淪為少數(shù)幾個學生和教師共同表演的舞臺,教學亦步亦趨地按照教師預設的方向前行。我們不妨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別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經(jīng)過,師生共畫文章的情節(jié)結構圖;再指導學生閱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犟龜》《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組文章,自己畫一畫每個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結構圖,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中“反復結構”的表達方式。在整個過程,教師充分給予學生閱讀揣摩品味材料的時間,學生的“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真正呈現(xiàn)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教學要盡量避免像C老師唱“獨角戲”,而學生大多時候是看客,甚至學生隱退消失不見的狀態(tài)。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適時隱退,把課堂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精彩展示。
群文閱讀也姓“語”,要具有語文味,體現(xiàn)語文學科性質(zhì);立足于一篇的特點,帶動多篇的閱讀,絕不能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其中的一篇上;教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閱讀、揣摩、感悟,自主發(fā)現(xiàn)群文的“密碼”,在探究、合作、交流中自主建構語文素養(yǎng)。
(四川省屏山縣學苑街小學 6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