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海
摘 要: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學是建立在兒童日常生活基礎之上的學科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品德和社會認知形成的基礎階段。隨著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教師在教學中也將關注點由知識教學轉變到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上,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圍繞思維可視化的具體應用,探究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的教學發(fā)展運用。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技術;小學品德;社會科學
小學品德課程和社會教學是根據兒童的社會生活設置的,其目的是促進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了解更多社會發(fā)展信息,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實際執(zhí)行中,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常會出現冷淡無趣的狀況,因此,必須轉變教育發(fā)展的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其在可視化思維技術的應用中,通過學習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一、思維可視化技術分析
思維可視化技術是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根據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教育學者提出將教學關注點逐步由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轉移到思維培養(yǎng)方面,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持續(xù)提升。具體來講,主要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主要的思考方式和路徑采用圖示技術,生成相應的技術軟件,將一系列信息通過傳播、呈現等形式展示,其中,圖示技術主要包括思維導圖的設計、教學模型圖的建立、概念流程圖等形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要是對自我思維能力進行鍛煉提升,激發(fā)學生運用合理的思考方式對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新課標的實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教育教學發(fā)展中得到了逐步運用。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該技術在小學思想品德和社會學科的教學中,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中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意義
1.使教師更清晰地明確教學目標
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的課程目標主要包括:情感價值、學習態(tài)度、學生能力、基礎知識等方面,這幾個方面的目標相互影響并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影響深遠。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全面把握教學目標,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是,小學階段作為最基礎的教學階段,其社會知識內容較多,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造成對主要知識點的遺漏。采用思維可視化技術,能建立完整的教材目標體系。如,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主要圍繞保護地球環(huán)境展開,每個單元也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地球生活,教師在此過程中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整體的教學目標和方案,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世界,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從整體教學手段、思維方法等方面著手展開教學。
2.思維可視化可為學生提供更開放的學習方法
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開放性,其教學方法也不固定,教師利用可視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融合進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等多種因素,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更為輕松。從課程的預習、課堂學習及后期的復習等過程,均采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知識由淺入深地了解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促進其更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可視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雖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并在發(fā)展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際發(fā)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小學教學活動。
1.對思維可視化技術認識不夠,應用范圍較小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對知識點的教育,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這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2.不能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新的教學方法的推行,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密切配合,并通過長期的不斷實踐來證明其可行性。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雖然采用了思維可視化教學,但是具體操作不能根據教學發(fā)展的實際,只是單純地從網上查閱相關的技術資料,并未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利影響。
(三)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新的時期,社會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思維可視化教學方法是素質教學的主要體現,在實際發(fā)展中,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安排,制訂科學的可視化教學示意圖,并結合小學生社會生活的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其聯想和記憶能力,從而減少對知識理解的難度。這也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對新的教學手段的應用,為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課程教學的影響下,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新的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下,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要充分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在思考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辨能力、情感處理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等,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這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惠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3(09):117-120.
[2]萬秀英.思維可視化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成才之路,2014(15):10.
[3]徐凌.小學品德課探究式教學的行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