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學忠
有教育專家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出問題的性質和發(fā)問的方法來考查。教師若不諳熟發(fā)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有效的,由此可見,一節(jié)成功的課少不了提問,而其中有效提問更為重要。關于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的設置、關于有效提問的回答等方面,我有以下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有效提問的設置一定要精心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人都認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機械化的記憶方法成了首選。機械式的記憶短期內孩子們可能會牢記,但時間稍長也會遺忘。如何來選擇設置有效提問呢?符合情景,精心準備。上課文《山雨》有一位老師專門把這節(jié)課放到下雨天來上,先合上課本,根據此情此景進行提問:雨怎么來的、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對于親眼見到的下雨情景的小家伙們回答得很賣力,于是課文中原本費力要講的許多問題在老師逐一地提問下統(tǒng)統(tǒng)簡單起來,有學生對課文中的這個比喻覺得不恰當:“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yōu)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隨即,老師帶了幾個學生走出教室,讓他們聽雨落在不同的地方,聲音有何不同。最后學生走進教室陳述了他們的所見所聞,老師趁機解釋比喻句中喻體的合理性。后來這位老師發(fā)現每逢寫下雨的作文,班里很多學生寫得都很生動,也讓作文增色不少。
二、有效提問的回答都在努力
有一個笑話講到,將小孩子分為三六九等,處于班級最末的孩子最后卻可能會是總統(tǒng),所以老師對他們應該客氣點。笑話歸笑話,但老師在聆聽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的確應該注意到每一個孩子付出的努力,因為無論面對班內的學生還是講臺上的老師,小學生已經逐漸形成自我價值的意識,這會驅使他們積極思考,渴望解決問題,來滿足他們心中的成就感。因而,問題一旦提出,講臺下的每一個小腦瓜都在飛速運轉,同時因為學習能力有別,有的學生很快可以想到,但也有學生要思考良久。在這樣的情況中,老師就不能只盯著答案不放,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舉止,肯定他們的思考過程。
三、有效提問的答案只有“參考”答案
小學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常常需要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才能讓他們給出的答案更完美。一年級的課文《一去二三里》,上課時老師做了特別精心的準備,剛開始課堂內容進行得相當順利,他們表現特別好,說到最后一句,老師拿出了提前準備的幾支玫瑰,讓第一排的兩個小朋友站起來閉著眼睛聞花香,本意是想讓他們體驗花之香,或許他們有些緊張,說聞不到,下面的學生開始發(fā)笑。于是,老師讓他們睜開眼觀察花兒的美麗,都說美,還說家里種的鳳仙花也沒香味,和老師拿的花一樣好看,于是老師趁機說:“八九十枝花,好多好多花,有香味的沒香味的都美極了!”同樣,在課堂上小學生有時候回答問題不光是不依照標準答案,有時候甚至會是“答非所問”,但就在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中卻體現出學生最美的童心。四年級的一節(jié)作文課上寫《我的媽媽》,有一位學生先口頭陳述:媽媽身體不好需要動手術,我很高興……全場一片嘩然,學生憋紅著臉不說了,在老師反復地鼓勵與勸說中,學生終于囁嚅著說:媽媽平時總說她的心里像裝了藥似的苦,通過這次手術我想告訴大夫讓他給媽媽往心里裝點糖。
四、有效提問必須有肯定與贊揚
表揚是完成提問后老師對小學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鼓勵,問題回答得好的學生十分渴求老師的肯定,這會讓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但同時也要注意表揚的適度性:不能總集中在班里一小撮學生的身上反復回答與表揚,這難免會讓這些學生滋生驕傲的情緒。因而提問完成后,即使對問題回答得不盡如人意甚至一言不發(fā)的學生也要給予鼓勵與期許,讓他們不能停止思考的習慣。
五、有效提問的成功需要老師的努力
課堂有效提問的活動由老師發(fā)起,因而一次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多取決于老師,除了精心地準備問題,同時在陳述問題時老師務必清晰地說明問題,否則,學生多會因為膽怯而不敢發(fā)問,最終造成答錯了或答不上來的挫敗感,最后,不要設置過多超出學生知識面的問題,雖然教師的補充會讓他們獲得最終的“答案”,但內心的無成就感卻會讓這些小學生對語文失去信心與興趣……
提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一堂完整的課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有效提問,教師更應該認真對待,好的問題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他們在一樣的課堂時間里能得到更多更廣的知識!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