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龍+袁焰+張稼旭
摘要:為全面了解不同位置CBA男子籃球運動員技術與體能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提高CBA聯(lián)賽整體水平。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CBA球隊國內(nèi)球員投籃、傳球、運球等技術和力量、速度、耐力等體能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CBA球員整體耐力素質(zhì)較好,前鋒和中鋒球員的腳步移動技術較好,但其他方面技術及體能有待加強。建議球員應進行短時間大強度訓練,提高隊員的速度素質(zhì),中鋒隊員應進行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核心區(qū)力量訓練,提高身體對抗能力。
關鍵詞:CBA運動員;不同位置;技術;體能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5)01-0033-04
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lián)賽是由中國籃球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最高等級的籃球聯(lián)賽,中國籃協(xié)為使比賽更具觀賞性、競技性、技藝性,制定了《籃球運動員技術和體能測試與評定手冊》(簡稱手冊),組織全體國內(nèi)CBA球員進行測試,并結合手冊達標成績標準,篩選可以參賽的球隊和球員。為全面了解國內(nèi)不同位置CBA球員的技術與體能整體水平,筆者將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分析不同位置球員優(yōu)勢及不足,為CBA球隊根據(jù)球員位置的需要及測試情況,制定科學訓練計劃提供依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全國17支CBA男子籃球運動員224名,其中后衛(wèi)53人,前鋒93人,中鋒78人,平均年齡23. 29±3.92歲,身高197.75+9.03cm,體重96. 57+14.18 kg。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wǎng)、讀秀中文學術搜索、維普期刊、萬方數(shù)字資源、CASHL開世覽文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檢索、購買并研讀了相關的資料,為研究的論證和分析提供依據(jù)。
1.2.2 實驗法 實驗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人作為測試組成員,參與了CBA球員的體測,獲得第一手測試數(shù)據(jù)。
(1)測試指標及處理。通過實驗法測試身高、體重、伸臂高、內(nèi)、外線強度投籃、運球折返“8”字上籃、大三角腳步移動、全場攻防技術、快速雙手胸前傳接球、負重深蹲、臥推、原地上一步縱跳摸高、3/4場沖刺跑、15m×17次×4組跑等指標,其中負重深蹲和臥推通過體重計算深蹲、臥推體重指數(shù)(深蹲、臥推體重指數(shù)=深蹲、臥推/體重×100%)。另外,在進行運動員投籃能力評定時,結合投次、中次和完成時間的綜合情況,綜合分析隊員投籃技術水平。
(2)測試方案。本研究測試共分4次完成,其中技術測試2次,體能測試2次。各球隊測試順序按上一年度比賽排名進行,排名靠后的球隊先測試,籃管中心在測試前6個月,將測試指標及要求發(fā)放給球隊,并進行專門指導。第1次進行投籃測試,使用兩塊籃球場,一塊供做準備活動,另一塊實施測試(在兩個半場分內(nèi)、外線同時進行)。每隊平均測試時間為50 min。第2次進行運球折返“8”字上籃、大三角腳步移動、全場攻防技術、快速雙手胸前傳接球4項技術測試,測試在兩塊籃球場地進行。按傳球→“∞”運球→大三角腳步移動(三項用一塊場地)→全場攻防(一塊場地)順序依次測試。每隊平均測試時間為50 min。第3次進行力量與縱跳測試,力量測試在力量房進行,按深蹲→臥推(兩項同時進行,相互交換)→縱跳順序進行,每隊平均測試時間為50 min。第4次進行3/4沖跑與速度耐力測試,在兩塊籃球場地進行,按3/4沖跑→15x17x4順序進行。每項測試指標的具體測試方法見《手冊》。
(2)測試場地與器材。標準籃球場地、力量房、互成90度角的水泥墻面、籃球、秒表、比賽計時鐘、錐形桶、標志點膠帶、劃線膠帶、軟尺、臥推凳、杠鈴架、杠鈴桿、2.5~20kg杠鈴片、起跑位次標志號。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結果以均數(shù)±標準差(X±SD)表示。不同位置測試數(shù)據(jù)采用One-Way ANVOA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方差檢驗過程中,使用Option-homogeneity of variance檢查方差是否齊性,方差齊時,使用LSD檢驗,方差不齊時,使用Dunnett's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位置CBA球員身體形態(tài)
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CBA球員年齡相近,中鋒年齡稍大,后衛(wèi)年齡偏小些,但三個位置間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身高、體重和伸臂高則中鋒大于前鋒大于后衛(wèi),且三個位置間比較差異均具顯著性(P<0.05),說明在身體形態(tài)上面,中鋒占據(jù)空間優(yōu)勢,符合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的形態(tài)規(guī)律特征,且CBA男籃國內(nèi)不同位置球員的身體形態(tài)符合籃球運動對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隊員的需求,且平均身高高于29屆奧運會其他參賽國,使運動員占據(jù)了一定空間優(yōu)勢,說明我國CBA各球隊在運動員的選材上,注重了形態(tài)學指標的應用。
2.2 不同位置CBA球員運動技術
2.2.1 內(nèi)、外線強度投籃通過后衛(wèi)和前鋒自投自搶3分籃,中鋒自投自搶2分籃或撿球轉(zhuǎn)身跨步投籃,外線隊員Ss完成一次自投自搶,記錄累計投中15次所耗的總時間。內(nèi)線隊員則4s完成一次自投自搶,記錄累計投中20次所耗的總時間。投次、中次及完成時間可用于反映運動員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的投籃命中率。測試結果顯示,后衛(wèi)和前鋒的投次、中次及完成時間接近,綜合看,前鋒在較短時間內(nèi),中次高于后衛(wèi),但兩個位置的球員比差異不具顯著性。中鋒由于投籃次數(shù)要求較后衛(wèi)和前鋒多,所以,中次和完成時間均大于后衛(wèi)和前鋒。三個位置球員完成時間/中次計算每次投籃時間分別為5.4s、5.3s、4.5s,均高于《手冊》標準要求(5s、5s、4s),說明三個位置的CBA球員的投籃技術有待加
2.2.2 快速雙手胸前傳接球隊員站在距兩個相 互垂直的墻面3m處,對墻快速胸前傳球。該指標 反映隊員傳球技術?!妒謨浴芬蠛笮l(wèi)和中鋒的達 標標準為8.6s,中鋒為8.8s,測試結果表明,后衛(wèi)、前鋒和中鋒間比較差異均不具顯著性。說明CBA球員均需提高傳球技術水平。
2.2.3 運球折返“8”字上籃 隊員運球到罰球線、中線折返,接著繞罰球圈和中圈“8”運球上籃,記錄時間,用于放映運動員控制球和快速換手運球上籃能力。測試結果表明,后衛(wèi)和前鋒運球技術好于中鋒,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后衛(wèi)與前鋒間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三個位置球員與《手冊》要求的運球時間(34s、34s、37s)比,用時均稍長,但接近標準要求,說明CBA球員的運球技術仍需強化。
2.2.4大三角腳步移動隊員沿3分線內(nèi)的大三角依次做起動跑、轉(zhuǎn)身、碎步、滑步、交叉步、搶過、后退跑等防守腳步快速移動與轉(zhuǎn)換。該指標的測試用于反映隊員腳步移動靈活性。結果表明,前鋒用時最短,其次是后衛(wèi),最長是中鋒,后衛(wèi)和前鋒明顯好于中鋒,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后衛(wèi)與前鋒間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三個位置與《手冊》標準比較發(fā)現(xiàn),前鋒(28.OOs)和中鋒(29.32s)均好于標準值(29s、31s),后衛(wèi)(28.3s)與標準(28s)接近,說明我國球員的腳步移動技術較好。
2.2.5 全場攻防技術 通過隊員在全場做4種不同的運球變向后上籃,并以沖跑、轉(zhuǎn)身、后退跑、滑步、交叉步等防守移動步法,快速返回到3分線與端線交點處,做出夾擊。該指標可反映隊員全場快速運球變向技術,快速攻守轉(zhuǎn)換意識與緊逼防守移動能力。測試結果表明,后衛(wèi)用時最短,其次是前鋒,最長是中鋒,且后衛(wèi)、前鋒與中鋒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后衛(wèi)與前鋒間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后衛(wèi)、前鋒、中鋒全場攻防用時均大于標準(42s、43s、45s),說明全場攻防技術均有待改進。
投籃、傳球、運球、腳步移動及全場攻防技術測試結果顯示,CBA國內(nèi)球員僅腳步移動技術較好,而其他技術則均較差,這嚴重制約CBA球隊的發(fā)展,沒有良好的技術作為支撐,比賽很難取得勝利。2012年不同位置球員的技術測試結果,應引起所有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重視,這是球隊獲勝的基本條件。
2.3 不同位置CBA球員體能
2.3.1 原地上一步縱跳摸高 受測者原地站立一腳固定,另一腳向前上一步,固定腳與其并步,雙腳跳起摸高,該指標可反映運動員的專項彈跳爆發(fā)力。測試數(shù)據(jù)顯示,后衛(wèi)縱跳高于前鋒高于中鋒,且三個位置球員兩兩間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v跳數(shù)據(jù)與《手冊》標準比發(fā)現(xiàn),后衛(wèi)、前鋒、中鋒三個位置球員測試結果(79.05cm、75.31cm、69.52cm)均低于標準(80cm、78cm、70cm),且前鋒與標準相差最大,后衛(wèi)和中鋒接近達標標準,可見,CBA球員尤其是前鋒隊員應
2.3.2 負重深蹲、臥推(3RM) 3RM指可以完成3次的最大重量。負重深蹲可反映CBA籃球運動員下肢肌肉專項力量,臥推則測試隊員上肢肌肉專項力量。結果顯示,中鋒的上下肢深蹲和臥推均好于前鋒好于后衛(wèi),且后衛(wèi)與中鋒、前鋒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臥推和深蹲體重指數(shù)則與上述結果截然相反,即后衛(wèi)好于前鋒好于中鋒,這與不同位置隊員的體重存在明顯差異引起的。測試結果與《手冊》標準比(臥推體重指數(shù):120%以上,負重深蹲:140%以上),除后衛(wèi)負重深蹲達到標準要求外,其余均低于標準,且中鋒距達標要求更多,說明CBA球員的力量素質(zhì)有待加強。
2.3.3 3/4場沖刺跑在籃球場地端線與對側的罰球線之間沖刺跑,反映運動員專項快速反應和起動加速能力。結果顯示,后衛(wèi)較前鋒快、前鋒較中鋒快,且兩兩間比較差異均具顯著性(P<0.05),但均高于達標標準(后衛(wèi):3.2s,前鋒:3.3s,中鋒:3.4s),中鋒的速度素質(zhì)距標準要求最大,說明CBA球隊訓練時應注意速度素質(zhì)的改善(見表5)。
2.3.4 15mx17次×4組跑在籃球場地兩邊線之間折返17次,共跑4組,組間歇2 min,可以反映運動員專項速度耐力。結果顯示,后衛(wèi)耐力素質(zhì)好于前鋒好于中鋒,其中不同位置間比較差異均具顯著性(P<0.05)。耐力素質(zhì)測試結果與《手冊》標準(后衛(wèi):62s,前鋒:64s,中鋒:66s)比發(fā)現(xiàn),CBA球員均好于標準值,說明我國CBA球員在耐力素質(zhì)上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
綜上體能測試結果可見,國內(nèi)球員的耐力素質(zhì)較好,但速度、力量及爆發(fā)力均較差,而籃球是一項高強度、激烈身體對抗的運動項目,比賽時,前鋒和后衛(wèi)的快攻需要以磷酸原和糖酵解完成供能,中鋒需要有大量的身體接觸性對抗,也需要無氧供能來滿足運動需求,而機體的無氧供能能力是決定運動員速度素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可訓性因素。所以,CBA球員應加強無氧能力的訓練,提高機體磷酸原儲備量及機體耐酸能力,增加快肌纖維面積,進而提高速度素質(zhì)。另外,CBA球員的力量素質(zhì)令人堪憂,上下肢的力量素質(zhì)均較差,而籃球運動需要各位置隊員應具備很好的力量素質(zhì)。所以,加強對抗非穩(wěn)定情況下的力量素質(zhì)勢在必行。目前,進行該方面訓練的較好方法為核心力量訓練,各球員應在原有訓練計劃中加大力量訓練的比例,改善球員的力量素質(zhì),提高隊員的身體對抗性,適應現(xiàn)代籃球運動發(fā)展趨勢,提高我國籃球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我國CBA各球隊注重運動員選材,不同位置CBA球員身體形態(tài)方面,中鋒年齡稍大,后衛(wèi)年齡偏小些,但三個位置間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身高、體重和伸臂高三項指標間比較差異均具顯著性,中鋒優(yōu)勢明顯。
(2)通過對CBA球員內(nèi)、外線強度投籃、快速雙手胸前傳接球、運球折返“8”字上籃、大三角腳步移動、全場攻防技術指標的測試,反映隊員完成規(guī)定任務所用的時間超出了標準要求,說明在有時間限制下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需要加強。
(3)通過對球員原地上一步縱跳摸高、負重深蹲、臥推、3/4場沖刺跑、15mx17次×4組跑指標的測試,顯示球員力量和速度素質(zhì)不足,需加強力量與速度素質(zhì)的訓練。3.2建議
(1)球員應進行短時間大強度訓練,提高隊員的速度素質(zhì),中鋒隊員應進行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核心區(qū)力量訓練,提高身體對抗能力,進而改善CBA球隊的整體水平。
(2)在籃球運動員的選材中,在注重身高的同時,應注重高矮的搭配,一味強調(diào)身高,在獲得高空優(yōu)勢的同時,也勢必使球隊缺少了速度與靈敏性,在遇到全場緊逼防守時,由于隊員全是高個,缺少了速度和靈巧,在破緊逼時,顯得無能為力。
參考文獻:
[1] 洪平,張三璋,陸永明,等.中國籃球協(xié)會籃球運動員技術和體能測試與評定手冊[Z].中國籃協(xié),2013.
[2] 金慧娟,呂荷莉,陳志強.第29屆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前8名隊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3):25-29.
[3] 商勇,劉翠萍,婁德玉,等.CBA籃球運動員身高、體重、年齡及比賽常規(guī)技術統(tǒng)計指標發(fā)展變化的比較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20(7):52-54.
[4] 胡安義,舒剛民.對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能量代謝特點及訓練方式的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2):29-32.
[5] 韓濤,張世林.籃球不同位置球員體能訓練特點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2(5):36-37.
[6] 徐鷹.核心力量訓練對籃球運動員作用的影響和分析[D].吉林大學,2012:21-22.
[7] 靳強.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籃球運動員靈敏素質(zhì)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