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
[摘要]三灣改編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第一塊里程碑的意義,是毛澤東把黨的“造成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之設想付諸于實踐,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軍事上的開篇之作。其重要意義體現(xiàn)為:第一次為解決黨對人民軍隊的領導權奠定政治基礎;第一次在軍隊內實行民主主義制度,形成新型人民軍隊的管理基礎;第一次為實行武裝割據(jù),建立農村根據(jù)地造就軍事基礎。
[關鍵詞]三灣改編;人民軍隊建設;三個基礎意義
一、確定“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原則和實行黨代表制度,第一次為解決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奠定了政治基礎。
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度中,在中國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了失敗的情狀下,如何將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包括從舊式軍隊分化出來的部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嶄新課題與緊迫任務。
早在大革命時期,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人,也進行過這方面的探索。周恩來等運用列寧組建蘇聯(lián)紅軍的經驗,幫助孫中山的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當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即以政治部為主開展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還在軍隊設立黨代表。但是,這種政治上的改革,隨著“國民黨的這個工具完全被軍閥奪去,變成軍閥爭權奪利搶地盤的工具”,[1]也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家長”陳獨秀自動放棄黨對軍隊的領導權,過去的政治部、黨代表制度,漸漸地變成受到漠視而名不副實了。
三灣改編之前,秋收起義部隊的來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從國民革命軍分化出來的正規(guī)部隊,二是湖南平江、瀏陽等縣的農民地方武裝,加上少量的安源路礦工人糾察隊。這支新生的工農革命軍隊所存在的結構性弊端之一,是沒有建立起黨的部隊中的領導,依舊存在著由軍事長官主宰一切的情狀。這是不可否認的。
毛澤東以敏銳的目光看到了以上的情狀,一路上對于怎樣在工農革命軍建立共產黨——具體說就是前敵委員會的領導,讓前委能夠掌握這支部隊進行了思考。然而,光靠前委這么一個組織機構,不是發(fā)出一個命令就能解決問題的,應該有實際性的領導體制,特別是在軍隊的基層——連、排一級,如何緊緊地團結好士兵,這是需要有體制作保證的。這種體制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果斷而睿智地實行了政治領導在部隊的制度創(chuàng)新,其內核就是“支部建在連上”。
通過黨的支部在部隊中的分布,在每個班、排建立黨小組,連隊設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委。這就使得黨的組織在部隊中分布均勻合理,從體制上、組織上確保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由于發(fā)揮了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在軍中很有領導權威,通過各基層的黨員團結士兵群眾,緊緊地抓住了士兵,等于緊緊地抓住了部隊。
同時實行完全有別于過去的黨代表制度。以各支部、黨委書記任同級黨代表,明確黨代表在黨委、支部領導下,與同級軍事長官共同管理、指揮所部。黨代表負責黨務、政治和群眾宣傳工作,對重大軍政事務在黨內有最后的決定權。軍事長官以負責行政事務為主,遇事與黨代表商議。這樣,就形成了支部、黨委領導下的軍政干部分工負責制,既發(fā)揮了黨代表在政治上指導作用,又使軍事長官的權責得到落實,消除了過去那種對黨代表產生抵觸情緒的狀況。
確立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原則和實行黨代表制度,是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對于締造新型人民軍隊的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新。不這樣做的話,就不能建立黨在部隊的領導,黨在部隊沒有控制權和指揮權,也等于讓軍事長官架空了前委。初創(chuàng)時期的工農紅軍,其政治特征決定著黨的決議必須能夠得到貫徹執(zhí)行,從一開始就抓住黨對部隊的領導,樹立黨的絕對領導權威,這是非常必須要的。毛澤東在三灣成功地解決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問題,奠定了紅軍政治建軍的基礎。
二、第一次在軍隊內實行了以士兵委員會為載體和形式的民主主義,形成了新型人民軍隊的管理基礎。
作為從舊軍隊分化出來的,與農民武裝混合一起的新生人民軍隊,并非實行了“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原則,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還有一個如何用新的管理體制來帶好部隊的問題。
毛澤東等人深深地感覺到了管理體制變革的重要性。原為第二方面指揮部的警衛(wèi)團,雖然是共產黨的軍隊了,但仍舊有著舊軍隊的烙印。在管理體制上是一套講究等級、長官專制,士兵受到壓迫的管理制度。軍官與士兵的各項待遇極不平等,更談不上民主,軍官與士兵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為對立的關系。形成部隊中官兵極不平等的要害問題,是等級森嚴的軍銜薪餉制。團長的薪餉是每月240塊銀洋,一個連長也可以拿到月薪120元銀洋,士兵一般是12元至10元,懸殊太大。平常軍官吃的是小灶,講究幾菜一湯,士兵有時連飯都吃不飽。[2]而平江、瀏陽等地農民武裝為主的部隊,雖然不是正規(guī)的雇傭軍,也不存在雇傭軍的結構性弊端,但同樣打上了農民階級的烙印。
只有在搞清楚了部隊中管理體制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的采取變革措施。毛澤東正是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杰出的政治建軍的理念和才能。
前委決定在工農革命推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的制度,要求各個連都要設立這樣的組織。士兵委員會的委員由全連軍人大會民主選舉產生,委員五至七人,都是士兵群眾認為行事公正,有責任心又敢于打破情面的戰(zhàn)士或少數(shù)軍官。士委會的職責是參加軍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維護軍中的紀律,監(jiān)督軍中的經濟開支,協(xié)助黨代表、黨支部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發(fā)動群眾的工作。
有了士兵的管理組織之后,前委采取了兩方面旨在破除舊軍隊習氣的變革措施。一是實行軍事共產主義供給制,部隊從此沒有了薪餉,從軍官到士兵都是每個月只發(fā)零用錢。在伙食方面打掉軍官小灶,軍官與士兵在一起用膳,除了傷員病號,不允許任何人有另外的享受。規(guī)定軍官不準打罵士兵,違犯了的要受到士兵委員會的處罰。
二是使士兵委員會擁有相應的權力,起到參與部隊多方面管理的作用。規(guī)定士兵委員會派人監(jiān)廚,與司務長商議辦伙食,每個月按時結算賬務。另外,士兵委員會要擔負起管理部隊紀律的任務,處理各種違紀現(xiàn)象,引導士兵們自覺地遵守各種紀律,在自我教育中提高組織紀律性。
前委采取的以士兵委員會為載體的軍隊民主主義,讓士兵參加軍隊的民主管理,的確是對工農紅軍政治建軍的一大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了三個方面的從所未有的轉變。
一是由雇擁制向自愿制的轉變。過去的從軍觀念是為錢當兵,當官的為了高官厚祿,聚財發(fā)家,當兵的為了吃糧拿餉,養(yǎng)家糊口。而現(xiàn)在沒有了薪餉,大家都是在工農解放的旗幟下為工農而戰(zhàn),這與一切舊軍隊相比有著政治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
二是使部隊中軍官與士兵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規(guī)定軍官不準打罵士兵,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士兵開會有說話的權力,還可以批評軍官的不對之處,就是打仗這樣的事情,也讓士兵參加討論。這一系列制度的實行,成為自從有階級以來軍隊史上開天辟地的首創(chuàng),形成了一套新的帶兵方法,樹立了一種新型的官兵關系——階級的團結。
三是使士兵們對于自己在軍隊的角色發(fā)生了思想上的轉變。舊軍隊的傳統(tǒng)觀念是,當兵只是為了吃糧拿餉,除了上陣打仗,其余的都是與已無關。因此,士兵一直處于被管制的地位。以士兵委員會為形式的民主主義制度推行開來以后,士兵成為部隊的主人,融洽在一個階級隊伍中。這就使得士兵意識到在軍中的角色起了很大的轉變。
三、第一次為實行武裝割據(jù),創(chuàng)立農村根據(jù)地造就了軍事基礎。
對于三灣改編在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第三個基礎意義的認識,尚要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即改編發(fā)生的年代與背景。
黨的“八七”會議以來,黨中央,提出了“造就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之設想??傮w上說,這種設想和主張是正確的,把建立軍隊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體現(xiàn)出一種思想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問題還有兩個方面,一是這些設想和主張,基本上照搬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不能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狀結合起來。這就是仿效蘇聯(lián)紅軍的建軍經驗,以工人為主體,以大城市武裝起義為中心,先奪政權,然后在起義部隊中產生正規(guī)的軍隊。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的戰(zhàn)略計劃就是這樣的。二是對于黨在“造就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問題,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還沒有人來得及加以實踐,將這樣的設想變?yōu)楝F(xiàn)實。黨中央曾在軍隊問題上寄予了厚望的南昌起義,其主力部隊在進抵廣東東江后,遭到數(shù)倍于己的強敵圍攻,于同年的10月初遭到失敗,部隊被打得四處散落。因此,建立一支屬于共產黨的具有相當實力正規(guī)軍隊的愿望算是落定了。
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暴動,將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推向了新的高潮,不僅公開鮮明地打出共產黨的旗幟,將起義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而且在起義遭到失利的緊要關頭,果決地放棄原定的攻打長沙的戰(zhàn)略方針,根據(jù)一系列變化了的情況轉兵井岡山。部隊在三灣停駐下來,前委領導實行了兩項大的制度改革:一是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二是在軍隊內實行民主主義,邁出了將部隊打造成為“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新型的人民軍隊的第一步。接著將這支部隊帶上井岡山,開展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建立根據(jù)地為主要任務的“工農武裝割據(jù)”,而擔當了武裝割據(jù)軍事重任的,就是這支從三灣帶出來的軍隊。
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建立一小塊紅色政權,其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擁有一支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若只有地方性質的赤衛(wèi)隊而沒有正式的紅軍,則只能對付挨戶團,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3]從井岡山武裝割據(jù)的興起,到以寧岡為中心的紅色區(qū)域形成,軍事上的獲勝是最為要緊的條件。在“怎樣對付敵人,怎樣作戰(zhàn),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問題”[4]環(huán)境下,紅軍不能戰(zhàn)勝敵人,一切的斗爭無從談起,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必須面對的問題。沒有三灣改編的成功,就難以締造一支黨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而沒有這支新型的人民軍隊,決然進行不了井岡山的武裝割據(jù),也就沒有其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與井岡山道路了。因此說,三灣改編為井岡山道路的開辟,造就了軍事上的基礎,這一基礎對中國革命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1]彭公達:《湖南秋收暴動經過的報告》,1927年10月8日
[2]徐國棟、劉曉農:《三灣改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3][4]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