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霞
基于效用函數(shù)的人文社科類課題人力資本補償機制分析
葉少霞
我國科研經(jīng)費管理中的熱點問題之一是對人力資本補償機制建立的分歧。本文基于凡勃侖、韋伯的制度經(jīng)濟學理論闡述了科研人員行動的一般邏輯,提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屬于“有閑階級”彰顯財富與教養(yǎng)的活動的觀點。通過效用函數(shù)和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人文社科類課題是否應列支人員費進行分析,得出越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因為社會地位學術水平和課題研究獲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的結論。最后對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科研人員薪酬水平的文獻總結,指出經(jīng)濟因素固然重要,但“學術精神”等同樣不可或缺,共同培育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是更好的人力資本補償方式。
人文社科 人力成本 制度經(jīng)濟學 效用函數(shù) 分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是與人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問題,如認識組織和治理社會的方式、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演化、人類行為及社會行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教育、社會流動、就業(yè)、經(jīng)濟增長、生活質量、民族政策、國家及社會治理、公民行為、文化多樣性等。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方法,人文學科包括探討人類及人類文化的學科,核心包括文、史、哲、語言等學科。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行為科學在歐美文獻中與社會科學同義)包括經(jīng)濟學各學科、政治學、人口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地理學和地區(qū)文化研究。本文并不刻意劃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
人文科學在18世紀之后才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在這一時期,自然科學與包括哲學在內(nèi)的社會科學開始了各自獨立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兩種文化”之說,一類是以復雜性研究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另一種是以“文化研究”為基礎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則是處于兩種文化之間的一個超學科或者新的門類知識。國際知名的學術機構“國際學術聯(lián)盟”20世紀90年代中期組織了一系列為繼承和弘揚人類文化傳統(tǒng)的研究項目,主要包括六個領域:歐洲語言與文學、希臘—羅馬世界、東方學、文明史、思想史、藝術史。這些項目匯聚了一批學養(yǎng)深厚、年逾古稀的學者,他們義無反顧的完成了很多“叫好不叫座”的研究,為保存和弘揚人類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也正是人文研究的特點:叫好不叫座。人文科學項目本身不能像科學技術那樣直接創(chuàng)造價值。與政府、企業(yè)、社會對待自然科學的一貫鼎力支持態(tài)度相比,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支持力度呈現(xiàn)出兩面性。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著眼于解決社會發(fā)現(xiàn)中的現(xiàn)實問題是其產(chǎn)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那樣對解決現(xiàn)實問題起直接作用,因此政府、企業(yè)、社會對人文科學的研究項目支出力度遠遠不如自然科學,尤其是在研究的市場化程度上。
在人文社科類課題經(jīng)費中允許列支課題組成員人員費是否能激勵研究人員取得杰出的研究成果?他們的行動邏輯又是怎樣的?事實上,人文社科的研究并不能產(chǎn)生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從經(jīng)驗判斷來看,一直都有從事人文社科類課題的高校教師比較“清貧”的觀點。對于以人文社科類研究為職業(yè)的人而言,應怎樣提高其研究水準?池田貞夫在《韋伯論科研工作》一文中,探討了科研成為一種職業(yè)的依據(jù),指出與一般的產(chǎn)品不同,科學并沒有確定無疑的價值,科研活動的一切行為都需要依靠人的良知和人格及對研究活動的熱情和決心?!翱蒲泄ぷ魇且云涑晒姓J識價值為前提的。但是,是否有認識價值卻無法通過學術手段來加以驗證。”科學技術、產(chǎn)業(yè)資本、勞動態(tài)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要素。
凡勃侖在《有閑階級論》中,根據(jù)財產(chǎn)所有權關系或者金錢關系制度及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技術活物質生活的工具供給將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的存在:資本家、工人和科學技術人員。在私有制出現(xiàn)之前,人類社會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生產(chǎn)階級和非生產(chǎn)階級的劃分日益明顯,由此產(chǎn)生了有閑階級(以占有并顯示金錢為業(yè)務)。雖然科學技術人員與資本家都不直接從事生產(chǎn)勞動,但基于財產(chǎn)所有權及由此產(chǎn)生的思想、習慣差異,科學技術人員并不屬于有閑階級,處于與資本家不同的階層。凡勃侖所指的科學技術人員,主要是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技術的人員,即生產(chǎn)過程中的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創(chuàng)新,而他所指的學術研究,則是哲學、神學等與文化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與此同時,凡勃侖也是矛盾的,他認為學術研究與有閑階級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歷史上學術主要由有閑階級推動,高等教育受有閑階級的影響最大?!皩W識,在開頭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教士代理有閑階級的副產(chǎn)品;而且至少到最近為止,高級學識仍然在某種意義上是教士階級的副產(chǎn)品或副業(yè)?!保ǚ膊獊?,1964年,第263頁)。即認為高級學識是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以財產(chǎn)為榮耀的觀念對于有閑階級而言是幼稚含糊的,因為摒棄勞動是擁有財富的證明,是擁有社會地位的標志。財富具有價值這一觀念對于有閑階級而言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通過沒有實際作用的腦力勞動,學習禮儀,講求修養(yǎng)以顯示優(yōu)越正是有閑階級的特點。對于有閑階級以下的階層,勞動并不是有失身份的,勞動是其固有的公認的生活方式,因勞動表現(xiàn)獲得好評會對其產(chǎn)生激勵作用。即根據(jù)凡勃侖的觀點,學術研究本身就是有閑階級的炫耀財富的手段,獲得報酬并不是從事學術的動機,因而不能通過提高報酬來激勵其研究。
當今的時代與凡勃侖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普通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學識不再是有閑階級的特殊榮耀。然而,從學術研究,尤其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本身來看,其并不產(chǎn)生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要能夠潛心研究,除了研究人員本身的天賦與熱愛,也需要社會創(chuàng)造優(yōu)渥的研究環(huán)境,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正的研究仍然不能成為謀生的手段。
除了物質的驅動,是否還有其他激勵科研人員的非物質因素?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資本家的活動不能簡單的歸因于“金錢欲”的驅使,還受到資本主義精神中“職業(yè)責任”的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家的最高行動準則,但考慮到倫理習俗的因素,可以因倫理習俗而奢侈消費,也可以因倫理習俗而勤儉。那么“學術精神”對于人文社科類課題而言,是比物質激勵更有效的激勵。
(一)效用函數(shù)
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中的效用函數(shù)可以表示為 u=u (w,l),其中w表示工作帶來的收入,l代表閑暇。研究表明,科研人員更重視更追求社會承認,影響其效用的因素除收入和閑暇外,主要因素還包括了論文或專著、樂趣、榮譽。用效用函數(shù)來研究科研人員理性動態(tài)的科研行為涉及到整個體制的報酬設計機制。傳統(tǒng)主流經(jīng)濟學的效用函數(shù)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和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之上,通過選擇動機、選擇偏好、認知過程、效用期望調(diào)整這樣的邏輯來實現(xiàn)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動機、偏好、效用”合而為一。在影響科研人員效用的眾多因素中,本文提煉出兩個最重要的因素: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工資性收入。
u=u(w,s)
①w: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 w=w(π,δ,θ)π代表科研人員所在組織的情況;δ代表社會同行對其的評價;θ代表研究課題。
一階導數(shù)大于零即代表人員所在組織情況越好,同行對其的評價越高,課題研究項目越多,科研人員的效用越高;二階導數(shù)大于零即代表效用的邊際效用遞減,隨著科研人員效用的提高,邊際效用呈現(xiàn)遞減。即越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因為社會地位學術水平和課題研究獲得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
②s:收入 s=s(Ω)=L×Ω+F,Ω代表職稱,F(xiàn)代表固定性收入,L代表分配系數(shù)。
(二)理論解釋
科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因掌握的信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發(fā)生在交易之前的稱為逆向選擇,發(fā)生在交易之后的叫道德風險。科研活動是特殊的腦力勞動,要賦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性。科研活動特殊,政府缺乏專業(yè)知識和學術權威,“賣方”壟斷了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和分布。政府作為科研項目的最主要資金投入者,與科研項目承擔者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政府直接監(jiān)管科研項目成本極高,效率極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兩種方法就是激勵和監(jiān)督。在科研活動中,應當建立起激勵和監(jiān)督機制,而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激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根據(jù)凡勃侖、韋伯的觀點,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而言,物質激勵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國家層面上不僅要對具體科研項目設計的激勵機制,更要要營造創(chuàng)新的精神。當今科研活動對于社會進步的巨大意義使得其不僅僅應是有閑階級的活動,而是作為一種職業(yè),那么倫理、習俗等因素固然重要,而物質激勵也不可或缺。這些因素構成了科研人員成長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xiàn)于勞動者身上智力、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資本的一種形態(tài),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茖W研究活動是強度極高的腦力勞動,其應用、加工、創(chuàng)造知識,耗費的是科研人員的精力和體力。自然科學的研究活動是往往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探索,可以體現(xiàn)在物質化的結果上,需要進行試驗、檢測,耗費材料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通常不是物質資料化的結果,而是研究人員刻苦專研、深入思考的成果,其最主要的消耗是精力與體力。
當前我國科研經(jīng)費管理中的熱點問題就是對人力資本補償機制建立的分歧?,F(xiàn)實中項目負責人將人力成本補償“票據(jù)化”的行為非常普遍。處于科研項目經(jīng)費監(jiān)管第一道防線的高校財務部門因與項目負責人的利益一致性、獨立性差等原因往往適當放寬限制,對預算范圍內(nèi)的部分報銷提供便利?,F(xiàn)行的科研項目經(jīng)費管理體制基于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工資由財政資金支持,并不允許列支人員經(jīng)費,這也是國際上慣例的做法。例如在香港,高校的專項經(jīng)費必須??顚S?,用于科研工作的設備購買、研究人員聘請等,若轉化為個人收入就是“公職人員行為不當”,構成犯罪。在科研經(jīng)費或者房屋津貼的使用中都不能讓自己有得利這就是香港當局所設立的“防止利益沖突制度”。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經(jīng)費開支范圍的一般規(guī)定為資料費、調(diào)研費、勞務費、會議費、儀器設備費、文具費、通訊費、印刷費等。勞務費的開支范圍是沒有工資性收入的人員如研究生和課題組臨時聘請的人員。社科基金管理辦法規(guī)定“重大項目”的勞務費比例不得超過資助額度的5%,一般項目為10%。2014年經(jīng)過一系列的科技管理政策改革后,勞務費的比例允許達到資助額度的30%。
根據(jù)本文之前的分析,人文社科類課題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屬于“有閑階級”的范疇,但當今科研作為一種職業(yè)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那么,科研人員的報酬水平是否合理關系到財政資金支持的課題經(jīng)費是否需要彌補研究人員的人力資本投入。在我國現(xiàn)行的科研評價體制下,科研人員的工資性收入主要與職稱掛鉤,而職稱的評定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課題及論文。也就是說,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與職稱正相關,與科研課題正相關。獲得科研課題本身就能夠通過學術地位等途徑來提升研究人員的效用。如果允許在課題中列支人員費(即通過課題經(jīng)費獲得貨幣收入),對于研究層次較低的科研人員的邊際效用較高,對于高層次的研究人員的邊際效用較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文社科類研究人員當屬于高層次研究人員。相比通過課題獲得收入,本身工作的高薪是更為根本的激勵。
我國高校教師的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津貼四個部分構成,其中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有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而績效工資和津貼由學校統(tǒng)籌安排。從許多高校的實際情況看校內(nèi)崗位津貼在個人貨幣薪酬中的平均比例達到5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70%達到90%,扣除校內(nèi)津貼和地方補貼在個人貨幣薪酬中的比例后國家工資所占比例僅為25%左右。即工資性收入在科研人員總收入中的比例較低。王勇明、付鵬、郭堅華(2008年)《高校教師薪酬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析》中,采用李克特氏量表五點評分、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分析等方法對全國40所樣本高校的教師薪酬滿意度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果表明,高校教師對薪酬的滿意的總體情況認知程度較低,有近50%的受訪者對當前的薪酬水平不太滿意。
周金城、陳樂一、魏紫(2011)在《高校教師薪酬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中,對比了20個國家的高校教師月薪。該論文在比較不同國家的月薪時,考慮到各國貨幣的不同而匯率受供求關系匯率制度的影響,以及各國家生活成本物價指數(shù)的差異,采用了英聯(lián)邦大學協(xié)會報告中使用的“購買力評價指數(shù)”來比較各國的教師薪酬水平。論文得出的結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高校教師薪酬水平與該國GDP的比值高于發(fā)達國家,中國高校教師的薪酬水平低于其他國家,是20個國家中最低的,不到各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僅為新加坡的七分之一,美國的五分之一,土耳其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二分之一。中國高校教師的薪酬水平也遠低于其他知識密集型行業(yè),如計算機服務、金融與科學技術服務業(yè),更遠遠低于煙草、電力、電信、石化等國有壟斷行業(yè)。高校教師內(nèi)部薪酬的差距也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趨勢,社會科學的薪酬高于人文科學,理工科高于文科。在討論中國高校教師的薪酬水平時,該論文討論的僅包括工資性收入,不包括津貼、補貼、住房補貼、醫(yī)療保險等福利。此外,也沒有對不同專業(yè)領域的薪資水平做出更詳細的比較。
柯文進、姜金秋(2014年)在《世界一流大學的薪酬體系特征及啟示》論文中,以加州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利斯頓大學為例,研究了美國一流大學的教師薪酬構成及水平。論文的研究表明5所一流大學的教師基本工資占薪酬的比例穩(wěn)定在80%上下,較高的基本工資為教師提供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這5所大學的薪酬水平都是根據(jù)勞動力市場的價格水平的變動來確定及調(diào)整自身的薪資水平。根據(jù)美國勞工部2012年的統(tǒng)計分析,全美大學教師的工資水平在22個行業(yè)中排名第5,達到73770美元的平均水平,是行業(yè)平均工資的1.6倍。2013年5所一流大學的教師平均工資為157780美元,遠超美國所有行業(yè)的最高工資。根據(jù)《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12年》的調(diào)查結果,2011年北京市大學教師的平均工資在19個行業(yè)中排名第7,為82945元,是金融行業(yè)年工資的一半,比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低40.7%。姜海珊(2012年)在《香港公立高校教師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及啟示》的研究中,考察了香港5所高校的薪酬及激勵機制。香港的公立高校薪酬機制與公務員類按照薪級表來支取薪酬,但比公務員薪酬更具靈活性,學??梢愿鶕?jù)教師入職時的學歷、經(jīng)驗在薪級起點以上增加工資。香港高校教師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福利和薪酬外福利三個部分。助理教授平均工資大約4—6萬港幣,副教授為6—8萬港幣,教授為8—11萬港幣。高校的教職人員還享受醫(yī)療福利、學術假期、住房津貼、公積金、未成年子女教育津貼等福利。2012年香港社會全職勞動力的平均年薪為38112美元,大學數(shù)學教師的年薪為70550美元,大學物理教師的年薪為83320美元。
人文社科類課題因不能產(chǎn)生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根據(jù)凡勃侖、韋伯的分析,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有閑階級”彰顯財富修養(yǎng)的活動,因而僅僅通過允許課題經(jīng)費列支人員費不會明顯促進學術研究活動,經(jīng)濟因素固然重要,但“學術精神”等同樣不可或缺,共同培育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尤其重要。
因科研活動的特殊性,存在突出的信息不對稱,政府應通過監(jiān)督和激勵來改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通常不是物質資料化的結果,而是研究人員刻苦專研、深入思考的成果,其最主要的消耗是精力與體力。
根據(jù)已有文獻從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國家及總體滿意程度上對科研人員的薪酬水平的研究表明,我國科研人員薪酬不具競爭力,這也是不少項目負責人將人力資本補償票據(jù)化的原因??蒲凶鳛橐环N職業(yè),其從業(yè)人員的薪酬應該與其投入相對應,高薪是穩(wěn)定研究人員水準的重要保障。
課題經(jīng)費作為專項資金,應該用于研究項目本身。越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因為社會地位學術水平和課題研究獲得收入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若允許列支人員費,會損害學術精神和創(chuàng)新土壤的培育,將人文社科的研究功利化、短期化??蒲腥藛T成長的環(huán)境是多維度的,經(jīng)濟因素固然重要,但對學術的熱愛、倫理習俗等同樣不可或缺。與其從短期來激勵科研人員,不如扎實培育濃厚的學術環(huán)境,提升基本工資,保護和優(yōu)化科研人員成長所依托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1](美)凡勃侖著,蔡受百譯.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經(jīng)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黃長著,黃育馥.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政策與管理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舒爾茨著,吳珠華等譯.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90
[4]柯文進,姜金秋.世界一流大學的薪酬體系特征及啟示.中國高教研究.2014.05(05)41-43
[5]蔣科,張敏,王輝,陳逢.高校完善科研經(jīng)費管理機制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01)65-68
[6]姜海珊.香港公立高校教師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及啟示.高教探索.2012.03(03)57-59
[7]賈麗虹.資本家資本積累與奢侈消費的行動邏輯——從馬克思的一般到凡勃倫和韋伯的具體.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01)112-119
[8]郭建宏.科研活動的信息不對稱與科研管理的作用——問題和對策.社會科學管理和評論.2012.01(01)36-41
[9]周金城,陳樂一,魏紫.高校教師薪酬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11.03(03)41-43
[10]王勇明,付鵬,郭堅華.高校教師薪酬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析.高教探索.2008.03(03)120-125
[11]范克危,趙霖平.高校教師的效用函數(shù)及激勵機制設計.高等建筑教育.2003.06(12)102-104
[12]王勇.不確定性下的動態(tài)科研行為.一個代表者模型.世界經(jīng)濟論壇.2002.02(02):59-69
[13]M.Minogue.Governance-based analysis of regulation.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2,73(4)649-666
[14]Morgan,B.Social Citizenship in the Shadow of Competition:The Bureaucratic Politics of Regulatory Justification. Aldershot;Ashgate,2003
[15]Stigler G.,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ournal of Economics,1971(02)3-21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ubjects based on Utility Function
YE Shao-xi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huma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research project is one of the hottest issues among China's research funding management.Base on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 of Veblen and Weber,the paper describes the logic of researchers'behavior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and research and point out that the research itself is the leisure class to highlight wealth and education in some extent.Then analyses specifically whether human costs should be charged in a research project through utility function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ic,the more high level of the researcher,the fast decrease of marginal utility from social status academic level and research projects.We summarize the income level of different industry and differentregion,we pointoutthateconomic factorsare important,butthe "academic spirit" and otherequally indispensable to jointly cultivate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is also important.Raising the ratio of basic salary of researchers' income is better than compensation by project fund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Personnel Costs;Institutional Economics;Utility Functions;Analysis
F230
A
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項目(中教會[2014]第015號)
葉少霞,女,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廣州,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