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明 黃太平
[案情]陸某原系A科技公司(下稱A公司)的部門主管,該公司屬于某電信公司的代理商,可以進入電信公司內部網絡開展業(yè)務活動。某日,陸某在清理欠費手機號碼時,發(fā)現有5個數字特別(“吉祥號碼”)的手機號碼長期欠費且無實名登記及通話記錄,遂產生竊取號碼獲利的念頭。此后,陸某以查詢電信業(yè)務為名,騙取已辭職的原下屬王某尚未注銷的工號、密碼等,進入某電信公司相關系統(tǒng),采取修改系統(tǒng)信息方式,將5個吉祥手機號碼過戶到他人名下,事后又轉入其他人名下并進行銷售。至2014年初案發(fā),陸某盜賣手機吉祥號碼獲利4萬余元。
對犯罪嫌疑人陸某行為的定性,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陸某的行為應定性為盜竊罪。第二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陸某的行為應定性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犯罪嫌疑人陸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第39條規(guī)定,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其行為的邏輯結構是:行為人實施盜竊行為→破壞原有的財產占有關系→建立起新的占有關系。行為人這種對公私財產的非法控制占有,不僅是盜竊罪的構成要件之一,而且占有具有排它性。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71條的規(guī)定,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是財產所有權的四項權能,缺少其中任何一項權能都不是完整的財產所有權。
本案中,陸某非法、秘密侵入某電信公司系統(tǒng),并通過采取修改系統(tǒng)信息方式,將手機吉祥號碼過戶、轉入他人名下進行盜賣,所獲贓款數額雖然達到“數額較大”的標準,但陸某轉賣的吉祥號碼仍然處于某電信公司的控制和占有之下,買受人要使用這些吉祥號碼必須與電信公司建立服務關系,反之手機吉祥號碼便不能使用;而當買受人實際使用這些吉祥號碼時,其所產生的通訊資費自然歸電信公司所有。因此,對涉案的手機吉祥號碼,某電信公司的通訊資費實際并未遭受損失;電信公司遭受侵害的,僅僅是吉祥號碼附加的文化價值的權利,即所有權之下的收益權能的價值體現。由此可見,一方面,陸某行為侵犯的不是某電信公司完整的財產所有權,不符合盜竊罪的客體;另一方面,陸某行為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盜竊罪的邏輯結構。故陸某行為不構成盜竊罪。
二、陸某的行為應定性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
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是指違反國家規(guī)定,侵入《刑法》第285條第1款規(guī)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或者采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危害計算機解釋》)規(guī)定,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是指具備自動處理數據功能的系統(tǒng),包括計算機、網絡設備、通訊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等。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以外的普通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其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規(guī)定侵入普通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或者采取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實施“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行為;二是“采用其他技術手段”非法獲取數據。
本案中,陸某以盜賣手機吉祥號碼獲利為目的,采用欺騙的方式獲得原下屬王某尚未注銷的工號、密碼等,進入某電信公司相關系統(tǒng),并通過修改系統(tǒng)信息過戶等方式,將非法獲取的電信公司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的數據,即5個手機吉祥號碼予以盜賣,侵犯了電信公司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按照《危害計算機解釋》第1條的規(guī)定,陸某盜賣手機吉祥號碼獲利4萬余元,屬于“情節(jié)嚴重”。
綜上所述,陸某非法獲取某電信公司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的手機吉祥號碼并予以盜賣獲利,侵犯了電信公司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且“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人民檢察院[610031];四川省金堂縣人民檢察院[6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