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清枝
無數(shù)次回到塔下,獨自去,陪友人去,有時夢里也去。
塔下村在南靖縣書洋鎮(zhèn),從漳州市區(qū)走,一個半小時車程就到了。村子是一個張姓人家聚居的著名僑村,位于一個清流如帶,綠樹如煙,山環(huán)水繞的狹長的谷地里。兩邊的山坳上,滿是梅樹和梨花。
春天,我再次回到塔下。進(jìn)了小村,迎接我們的是嘩嘩流淌著的溪水,快快活活一如當(dāng)年那輕盈健朗的少女。水色清明澄碧,漫步其中,輕吁清純?nèi)玑劦目諝?,恍如置身桃源。有水就有靈性,空幽的山谷,不息的溪流,兩岸村民傍水而居,相隔不過三十多米,雞犬相聞,家家戶戶享用著這源自大山里、密林中的甘泉所帶來的清涼和潔凈。有水就有橋,舊時是木橋,遇洪水則毀,而今溪上有十一座石拱橋,據(jù)說全是海外的游子捐資建設(shè)的,這使得兩岸人家衣帶相連,親密無間。小橋流水、土樓人家,陽光初升的清晨,村婦們提著木桶,挎著竹籃,到溪邊浣衣洗菜,把鮮艷的色彩和此起彼落的談笑聲一起揉進(jìn)水里,水面一片銀光,閃閃爍爍,將幾只潔白的浮鵝迷糊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轉(zhuǎn)。
沿水而行,是一條潔凈的石板路,也是華僑捐資修建的。“鋪橋筑路”歷來是中國人理念中的善舉。塔下村多僑裔,散落世界各地,想來,為家鄉(xiāng)筑一彎小橋,修一段平坦一些的路,該是這些漂泊的游子思念故土、回饋祖地最好的方式了。和其他地方恢弘粗獷的土樓相比,塔下的土樓則顯得柔媚許多。這里最早的土樓福興樓建于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以后又陸續(xù)建了四十來座,或方、或圓、或圍裙形,或曲尺狀,這些土樓沿山溪呈S形擺布,形成了一處蔚為壯觀的土樓群落。若把“S”連接起來,正好是一個神秘的太極,塔下村因此也叫太極塔下村。而在陰陽兩個極點上,正好各建有一座圓形土樓。村里有幾座土樓破敗不堪,顯然是經(jīng)了大火的劫難,探究其因,原是四十年代,國共雙方的基層勢力相互毆斗,最終讓無辜的房屋遭了滅頂之災(zāi),只留下斷壁殘垣和油菜花、野蜂相伴,十分惋惜。
漫步塔下,看晴嵐四野,溪聲樹色,滿眼青山,樓前屋后鋪就的卵石小徑,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xì)雨輕煙,閃出柔和的光澤。沿凹凸滑亮的石階而上,細(xì)細(xì)摸觸斑駁的大墻,穿行在錯落老屋中的幽幽小道,恍若回到舊日的時空,讓人久久發(fā)呆。
現(xiàn)在的塔下是名頭甚多的景區(qū),人們蜂擁而至,于是,這里生意火暴,紅塵滾滾。二十年前的或者更早,塔下不是這樣吵鬧和浮躁。
那時,我有一個好兄弟朝陽就住在這個村上。我去他家喝酒,總被他母親親手釀造的米酒醉倒。年少輕狂,村里有一個少女其實是我們共同暗戀的對象。女孩清泠如泉,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幕顫姵3W屛覀兲兆恚墒?,直到我們都離開了塔下,我們都沒有說出彼此的隱秘的心思。青蔥往事無疾而終。
那時的村子,安謐如明清時期。青苔布滿石階,夏天的黃昏,夕光,明晃晃地照在半個村子上,高高的榛子樹上,蟬近乎歇斯底里,風(fēng)拂過竹林,田邊屋后的花兒情不自禁地在舞蹈。
二十年就這樣過去了!
村頭的幾間大屋倒是完好無損。我?guī)状稳?,都大門緊閉,屋子外倒是收拾得干凈,長著蒼老的枳樹和高高的仙人掌。透過門縫,可以看見里面的農(nóng)具,久未打理的花草,甚至還有棺材。大屋的主人要么早已漂洋過海,要么風(fēng)走云散,沒有回來了。曾經(jīng)滿是歡笑的家和天倫之樂,都留在時光深處,誰知道誰會想起。而門楣上依舊紅艷的春聯(lián),似乎在告訴人們,曾經(jīng)的主人回來過。
夜宿圍裙樓,主人招待我們的是自家養(yǎng)的土雞,山上新采的薇菜和春筍,滿桌是土土的飄著客家風(fēng)味的農(nóng)家菜,這些“綠色食品”在城里是很難享受到的,它的滋味絕不亞于星級酒店里的佳肴。而足以讓人一醉的是這里農(nóng)家自釀的糯米酒。用錫壺溫?zé)岷蟮拿拙?,倒在碗里,一股濃香早已鉆進(jìn)鼻孔,再看,酒色橙黃如蜜,濃得發(fā)粘?!斑@酒全是用糯米釀的!”一旁忙乎的主人抬頭微笑,那笑里透著自信和真誠。我們端碗豪飲,只消片刻,就有不勝酒力的友人連呼“好喝!好喝!就是后勁太足了”!飯后品茶,一杯香茗在手,心曠神怡。杯中的茶也是塔下村自產(chǎn)的鐵觀音,村后層層山岡滿目茶園果樹,一年四季,茶果飄香。
夜色漸濃,坐忘時光,可聞遠(yuǎn)處傳來的二胡、揚(yáng)琴咿咿呀呀的聲音,若有若無,全是客家鄉(xiāng)音民歌,土得掉渣卻又如此親切動人,溫潤著我這個如今也客居城市的異鄉(xiāng)人,奔波于煙塵中的人兒不禁雙眸潮濕。等到月亮升上山坳,已可枕著涓涓的溪流聲入睡,而一覺醒來,窗外早已是悅耳的鳥鳴聲……
第二天,正是塔下“做春福”的熱鬧時節(jié),村里到處是外出特地趕回來“做?!钡娜藗?,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遇見了,總要聊上幾句,然后相邀一起去祭拜城隍媽。晚上是互相串門,請客喝酒,直至“家家扶得醉人歸”。到了十一點,夜空中突然燃起綺麗的煙花,映紅彼此的臉龐,頓時,寧靜的村莊一片沸騰,把“做?!被顒油葡蚋叱?。據(jù)村里的老人介紹,這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凡是新婚的人要置果品到德遠(yuǎn)堂鬧燈花,寓添丁進(jìn)財。每年要舉行做春福、秋福、冬福的慶典,請“大班戲”到德遠(yuǎn)堂前演三五天,直至曲終人散,韻味無邊。
張姓族群的家廟“德遠(yuǎn)堂”當(dāng)屬塔下一絕。家廟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連著一片蔥郁的風(fēng)水林,樹林隨著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風(fēng)吹林濤,氣勢磅礴。家廟前是一口半圓形池塘,塘中廟宇疏影,魚兒自在。德遠(yuǎn)堂已有四百多年歷史,2003年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這座設(shè)計精致、古樸典雅的“二進(jìn)建筑”,也留下許多民間藝人的杰作。其正面古式牌樓上是彩色瓷片鑲嵌的雙龍戲珠,形象栩栩如生。殿內(nèi)雕龍畫鳳,木石裝飾富麗堂皇,構(gòu)圖精巧,形神兼?zhèn)洌瑒e具風(fēng)格。大殿橫梁上鐫刻著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yuǎn),祭祀不可不誠?!背靥燎斑厓蓚?cè)石坪上聳立23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桿,桿柱浮雕蟠龍,騰云駕霧,甚為精美。旗桿上陰鐫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銜品位爵位及立石龍旗桿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龍旗桿頂端飾物多雕毛筆鋒,武官則鐫坐獅,給人以靜穆、榮耀的感覺,成為一道稀世的文化絕觀。
“世間善事忠和孝,無下良謀讀與耕?!绷鬟B在德遠(yuǎn)堂前,注目著這如“華表”般高聳的石龍旗,似乎依然可以聽到廟堂里朗朗的讀書聲,而石龍旗是榜樣,可以耀祖光宗,是楷模,可以砥礪志氣,是紀(jì)錄,更是呼喚。今天,一千余人小山村走出的大中專生多達(dá)兩百多人,成了遠(yuǎn)近聞名的“博士村”、“教授村”,足見其文風(fēng)昌熾,人文鼎盛。
坐在村口青石上的老人今年已經(jīng)一百多歲了。她一頭白發(fā),凌亂如草,藍(lán)布衫一定是很多年前的添置。此刻,她面目慈祥,目視著來來往往的背包客,平靜如這谷底里的炊煙。村里人長壽延年,多可四世同堂。老人生活儉樸,常至耄耋之年依然可以耕土種菜,自給自足。平凡的生命大多堅韌朗硬,風(fēng)吹雨打,都是老人的薄酒粗茶;夕霞滿天,一代代人的背影緩緩遠(yuǎn)去,塔下,生生不息。
塔下,這個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有水的溫婉、山的硬朗,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韻,它其實也是盛世中的一片樂土,一方福祉。世事變遷,無數(shù)雙無形的手在改變著這里和那里。有時,我依然會癡癡地想,再過二十年,塔下依然是今天的模樣,那該多好,一如那一直留在記憶中的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責(zé)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