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板塊周期“叫板”馬氏運動訓練分期理論
      ——基于科學史的釋疑與討論

      2015-06-09 14:24:27胡海旭劉文武杜長亮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叫板馬氏系統論

      胡海旭, 佟 崗, 劉文武, 沈 政, 杜長亮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江蘇南京210016;2.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3.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4.吉林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板塊周期“叫板”馬氏運動訓練分期理論
      ——基于科學史的釋疑與討論

      胡海旭1, 佟 崗2, 劉文武3, 沈 政4, 杜長亮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江蘇南京210016;2.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3.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4.吉林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通過對運動訓練分期及其相關理論的科學史梳理,認為:運動訓練分期理論起源于人們對日常生活規(guī)律的啟迪,馬特維耶夫在此基礎上汲取蘇聯組織形態(tài)學的一般系統理論建立傳統運動訓練分期理論,但因偏重方法論導致在實踐中“解謎”效率不高,進而招致諸如板塊周期的提出與批駁,并出現訓練分期理論的早、中、晚期之爭。提出:現代運動訓練分期理論更應吸收一般系統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向具體、特質性系統的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發(fā)展。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板塊周期;組織形態(tài)學;一般系統論

      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4.School of Sports Humanity,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

      “板塊周期”或“板塊訓練系統”是20世紀80年代由Verhoshansky對訓練分期理論的質疑提出的,它曾被視為一種相對于傳統馬特維耶夫(以下簡稱“馬氏”)分期理論的另一訓練理念。支持板塊訓練系統者指出:傳統分期理論中的一個重大缺陷在于無法適應多賽制的訓練要求。由此,引發(fā)的批判聲肇始于1990年,并于1999年全面爆發(fā)[1]。事實亦如此,20世紀90年代開始[2],競技體育商業(yè)化發(fā)展導致大部分體能類項目比賽的數量、形式、規(guī)模等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都發(fā)生了巨變,由于當下眼球經濟對上鏡頻率的高要求,導致原有的訓練和比賽年的周期安排被急劇切分。事實上,正是商品經濟影響了傳統的訓練和比賽的時空結構,而對于蘇聯堅持以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3])為科學指導思想的學界而言(當然也包括運動訓練理論界),著實直指了基于年度周期背景中建立起來的傳統馬氏理論的根本癥結,全面論戰(zhàn)由此鋪開。反對者的早期代表Verhoshansky于1970—1980年提出“板塊訓練系統”,后期代表人物Issurin系統地提出了“板塊周期”。本文基于這場論戰(zhàn)逐漸消退之際,試圖從科學史的內外史2種進路,對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緣起和發(fā)展進行剖析,以厘清其科學本源和歷史真實。

      1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起源

      據考證,傳統訓練分期理論也并非馬氏一人獨創(chuàng)。周期最初是用來描述太陽光的照射特征[4],并由此引入運動訓練活動中。事實上,后期人們也發(fā)現,根據人體內部生物節(jié)律將訓練按晝夜(日)、月、年進行分期,同樣符合人體的能量需求和營養(yǎng)管理的科學規(guī)律,譬如人體中的褪黑素晚上睡覺時上升,且在晚上睡覺時,空腹期的生長激素會刺激脂肪酸燃燒身體成分[5]。此外,夏季人體機能異?;钴S,冬季卻趨于穩(wěn)定等[4]。這些早期的觀念為訓練中進行長短分期變換的方法奠定了思想前提。不僅如此,早在公元2世紀的古希臘,著名科學家Philostratus在其著作《體操訓練手冊》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或更早的公元前5世紀)的訓練分期思想,此時的人們在參加奧運會之前,先要進行10個月的準備訓練,賽前1個月再到伊利斯城邦集訓,集訓期間主要以4 d一個單元的小周期有序安排小、中、大負荷的訓練[6-7]。

      20世紀初期,運動員只在賽前才進行為期幾周的訓練,如Butowskik于1910年曾寫道:“我們已將訓練延長至5~6周,并意識到運動員的參賽能力不會在1周見效或突然提高?!盡urphy在1913年也建議:“各類項目的運動員最多只需進行8~10周的訓練,不需要更長時間?!保?]直至1917年,Kotav才正式提出延長訓練時間,訓練時間長導致周期長,因而需要訓練組織和分期管理訓練過程,由此提出了“一般健康體能階段、肌肉專門訓練準備階段和專項化階段”3個分期。1930年,芬蘭的Pihkala進一步提出了“負荷與休息應適當間隔、初期以大負荷量低強度開始,而賽前相反”等周期安排原則,他將年度周期分為準備期、春訓期、夏訓期、間歇期。其中,準備期主要發(fā)展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健康能力,春訓和夏訓期集中動作技能訓練并逐步參加一些適應性比賽,間歇期停訓[8]。事實上,即便是這種樸素的年度周期訓練理念,直至20世紀40—50年代才為人們所普遍接受[4],而人們將這種訓練理念轉化為訓練理論更晚。

      2 傳統運動訓練分期理論創(chuàng)立及其科學背景

      全面建構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創(chuàng)舉,是馬氏于1964年在其著作《運動訓練分期問題》一書中完成的。1975年,該書的英譯版才正式由東方傳入西方。1977年馬氏經典著作《運動訓練原理》一書問世,正式確立了馬氏及其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科學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冷戰(zhàn)雖然使得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與歐美西方國家的科學交流中斷,但無礙于重要客觀規(guī)律的發(fā)現,正如懷特海所言:“像科學史教導我們的那樣,非常接近于建立一個正確的理論與掌握它的精確應用,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物。重要的問題以前都有人提到過,但他未必就是發(fā)現者?!保?]我們認為,馬氏之所以提出與西方還原論截然不同的、關注整體性的運動訓練分期理論[10],與其所處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模式分不開。其思想很有可能受到蘇共領導人、蘇俄科學家和哲學家波格丹諾夫(1873—1928,1899年畢業(yè)于哈爾科夫大學醫(yī)學系)的影響,尤其是在《組織形態(tài)學》著作中對系統哲學與系統科學意識[11]的闡述。當時,在世界上這種系統論思想是空前的。盡管如此,這一顛覆世界觀的系統哲學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未受到廣泛重視。原則上波格丹諾夫所采用的經驗概念,是經驗批判主義的創(chuàng)建者恩斯特馮赫和阿芬那留斯提出的,因此遭到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強烈批評[12]。

      “事實上,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關于社會進程的思想正是基于組織形態(tài)學而構建的。1921年,波格丹諾夫的《組織科學與經濟的計劃性》報告,正式揭開了首屆全俄科學組織生產勞動倡儀者代表會議的序幕,并對制定國民經濟平衡模式作出了貢獻,而蘇聯中央統計局研制的著名自由平衡方案,也都是基于波格丹諾夫研究而提出的[13]”。在蘇聯全國一盤棋的社會主義體制中,馬氏關于競技體育理論的研究,也有較大可能攜帶了組織形態(tài)學理論的“基因”。直到60年后的貝塔朗菲才正式向世界宣示這種超前的系統組織學思想。具體而言,1968年《一般系統論》的問世,正式引起人們對系統科學的普遍認可和重視,也在此錯誤地將貝塔朗菲公認為系統論的創(chuàng)立者[14]。

      波格丹諾夫和貝塔朗菲均因作為生物學家的個人經驗,對生物學內的一些問題慣用機械分析方法,使其碰到了無法解決的矛盾。于是他們意識到,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里存在著要素的整體聯系,組織性是自然界的根本特點[13]。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馬氏奠定傳統分期理論的科學地位之后的一段時期,“無論是在蘇聯,還是在西方,對控制論和系統思想譜系的深入探討均聚焦于對組織形態(tài)學的興趣上”[12],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組織形態(tài)學是一般系統論、控制論,甚至耗散結構理論的先驅。無獨有偶,1979年馬里奧·邦格的《系統的世界》也相繼問世,反響巨大,這也更加鞏固了系統、科學的國際聲譽。馬氏理論順應了時勢,且快人一步,更因其領先時代潮流的系統科學特性而名聲大噪實屬必然。即便是當今,不斷發(fā)展完善的系統科學依然為各行各業(yè)所重視,而在科學研究和應用中占據一定地位。由此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界對馬氏分期理論趨之若鶩又充滿疑云的現象乃科學與歷史之“常態(tài)”。

      3 傳統馬氏分期理論的固有缺陷與面臨的挑戰(zhàn)

      馬氏所處的時期無論是組織形態(tài)學,還是一般系統科學等,原初都試圖 “研究有普遍性的、系統的特性”,即討論所有類型系統的共同概念、原理、模型以及不同類型系統的同構性[14],導致他主要“在宏觀考察一般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根據對競技運動實踐發(fā)展的科學預測,系統地組織有關的研究,按照分化與綜合系統性交替的學科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性”[15]。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H·A·西蒙所言,“一般系統論難免由于缺乏切實的科學成果而夭折”[16]。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學者也同樣提出馬氏傳統的運動訓練學缺乏訓練實踐指導能力[17]而面臨挑戰(zhàn)。事實上,馬氏運動訓練分期理論是以田徑、游泳、舉重等運動項目為研究對象,以當時條件下的賽制和相對低下的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局限的系統為參考建立的一般系統理論。由此,試圖借以描述所有系統的規(guī)律注定會遭遇挑戰(zhàn),因為“我們已知的所有系統或者已知所有的大系統都是很少數的一些系統,導致這個理論只發(fā)現了很少內容”[16]。

      20世紀90年代初,馬氏運動訓練分期理論乃至整個馬氏運動訓練理論就遭到批駁與反對,其中,以馬氏的蘇聯國立中央體育學院同事Verhoshansky[15]為代表。1998年Verhoshansky發(fā)表論文《“分期訓練理論”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的中止》[18]宣告論戰(zhàn)全面展開。20世紀90年代以Verhoshansky為代表,近期則以Issurin為代表的反對者,提出“馬氏傳統分期理論”的缺陷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2,18-21]:①缺乏生物學基礎,只注重一般教育學和方法論。由此導致方法原理簡單,純理論化而缺少客觀基礎,訓練方法原則缺少實踐的支持。②忽視生物適應性規(guī)律,競技狀態(tài)理論缺乏科學研究依據。具體而言,馬氏分期是簡單模仿Letunov和Prokop提出的關于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提高的生物學適應規(guī)律(Letunov觀點為“提高訓練水平—競技狀態(tài)形成—競技狀態(tài)消退”,Prokop觀點為“適應—最佳競技表現—再適應”[18]),它們均已失去科學依據而陳舊過時。③隨著現代高水平競技運動的發(fā)展,與運動成績相關的各種因素已遠遠超出傳統分期理論范圍。④傳統分期在實踐中表現的具體癥結表現為:多種能力混合訓練而產生的低訓練刺激、生理反應的沖突與矛盾、過度疲勞的積累、無能力參加多站比賽等。⑤包括Verhoshansky在內的諸多反對者認為,傳統分期僅適用于初學者和業(yè)余運動員,但不適合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其中,①②③條多為20世紀的觀點,④⑤條是21世紀的主要反對觀點。

      馬氏本人早就料到分期理論并非終極理論,還有待完善。其中,最為顯著的是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應補充考慮項目特點和運動員的訓練個性化問題[22]。一般系統論的初衷亦即忽視個性提煉一般特征,隨著系統科學的發(fā)展和運動訓練實踐的檢驗,馬氏后來也覺察到一般性理論的先天不足,但顯然這項工作不是他個人能完成的,這也為該理論的發(fā)展預設了一定的發(fā)展空間,而理論爭鳴也是他預料的。然而,在遭到反對的同時,一些支持者或中立者則表明了不同的態(tài)度和觀點。

      (1)認同馬氏是運動訓練分期理論之父,但不同時期人們對分期理論的界定不盡相同[4,19,22-24]:①1964年馬氏定義為,將整個多年和年度賽季劃分為更小周期和訓練循環(huán),即準備期(一般訓練階段和專項訓練階段)、競賽期(賽前和主要比賽期)和過渡期,由此形成的相關訓練理論與方法體系;②Kraemer和Hakinnen定義為,通過有計劃的間歇期,波動安排訓練負荷,以促進恢復,挖掘更大的運動潛能;③M ike H.Stone定義為,通過變化安排訓練量、訓練強度和訓練內容的邏輯性分期方法,以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④Stiff定義為,長時段、周期性結構的運動訓練安排,以更好調節(jié)最佳競技狀態(tài),適時參加重大比賽;⑤T.Bompa和GG.Haff定義為,通過一體化方式,系統、有序地組織運動訓練各要素,其目的是適時出現高峰競技狀態(tài);⑥Anthony Turner定義為,根據運動員競技水平、賽季賽事的日程,優(yōu)化競技能力訓練的策略。其主體內容是一般訓練向專項訓練的遞級轉換、消除運動疲勞、改變負荷安排;⑦以Nick W inkelman為代表的美國AP團隊2012年定義為,分期理論主要由以下兩部分組成:一是各劃分階段,多年周期(≥4年)、競賽期大周期(≤1年)、單個訓練周期或板塊(3~4周)、中周期的結構小周期(1周)、小周期的結構單位(小時或分鐘);二是周期性負荷變量,包括訓練量、訓練強度、總負荷、負荷監(jiān)控。其目的是減少過度訓練引起的運動疲勞、適時調控競技狀態(tài)、優(yōu)化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的結構、個性化安排訓練階段。綜合而言,除了馬氏當初在界定時重點關注分期的劃分階段之外,后來者主要關注分期的原理和目的。

      (2)提出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科學基礎包括[23,25]:①Selye于1936—1974年提出的全身適應綜合征(GAS);②Yakovlev于1975—1977年提出的單因素理論或“超量恢復”學說,它是GAS的一種簡化因果關系表達形式;③Banister等于1975年前后提出的“負荷-效應”(impulse-response,IR)模型。

      (3)將分期理論進行歷史階段性辯證認識,以馬氏經典理論為起點發(fā)展為 3 個流派[24,26]:以Mateveyev、Bompa、Bompa和Haff為代表的“早期傳統分期模型”(圖1);以Poliquin、Baker等、Stone等為代表的“中期波浪分期模型(圖2);以Verhoshansky和Stiff、Bondarchuk、Issurin為代表的“晚期時序共軛分期模型”(圖3)。

      3種分期模型的不同點在于:①早期傳統模型主要是線性變化,根據參賽時間表和適應與恢復模型設計1~3個高峰競技狀態(tài),同時發(fā)展技術、心肺能力和力量素質,因此分為一般準備期、專項準備期、競賽期和轉換期;②中期波浪分期模型主要是非線性波動性,以每天、每周、每階段為分期,頻繁地變換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以一般準備、耐力訓練、心肺能力、代謝能力為分期特點的一般廣度訓練,和以最大力量、最大功率、最大力量耐力、最大功率耐力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強度訓練相融合,主要由累加小周期,大、小強度的訓練日組成[27];③晚期的時序共軛模型即板塊周期,源自連續(xù)系統的耦合原理,主要由積累板塊、轉化(補償恢復)板塊、實現板塊組成。主要特征是高度專項化,單向集中地安排訓練負荷,以避免混合訓練導致混亂的效果[19]。以Istvan Balyi和Nick W inkelman等為代表的中立者認為,對于11歲之后的運動員,長期的運動訓練組織應將3種分期模式相結合。任何模式的分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綜合、辯證地對待。

      圖1 早期馬氏傳統分期模型Finger 1. The Matveev’s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Model in Early Time

      圖2 中期波浪分期模型Finger 2. The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 Model in M iddle Time

      圖3 晚期時序共軛分期模型Finger 3. The Conjugate Sequence of Periodization Model in the Late

      4 板塊周期與傳統訓練分期理論的對比評析

      馬氏經典運動訓練分期理論一經提出,不久便掀起正反兩方面的軒然大波。理論爭鳴愈發(fā)激烈,也從側面說明該理論觸及到了實踐中的某些“真理”,也愈發(fā)彰顯其指導的實踐價值和重要性。馬氏身處一般系統論的重大突破期,彼時與此時相比,無論是系統科學自身,還是運動訓練實踐都已相去甚遠,系統科學已然經歷了“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超循環(huán)論)和“又三論”(突變論、混沌論、分形論或其他別的論,如自組織論、復雜適應系統論等等)[14]的演進與發(fā)展,當前,也已步入復雜性系統科學時期。基于“一般系統論的研究對象就是復雜系統的一般性質和共同規(guī)律”[28]的認識而言,分期理論在遭遇實踐中更多難題而無法順利“解題”時,其研究視野向復雜性擴展是大勢所趨。原初或以一般系統論為基石的馬氏分期理論,由于將精力過于集中在解決運動訓練科學的方法論問題上(這是一般系統論的缺點之一[14]),而最終導致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的“答題”和“解謎”效率的大打折扣。理論需要與實踐相結合,而用實踐檢驗理論的常識引發(fā)人們對馬氏理論的質疑與批判亦在情理之中。新舊理論的更替與否,只有借助科學哲學方可客觀公正。

      本文引用庫恩的“范式”革命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試做檢驗。根據前文論述,我們認為馬氏經典運動分期理論的“范式”和“綱領硬核”是長期系統性(整體化)、分期、變量負荷、促進恢復、適時調控競技狀態(tài)。由此,馬氏提出運動訓練活動需要哲學、方法學、社會學、心理學、運動史學、美學、倫理學、運動生物學(解剖學、形態(tài)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理學)、運動醫(yī)學(損傷與康復學)、運動計量(測量)學等多學科,多系統研究[6]。所謂傳統理論,試圖總結了各系統的一般性規(guī)律;所謂中期非線性分期模式,與馬氏傳統模式相比,其變量復雜化,波動更加非線性化,但主要變量的總體趨勢并無改變,強調在波動中調整,由此也擴展了傳統分期理論的實用范圍,對傳統模型進行了有效補充;所謂晚期板塊系統或板塊周期則“另辟蹊徑”,試圖使“整體性”完全碎片化,不再遵從傳統分期的“大趨勢”,進而提出“科學家已在不同的世界工作”或“新舊范式存在不可通約性”。

      整體觀與分析觀的確是2條科學進路,當初馬氏理論的思想或正是源自波格丹諾夫分析向整體轉換的組織形態(tài)學思想,但就系統科學哲學而言,還原論的科學統一目標未達到,一般系統的科學統一的目標也沒有達到,能達到的是多學科的整合[29]。板塊系統或板塊理論的早期提出者Verhoshansky擅長生物力學研究和力量訓練。他最為著名的研究是“快速伸縮復合”(國內原名“跳深”練習)力量訓練,而在公然駁斥馬氏理論之前,即20世紀80年代提出“板塊系統”之前,其主要研究短跑和十項全能的專項力量訓練。后期如2009年提出耐力跑項目的專項力量板塊系統訓練,2011年提出的專項力量訓練中亦論及板塊系統方法,它們都是針對力量訓練提出板塊系統或板塊周期的;同樣的反對者Issurin早期的研究也是最大力量訓練[30]、振動與爆發(fā)力訓練[31]、速度訓練[32]。近期,Issurin較有成效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耐力和爆發(fā)性項目的專項素質訓練上。根據板塊周期反對者的主要著述可見,板塊周期的主要研究對象首先是力量素質,其次是耐力和速度素質。

      馬氏傳統訓練分期理論的研究對象,則是包括運動素質子系統在內的功能目標:競技狀態(tài)。力量、耐力和速度固然是運動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僅如此,競技狀態(tài)除了包括運動素質間的耦合,還應包括技術、戰(zhàn)術、心理等子系統,以及該系統之外更大的社會、信息、科技、政治、經濟等系統,這些因素或都是馬氏基于一般系統基礎上的分期理論企圖囊括的。板塊周期主張的這種板塊化或者積木化方法,不失為“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有效方法”。這一點在其他領域如計算機和產業(yè)經濟中已有應用。板塊周期的另一成功點還在于不再談論系統的一般性,而選擇了系統的特別種類,如力量訓練、某一運動素質易被其他素質干擾的特性、板塊化單向集中負荷訓練產生特別效應等特別的內容,這也著實是傳統分期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僅僅這些尚難以構成一種新的范式,它們并未指向早期與中期分期訓練理論所共有的硬核,而只在變量負荷和局部分期上進行了具體化調整。此外,Verhoshansky和Issurin分別指出“馬氏理論依然適用于一般運動員和業(yè)余選手”,這樣看來,顛覆之說或多為一時之私心,而有被利用之嫌。

      我們更為贊同中立者對待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早、中、晚期之說,以及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由于“系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所以任何事物或規(guī)律都可以用系統觀點考察,用系統方法描述[33]”。我們認為,以一般系統論為可能性基礎的馬氏運動訓練分期理論,更多地傾向于解決了運動訓練實踐系統中的方法學和哲學問題,具體的“科學”和“理論”問題則有待后人完善。

      時至今日,運動訓練中更為重視研究和解決具體問題,正如貝塔朗菲在評論如何推進一般系統論的研究時,特別提到要研究它的“亞類”。運動訓練分期理論在得到馬氏自身的發(fā)展之后,也未曾忽視“體能、技術、戰(zhàn)術、心理、智力”等亞系統?!爱斚到y科學將系統劃分為開放和封閉系統,或平衡態(tài)和非平衡系統時,系統科學發(fā)現了系統自組織的許多規(guī)律;當系統科學將系統劃分為簡單和復雜系統時,我們不斷地又發(fā)現了復雜適應系統的各種規(guī)律,并在突出問題上取得新突破[14]”。這些均為馬氏傳統分期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完善提供了參考。系統論發(fā)展至今,對一般系統的亞類,如簡單靜態(tài)結構系統、簡單動力系統或平衡有序結構系統、開放系統、控制系統、自組織系統、復雜適應系統、組織管理系統[12]均值得嘗試。板塊系統乃是簡單靜態(tài)結構系統的成功典型,對一般分期訓練系統進行重新劃分后,必定會引起運動訓練系統組織理論的新活力,但前提是必須借助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以發(fā)現不同現象領域中的共同系統規(guī)律。學科交叉與綜合是由不同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共性所決定的,跨學科、多系統研究和揭示運動訓練規(guī)律是未來的必由之路。

      5 結束語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客觀存在,并逐漸為人們所把握,用以指導運動訓練活動。得益于蘇聯的社會、文化和科學背景,馬氏首次完成了對該理論的高度概括,無疑是訓練科學的一次重大超越。由于當時科學認識的局限,也為后世對馬氏分期理論的爭論埋下伏筆,其中以板塊周期的提出與質疑最為典型?;诖?,本文揭示馬氏分期理論或產生于一般系統論的科學背景,試圖為破解爭議,掃清理論認識障礙。不斷汲取一般系統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科學認識和發(fā)展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重要依據。

      [1] Koprivica,V ladim ir.Block Periodization—a Breakthrough or a M isconception[J].Sport Logia,2012:8-13

      [2] 陳小平.對馬特維耶夫“訓練周期”理論的審視[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4):7-10

      [3] 錢穆.中國經濟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1-5

      [4] Pedemonte J.Foundations of Training Periodization Part I:Historical Outline[J].Strength&Conditioning Journal,1986,8(3):62-66

      [5] Lehmkuhl M,Malone M,Justice B,et al.The Effects of 8 Weeks of Creatine Monohydrate and Glutam ine Supplementation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J].The 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3,17(3):425-438

      [7] Drees L.Olympia,Gods,Artists and Athletes[M].New York(NY):Praeger,1968:10-16

      [8] Pinkala L.Athletics Munick[M].New York(NY):Praeger,1930:31

      [9] 默頓.科學社會學[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0

      [10] Nicholas David Bourne.A History of Training Theory and Methods for the Elite Runners Through 1975[M]. American:Proquest,2008:35

      [11] 貝洛R,敏三.系統方式——A.波格丹諾夫和L.馮·貝塔朗菲[J].哲學譯叢,1986(1):21-24

      [12] 劉程巖.A·A·波格丹諾夫的“系統思想”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7-10

      [13] 蘇娜,王雨田.波格丹諾夫《組織形態(tài)學》與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的比較分析[J].系統辯證學學報,1995(4):28-32

      [14] 張華夏.斑雜破碎的世界還是系統層次的世界[J].系統科學學報,2014(1):1-3

      [15] 姚頌平.馬特維耶夫的運動訓練學術思想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8(3):47-52

      [16] Simon H A.Can There be a Science of Complex Systems[J].Unifying Themes in Complex Systems,2000(1):3-14

      [17] 許琦,李昌軍.俄羅斯訓練學理論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1):81-84

      [18] Verhoshansky Y.The End of“Periodization”of Sports Training at Elite Level[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9,14(2):47-55

      [19] Issurin V B.New Horizons for the Methodology and Physiology of Training Periodization[J].Sports Medicine,2010,40(3):189-206

      [20] 張莉清,宋子玉.運動訓練分期問題的回顧與研究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5):436-439

      [21] 許琦,黃海濤.對馬特維耶夫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質疑——維爾霍山斯基的運動訓練理論觀點[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4):10-12

      [22] Matveev L P.Zur Theorie Des Aufbaus Des Sportlichen Trainings[J].Teorijai Praktika Fizic Kult,1991(12):11-12

      [23] Turner A.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eriodization:A Brief Review[J].Strength&Conditioning Journal,2011,33(1):34-46

      [24] Balyi I,Way R,Higgs C.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M].Human Kinetics,2013:22-32

      [25] Wilson J,W ilson G.Periodization Part I-History and Physiological Basis[J].JHyperplasia Research,2005,21 (1):23-25

      [26] Developing Sport Expertise:Researchers and Coaches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M].Routledge,2013:52-60

      [27] Peterson M D,Dodd D J,A lvar B A,et al.Undulation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Fitness and Improved Firefighter Job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8,22(5):1683-1695

      [28] 張華夏.斑雜破碎的世界還是系統層次的世界——簡評新經驗主義和簡述系統實在論(一)[J].系統科學學報,2013(3):1

      [29] 吳彤.破碎的系統觀[J].系統科學學報,2010(1):6-9

      [30] Issurin V B,Liebermann D G,Tenenbaum G.Effect of Vibratory Stimulation Training on Maximal Force and Flexibilit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4,12(6):561-566

      [31] Issurin V B,Tenenbaum G.Acute and Residual Effects of Vibratory Stimulation on Explosive Strength in Elite and Amateur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9,17 (3):177-182

      [32] Issurin V B,Kaufman L E,Tenenbaum G.Modeling of Velocity Regimens f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Power Exercises in High-Performance Sw immer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1,41(4):433-440

      [33] 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123

      Does Block Periodization Challenge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Training Theory?—Discussion Basedon History of Science

      ∥HU Haixu1,TONG Gang2,LIU Wenwu3,SHEN Zheng4,DU Changliang1

      The study summed up the scientific history of periodization and its related theories.It holds that the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inspiration of the laws of people’s daily life.Matveyev thus founded the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training theory after absorbing the general system theory in the work of Histomorphology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However,there appeared the criticism from block periodization and debate over the early,m id and late periods on this theory ow ing to its stress onmethodology.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modern periodization training theory should absorb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general system and develop the theory to a more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direction w ith characteristics,w ith the aid ofmulti-disciplinary and methods.

      periodization training theory;block periodization;histomorphology;general system theory

      G808.1

      A

      1000 -5498(2015)03 -0050 -06

      2014 -10 -13;

      2014 -12 -29

      江蘇省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1402039C);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科研課題(1016-YH14042)

      胡海旭(1983 -),男,湖北黃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博士;Tel.:(025)84892463,E- mail:hhx100000@163.com

      猜你喜歡
      叫板馬氏系統論
      一類時間變換的強馬氏過程
      《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電影發(fā)布新預告 新對手虎翼霸氣叫板喜羊羊
      玩具世界(2021年6期)2021-04-19 12:15:14
      對標“曼哈頓”,叫板珠江新城!廣州海珠灣憑什么?
      有環(huán)的可逆馬氏鏈的統計確認
      關于樹指標非齊次馬氏鏈的廣義熵遍歷定理
      一致可數可加馬氏鏈不變測度的存在性
      剛中帶柔,用實力叫板偶像派 GOLDKABEL Profi Series HDMI線
      2016年第20屆系統論,控制和計算國際會議
      系統論在故障定位中的應用
      數字電視經營系統論
      祁东县| 苏尼特左旗| 九台市| 荔波县| 通州区| 阳信县| 城固县| 虹口区| 商南县| 云梦县| 龙门县| 九江县| 县级市| 莫力| 嘉黎县| 金门县| 永州市| 广灵县| 万全县| 嘉鱼县| 田东县| 江门市| 巴东县| 交口县| 肃宁县| 大竹县| 理塘县| 河源市| 东方市| 祁阳县| 张北县| 云南省| 新兴县| 福鼎市| 武川县| 阿合奇县| 申扎县| 扶余县| 尼玛县| 汝州市|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