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20世紀60年代,廣大農村還有人穿泥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膠鞋的出現(xiàn),泥屐在民間服飾民俗中逐漸消失。
泥屐,顧名思義就是雨用之具?!掇o?!罚骸澳镜仔?,有齒,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薄逗鬂h書·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辭?!罚骸按髁技夼忌涯惧??!比绱丝磥?,木屐在當時相當流行和貴重,南朝時,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庶民,不分男女,都可穿著。
泥屐的鞋底,兩齒一般用楝木、椿木(汲水量小),鞋幫用牛皮(受漚、柔軟、舒適),絲線合成幾股用鋼針穿綴而成。另外,河南新野民間當時還流行一種蘇州泥屐,兩齒為鐵制,價格較貴,一般家庭買不起。新野城郊鄉(xiāng)匡劉營過去有制作泥屐手工業(yè)的專業(yè)作坊,新野泥屐皆出于此地。由于技術精良,穿著舒服,經(jīng)久耐用,時人贊譽。
在那個年代,農村經(jīng)濟基礎相當薄弱,鄉(xiāng)村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路上泥濘不堪,人們雨天外出要穿泥屐。泥屐以木板做底,形狀像拖鞋,木板下安裝四五厘米高、兩厘米寬的木板,前后兩塊,用隼卯固定在木板上,木板上有孔,孔中穿上帶子,用帶子綁住穿鞋的腳,就可以在泥地行走了。不過,穿泥屐行走,重心高了,容易摔跤,也不適宜長距離行走。
有了泥屐,農民在雨天踏泥濘蹚水還防滑,照樣下地干活;冬天踩雪地鞋不濕腳不凍,依然外出忙活。小小泥屐,是人們在物資缺乏時代的創(chuàng)造,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如今,隨著農村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泥屐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被各式各樣的雨鞋所替代。作為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泥屐這一服飾民俗事象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與油布傘、膠鞋、蓑衣、煤油燈等居家生活物品,一同鐫刻著那個時代獨有的民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