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音樂課堂教學充滿了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常規(guī)的教學課程大綱之下,完成教學任務之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氣質和習慣非常重要。尤其是結合中學生生理特征,教授音樂的時候,讓其掌握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需要長期的培養(yǎng)。
這需要音樂課堂下下功夫,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掌握音樂技巧,遠遠比教會學生多少首歌要重要的多,比教會多少技巧重要的多。我在教學經驗中,重視訓練學生的呼吸訓練,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是要熟悉呼吸生理特征,了解歌唱的生理。呼吸是發(fā)聲的動力和基礎,沒有氣息的沖擊聲帶是不會發(fā)聲的。有的歌唱家甚至說“會呼吸就會歌唱”,這說明了氣息對歌唱的重要性。當我們想要發(fā)出一個高質量的,年輕的,漂亮的聲音時,是離不開正確的發(fā)聲法的,然而正確的發(fā)聲方法的關鍵就是正確的呼吸運用。在歌唱的每一分鐘都離不開氣息的支持,凡是不用正確氣息支持的歌唱,必然是擠著或是壓著嗓子在歌唱。在長期的聲樂教學中我們也會發(fā)現,凡是高音卡、擠,聲音不自然、不放松的學生通常都沒有正確的呼吸。
一般來說,在初學歌唱時,對于氣息在領會及其運用上雖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充分理解掌握后,對聲樂演唱會有很大好處。用強調氣息這種方法訓練出來的聲音比較自然,副作用較少,而且是氣息與發(fā)聲、與歌曲的情感內容、與舒適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結合,能較好的培養(yǎng)聲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狀態(tài)。與之相反的是,片面地從生理上強調某個部位,訓練某個局部的肌肉,這就破壞了學生整體的歌唱狀態(tài),脫離了氣息的支持,讓學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頭、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那就往往會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越緊張、越僵硬”的副作用,以致事與愿違。如果長期忽視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單純地訓練局部肌肉的作用,即使是練出了洪亮的聲音,但這種聲音也是沒有藝術生命力的聲音。
二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呼吸習慣,提高音樂感。人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啜泣,哽咽時鎖骨和上胸部位的呼吸方法,但這種方法氣息太短不易歌唱。第二種是普通的胸式呼吸,這種方法氣息雖然吸的很多,但呼吸的時候僅僅靠肋骨及胸部的肌肉收縮,控制力差,限制了演唱技巧的發(fā)揮,尤其是到了最后就像是泄了氣的氣球,此時再想做個漸強或者是唱個高八度的音就很困難了,因此專業(yè)歌唱中不采取這種方法。在初學的階段,由于對歌唱中呼吸的陌生和呼吸時的心理緊張,導致身體緊張,在不知不覺中就可能使用胸式呼吸這種方法來控制呼吸。第三種是嬰兒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因為它接近自然。第四種是橫膈膜來調節(jié)呼吸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稱的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優(yōu)點是吸氣多,換氣快,氣息大小和變化自如,因此歌唱家多采用這個方法。可見關于歌唱的呼吸說法很多。那我們究竟用哪一種呼吸方法是最好的呢?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覺得哪種方法更容易控制呼吸,就用哪種呼吸方法。
歌唱中的呼吸眾說紛紜,由于氣息看不到摸不著,我們只有從感覺上加以理解。歌唱時氣息的呼吸總體感覺是“漂浮的感覺”或是總感覺“吸著唱”。正確的方法是:讓聲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來使勁推聲音。醫(yī)學研究發(fā)現,人的發(fā)聲器官——聲帶在受到氣息沖擊時,喉嚨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打開,而是為了保護聲帶不受到打擊而變得緊張狹窄。因此,聲帶在這種非自然的狀態(tài)下很難正常發(fā)聲,即使發(fā)出了聲音也是蒼老的,嘈雜的音色,而且唱出的音不是音不準就是到高音時破嗓。長期用氣息沖擊聲帶,就會使得聲帶產生器質上的損壞,例如:聲帶小結,聲帶充血等。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須學會如何正確運用氣息,而且要充分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要注意音樂歌唱中呼吸與生活中呼吸不同點,有針對性變換調節(jié)。歌唱中的呼吸與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不是一邊唱一邊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氣時,全部的呼吸器官(包括橫膈膜、小腹)要有一種擴張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歌唱處于一個舒服的歌唱狀態(tài):喉嚨松弛,不會擠、卡、壓等緊張感覺;有效地避免了壓胸而導致的胸僵、下巴緊張、牙關打不開;能感覺到身體中的氣柱、通道、膨脹的感覺。很容易就能體會到歌唱中放松與通暢的感覺。
要學會來控制呼吸,而不是呼吸控制歌者。歌唱中呼吸是用來保持的,要保持住吸氣時的狀態(tài),而不是把氣息“送來送去”的。例如:在學聲樂的過程中,老師總是說,要均勻地出氣,不要突然噴出,要節(jié)約著用氣。好似在說吐氣的過程,其實是暗含的道理是要讓我們學會對氣息的控制。亨德森說:“實際是,不費力的歌唱是建于快速的但輕松的吸氣和節(jié)約的呼氣習慣上?!笨梢赃@樣理解亨德森的話:吸氣時要放松,不要吸的過飽、過漲,否則會導致呼吸器官僵化失去彈性;吐氣時要有控制,不要隨意吐氣。發(fā)音要求保持和節(jié)約氣息,而不是送氣,用氣息沖擊我們寶貴而又脆弱的聲帶。逐漸地和最小限度地呼氣的結合構成呼吸控制。
還要學習借鑒詩歌的技巧,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從文化中體會歌者的韻味??偠灾?,歌唱時不要用氣推聲音或是送氣、給氣等等。凡是這么做必然導致“憋氣”“泄氣”現象發(fā)生,特別是在起音時,任何送氣給氣,都必定給氣流造成一定的空氣壓力,造成喉嚨收縮,導致后部肌肉緊張,無法正常發(fā)音,達不到音樂本身的效果。
生活和音樂息息相關。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美感,增強他們的體質,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校園生活質量大有好處。歌唱青春,禮贊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呼吸習慣,是歌唱的基礎,也是基本功。需要學生長期的自己實踐,也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增強這方面專業(yè)知識的引導。我們相信,通過這種訓練,會給學生搭建一個新的起點,掌握唱歌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