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榮等
尾巴雖光明,卻似“沒必要”
●郭樹榮
2015年5月(上)《雜文月刊》,有兩篇文章值得一讀,也值得一議。
一篇是理釗先生寫的《神秘的政治永遠(yuǎn)充滿陰謀》。此文見解深刻,擊中要害。翻開中國歷代的政治史,豈止是“流遍了,郊原血”,也“流遍了,宮廷血”,可謂一部“血腥的徘徊”史。就此,理釗先生在文末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不過他沒有給出答案,反而在最后一句,加了一條光明的“尾巴”。尾巴雖然光明,卻似“沒必要”。
汪強(qiáng)先生寫的《我想當(dāng)政協(xié)委員》,“想”法不錯,然而,終究不過是“想想”而已。就文中所寫,都當(dāng)?shù)奖本┦姓f(xié)委員了,卻依然并不“靈光”,直到當(dāng)上“全國”的了,才起了作用。況且,政協(xié)委員的職能,不過是“參政”“議政”而已,關(guān)鍵還在于“政”聽與不聽。其實,無須非要弄個“委員”“代表”當(dāng)當(dāng)“才能享受主人的待遇”,關(guān)鍵在于“公民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主人”,如此,官員不但不敢稱老百姓是“屁民”,反而得向選民“拜票”。
這兩篇雜文所論問題之解,毛澤東在延安與黃炎培的“窯洞對”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曰:“那就是民主。”
也希望觸動中國人的良知
●毛竹聲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來華采訪遭受日軍迫害的幸存者,寫出了《南京大屠殺始末采訪錄》等書。其中《杭州灣登陸作戰(zhàn)》還在《朝日新聞》上連載,在日本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見貴刊2015年5月上《本多勝一的良知》一文,作者沈棲)。沈棲先生希望本多勝一及他的書籍,能夠觸動日本人的良知。
在我看來,本多勝一的來華采訪行動,是在呼喚現(xiàn)代人:釋放你我的良知,汲取歷史的教訓(xùn)。良知是社會的基石。本多勝一“把歷史真相說出來”的舉動,是有良知的表現(xiàn),令筆者感動的同時,也萌發(fā)了一個比沈棲先生要“自私”一點的想法:希望本多勝一還原歷史真相的善行,能夠觸動一些中國人的良知。貴刊2015年4月上吳營洲先生推薦的一些好書,比如《墓碑》等,也是還原了上世紀(jì)我國一些歷史真相的。有不少像筆者這樣上了歲數(shù)的讀者,都希望能多看到《墓碑》《南京大屠始末采訪錄》這樣的書籍,要是一些中國人的良知因此而被觸動,比如,原本自己不想講真相也不允許別人講真相的人,變?yōu)樽约阂v真相也允許別人講真相,或者雖自己不講真相,但默許他人講真相,也是甚好。這樣的話,在下的愿望能實現(xiàn)是小事,中國社會因此從歷史教訓(xùn)中受益,乃是大事矣。
圖畫雜文里的“話”
●劉天明
翻閱《雜文月刊》2015年2月(上),被《畫里有話》欄目中的圖畫雜文《把這張合影取下來》《改變工作方式》《常到“下邊”轉(zhuǎn)轉(zhuǎn)》深深地吸引住了,這三幅圖畫雜文可真是畫里有話啊——
《把這張合影取下來》像一面透視鏡,透視出當(dāng)今商場用官之道,狐(商人)和虎(官員)合影,“狐”依仗著“虎”的勢力橫行叢林,撈取了一桶又一桶的黃金,天有不測風(fēng)云,如今虎落平川,“狐”見“虎”威風(fēng)不再,還掛這張“狐”“虎”友誼的合影做什么?不是給自己惹禍嗎?精明的“狐”早已把目光鎖定在另外一只“虎”身上了,相信很快他辦公室會重新掛上新的一張“狐”和“虎”合影照的?!陡淖児ぷ鞣绞健分械某枪芾蠣攤?,雖然手中沒有拿“刀”,可那副笑里藏刀的面具,早已把小販的心,捅得傷痕累累了……《常到“下邊”轉(zhuǎn)轉(zhuǎn)》中的“×干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的紅頭文件不讓我在城市大飯店吃滿漢全席,那我就想法子常到“下邊”轉(zhuǎn)轉(zhuǎn)吃山村風(fēng)味……哈哈哈,俺反正有的是辦法讓俺這張嘴吃香喝辣……
有時無字的雜文也很精彩……
要加強(qiáng)校對
●侯志川
《雜文月刊》第六期(上)有以下幾點瑕疵,多系校對的失誤:
1.5頁上半部第二段第五行“有一招”應(yīng)為“每一招”。
2.8頁第一段第三行“他們著”應(yīng)為“他們當(dāng)著”。
3.29頁中欄第一段第三行“的”應(yīng)為“得”。
4.30頁右欄第十四行“寫的中”應(yīng)為“寫的《序》中”或“寫的……中”。
5.40頁《對牛彈琴》倒數(shù)第三行“雷人地在……”應(yīng)為“雷人地…”或“雷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