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和爬行動物
兩棲和爬行類動物是非常好的拍攝題材,它們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海洋、沙漠、平原、丘陵、高山等各種環(huán)境中均有分布,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兩個動物門類。蛙類屬于兩棲類動物,而蜥蜴、龜類和蛇則是爬行類
動物。
兩棲類動物皮膚多是裸露在外,需要時刻保持濕潤,因此通常都生活在水邊或潮濕的地方。它們又都是冷血動物,要依靠陽光來溫暖身體,所以都生活在熱帶雨水充足的區(qū)域。
大部分的爬行類動物也都是冷血動物,用肺呼吸,因此可以完全生活在陸地上。大多數(shù)爬行類動物身體表面有鱗片,因此它們不僅能生活在濕潤的地方,在干燥的戈壁和沙漠同樣能夠生存,這一點與兩棲類動物有著極大差別。
想拍攝兩棲和爬行類動物并不容易。它們分布太廣,種類很多,想拍攝某一特定物種,你甚至要繞到地球的另一端。而且它們通常都很敏感,可能你還沒走近它們就跑開了,這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人們經常拍攝的樹蛙、變色樹蜥、沙蜥等,外觀和顏色都很獨特、漂亮,能親眼看看這些動物本身就是件很開心的事兒。
雖然兩棲類和爬行類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但它們總是被放在一起提到。我們提及它們時通常以“兩爬”代之,所以我們此處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
拍攝器材
與昆蟲一樣,兩棲爬行類動物是很害羞的動物,你不能貼得很近去拍,所以,100mm和180mm微距鏡頭很常用。如果你要拍攝一些帶環(huán)境的照片,可以再準備一只50mm微距或者廣角變焦鏡頭,能夠貼近動物拍攝。相機方面沒有特殊要求,對焦性能不錯、有一定防水性的相機即可。不過閃光燈很重要,寧可少帶一只鏡頭也要帶上閃光燈。
一些必備附件也很重要。如果你去雨林拍攝蛙類一定要帶上一雙舒適防滑的長筒雨靴,其次,務必帶上一個續(xù)航時間長的頭燈,最好是LED頭燈,亮度高,耗電量小。此外,一定要帶上一個強光手電,它是尋找蛙類最有效的工具,同時也是輔助光源。其他跟雨林工作有關的物品,比如,雨衣、抄網(wǎng)、防蚊蟲藥、速干長袖衣褲等也都要相應地準備。
如果你去山里拍攝蛇或蜥蜴,最好是穿上重裝高幫登山鞋。一方面,它能夠在你上下坡或者走碎石路的時候保護腳踝;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被毒蛇咬傷。要盡量與這些動物保持一定距離,不挑釁或激怒它們。
拍攝鯢和蠑螈
鯢和蠑螈是類似于蜥蜴狀的有尾兩棲類動物,與蜥蜴不同的是,它們全身沒有鱗片,身體表面皮膚柔軟濕潤,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它們幾乎終生生活在水中,對環(huán)境的要求極高,在城市周邊有一點兒污染的地方它們都不會存在,你只能在一些山坳里或者原始的雨林當中才有可能找到它們。它們只是偶爾會爬到水邊的巖石上,所以除了專業(yè)攝影師,很少有人能拍攝到它們在野生環(huán)境中的照片。世界上蠑螈的種類多達400多種,很多種相當可愛,有人作為寵物養(yǎng)殖。業(yè)余拍攝者可以拍攝模擬自然環(huán)境下的蠑螈。
鯢和蠑螈幾乎總是在水中,水下拍攝幾乎是必須的。如果有昂貴的相機潛水罩最好,沒有可以用防水袋,比如德國的伊華(ewamarine)防水袋。也可以用三防DC或是高畫質DC搭配防水殼來拍攝。三防DC是最廉價的選擇,但是畫質并不好。高畫質DC加防水殼的方案性價比最高。
鯢和蠑螈通常都生活在水溫很低的山澗、溪流當中,它們主要捕食方法是守株待
兔,因此,它們很可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要拍攝它們捕食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能捕捉到一些小魚之類可以喂給它們來進行拍攝。不過絕對不要給它們吃其他當?shù)貨]有的東西。
鯢和蠑螈在春季繁殖,通常會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活躍度也會高很多,此時是拍攝它們的好時機。
拍攝蛙類和蟾蜍
蛙類基本都在夜間出沒,所以你想拍攝蛙類一定要當個“夜貓子”。通常夏日雨后晴朗的夜晚最適合拍攝蛙類。不過也要特別小心,因為蛙的天敵蛇類也出動了。雨后的山林中非常濕滑,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兩人一同前往。
夜間尋找蛙類不難,循著叫聲慢慢尋找就可以了。尋找時要放輕、放慢腳步,蛙類非常警覺,你發(fā)現(xiàn)周圍的蛙不叫了就說明它們意識到你來了。此時只須站在原地耐心等一會兒,它們就會重新鳴叫。當你覺得聲音好像就在身邊的時候,就可以停下來,用強光手電仔細尋找。蛙類的保護色非常強大,不仔細看你很難找到它們。蛙類鳴叫的聲音大小與其體型并不成正比,還不到3厘米的姬蛙能發(fā)出很大的鳴叫聲。
蛙類都有一層水靈靈的光滑皮膚,強光手電掃過時會有一些微弱的反光。在野外,這樣的反光還比較明顯。當然,有反光的還有甲蟲、蜘蛛、蛾類、某些巖石等,但是它們的反光效果和所處的位置與蛙類不同,多次實踐之后你會慢慢積累一些經驗,找起來就會容易許多。蛙類也有一些常出沒的地方,比如樹蛙和雨蛙經常會抱著水塘邊的樹枝或者葉子,而湍蛙則經常在激流險灘之間出沒,如果你要找蟾蜍(癩蛤?。?,那就得到離水很遠的地方,等等。找到蛙之后,首先查看一下你的相機設定,感光度最好保持在ISO 400~1600之間,這個感光度范圍內全畫幅相機的畫質都很不錯,如果你用APS-C畫幅相機,感光度最好不超過ISO 800。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已經使用閃光燈了還要使用較高的ISO呢?答案是:拍攝蛙類雖然不需要用f/16這樣極小的光圈,但是至少也得用f/8這樣的小光圈才行。此時用低感光度拍
攝,閃光燈輸出功率大,回電速度慢,兩次拍攝間等待時間長。而適當提升感光度對畫質只有很小的影響,需要連拍時不會出現(xiàn)卡殼現(xiàn)象。設定完相機,你要用頭燈或者電筒來照亮蛙類拍攝。如果需要手動對焦,可以讓同伴幫忙把蛙照亮。假如要拍暗背景的畫面,不需要燈光,可以對焦后鎖定焦點,然后將光束移向其他地方再拍攝。
夜晚環(huán)境下使用光圈優(yōu)先模式即可。TTL閃光燈會自行決定輸出功率。初始設定時建議設定閃光曝光補償為-1/3擋或者是-2/3擋,試拍一張之后再進一步調整。
拍攝蛙時通常有三種拍攝方法。第一種是拍攝全身特寫,把它們的斑紋和體態(tài)展現(xiàn)出來,通常從蛙的正側面和斜前方拍攝效果較好。第二種,從正面拍攝蛙的頭部??梢钥吹酵茴悎A鼓鼓的眼睛以及可愛的表情。第三種,拍攝帶背景的環(huán)境照片。這種方法能夠展現(xiàn)蛙生活的環(huán)境,也是最難拍的,比拍攝特寫復雜許多。
蛙類的拍攝也有一些小技巧,其中百用不厭的是盡可能放低機位,讓鏡頭與蛙類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樣會有一種觀者與蛙類對視的感覺,視覺效果很棒。蛙的眼神也很重要。如果你從正面拍攝,閃光燈應該從側面照亮蛙。這樣便能在它的眼睛當中形成一個光點(眼神光),看起來更有精神。如果從側面拍攝,則可以從上方打光。
拍攝蜥蜴和蛇
蜥蜴和蛇等兩棲爬行類動物分布區(qū)域相當廣,叢林、戈壁、城市、山丘,甚至庭院當中都可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的廣泛分布與其食物相關。小型蜥蜴通常是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shù)吃草;大型蜥蜴則以小型哺乳類、鳥類為食。蛇則基本上都是以哺乳動物為食,體型巨大的蟒蛇甚至可以吃掉牛、鹿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對于很多人來說,蜥蜴和蛇類好像是攻擊性很強的動物,其實不然,它們大多都很膽小,比蛙類更敏感,只要感受到一絲威脅就會馬上逃走。因此拍攝蜥蜴和蛇是拍攝兩棲類爬行動物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
蜥蜴和蛇都屬于冷血動物,需要陽光的熱量才能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因此多在白天活動。活躍度也是隨著日照的增強而增加。中午時,經常能夠看到蜥蜴在沙地上奔馳的場面。但當太陽下山溫度降低之后,它們的活力也隨之下降,甚至你碰到它,它也懶得理你。所以溫度越低,接近它們越容易。
相對來說,蛇對于溫度的敏感性沒有那么強,耐寒性強于蜥蜴,大多數(shù)蛇都喜歡在夜間捕食。它們也喜歡陽光,需要陽光來調節(jié)體溫。但是,它們不像蜥蜴那樣喜歡強烈灼熱的陽光,更喜歡干燥通風的地方。夏季的黎明、黃昏和夜晚都是蛇類出沒的高峰期,不過也有一些蛇類僅在夜晚出來覓食。
蜥蜴和蛇都非常膽小,經常是你還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時,它們已經逃跑了。所以,帶一只望遠鏡很管用,8×20的規(guī)格就比較合適。也正因為如此,拍攝時最好用長焦微距鏡頭。通常在午間氣溫較高時,蜥蜴的最小安全范圍是1.5米左右,再近一點兒它們就會馬上逃走。溫度低時,距離可以更近,容易拍攝,但拍攝出來是懶洋洋的樣子,效果比較差。所以,拍攝蜥蜴最好的時間是在正午前后兩到三個小時之內。
夜間是拍攝蛇的最好時間,但遇到毒蛇的機會也更大。所以拍攝之前,應該用強光手電沿路仔細尋找。不僅要看地面的草叢,也要仔細看周圍的樹枝上,很多小型的蛇類都喜歡盤在樹上。蛇定期會蛻皮,所以蛇皮也是重要的線索。蛇類通常生活在潮濕、隱蔽的環(huán)境中,雜草叢、樹木多的地方、亂石堆也是它們棲居、出沒和繁衍的場所。蛇類有一定的保護色,在近處還是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的。找到蛇的時候,首先應該觀察蛇的種類,看是否有毒。如果判斷沒有毒,可以適當?shù)亟咏臄z,拍攝時,請同伴幫你用燈照亮,并時刻關注它的動向。如果是毒蛇,應該使用長焦鏡頭從比較遠的距離拍攝,安全第一。
拍攝蜥蜴與拍攝蛇的方法大致相同。但蛇的體形比較長,要注意景深的變化。要保證蛇的頭部清晰,身體略微虛一些也沒問題。如果你希望將整條蛇的身體細節(jié)完全記錄下來,從側面或者上方拍攝更容易。
如果意外地被毒蛇咬傷,應立即處理。首先用布帶于靠近心臟一端的3~5cm處扎緊,松緊程度應該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回流,但不妨礙動脈血流為宜,并在捆扎之后每隔15~20分鐘放松一次,以免組織缺血壞死。其次,可以用打火機或5~7支火柴放置于傷口上點燃灼燒,破壞局部的毒素。最后,在被蛇咬傷的1~2個小時之內,應該使用經過消毒(酒精涂抹、火焰灼燒)的小刀在傷口處割出長2~3厘米的十字切口,切口最好深達皮下2~3厘米。如果有毒牙務必先取出,然后反復沖洗傷口。如果有可能,傷肢自然下垂,周圍置冰袋,以減少對蛇毒的吸收,然后盡快到當?shù)蒯t(yī)院治療。
拍攝鱷魚和龜鱉
鱷魚和龜鱉都是現(xiàn)存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它們水陸兩棲,以水中生活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叢中,屬于性情兇猛的肉食爬行動物。鱷魚體型較大,主要以大中型哺乳動物為食;而龜鱉基本生活于水中,主要以魚、蝦、蟹和貝類為食。過去中國的鱷魚很多,不過目前只剩下?lián)P子鱷一種了,主要生活在安徽、浙江一帶,野生狀態(tài)下的揚子鱷極難見到。想要拍攝野生狀態(tài)的鱷魚只能遠赴國外了。
相比鱷魚,龜鱉要多一些,但是在人們大量的捕殺下,野生龜鱉也非常罕見了。如果你在野生環(huán)境下遇到龜鱉,首先要拍攝它們在環(huán)境中的照片,作為研究野生種群的資料記錄。其次,可以在遠處用長焦拍攝它們露出水面的頭部和上岸的照片。對于這些稀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比拍攝更為重要。
拍攝人工飼養(yǎng)的兩棲爬行類
如果沒有時間或機會拍攝野生狀態(tài)的兩棲爬行動物,拍攝飼養(yǎng)的動物也可以。此時最重要的是拍攝環(huán)境。你需要一個比較大的飼養(yǎng)箱,紙箱、整理箱或木箱都可以,之后根據(jù)動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環(huán)境,在飼養(yǎng)箱里用泥土、石頭、沙子、植物、苔蘚或腐木進行搭建。最后再布置上溫度和濕度的調節(jié)設備以及合適的光源,經營一段時間,這個小環(huán)境就會變得與自然環(huán)境相似,拍攝出來的照片也會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