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底氣。
有了底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人的潛力,增強人的耐力,展示人的活力,從而使人更易于走向成功。但是,底氣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是隨著人們對自己的素質和能力認知的逐步加深慢慢積淀起來的。底氣類似于自信,但是比自信更恒久,更內在;底氣不等于能力,但是如果有了底氣的支撐,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夠加倍地發(fā)揮。
那么,底氣產(chǎn)生的“物質基礎”又是什么呢?
“世界警察”美國的底氣,源自于它強大的經(jīng)濟、科技和軍事實力;“軟件霸主”微軟的底氣,源自于它在電腦科技上獨步天下的實力;“樂圣”貝多芬的底氣,源自于他對音樂不凡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閃電俠”博爾特的底氣,源自于他出色的爆發(fā)力和驚人的速度……他們的底氣源自在某一領域的過人的實力。這種底氣,有些與生俱來,但更多的在于后天的養(yǎng)成,在于厚積薄發(fā)。這樣的底氣,如果屬于一個國家、一個團體,可能會伴隨其一個時代;如果屬于一個人,則往往會伴隨其一生。
但是,另外還有一種“底氣”,它的產(chǎn)生卻并非如此。像慣于紙上談兵的趙括,像《水滸傳》里的高衙內,像張口閉口“我爸是李剛”的那些“官二代”……他們的“底氣”,或源自于其自視甚高,誤讀了自己;或源自于其家庭的寵溺,以為天下盡在我囊中……這樣的“底氣”,并非出于自身的實力,大多是靠“祖上的蔭庇”。這樣的底氣,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完全非自己可以主宰,一旦失去外力的作用,即刻煙消云散。
底氣與自信相輔相成。底氣能讓人擁有自信,自信亦可使底氣化為能力。二者結合,方能硬氣,方顯朝氣,方成霸氣。三國時代的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靠的就是底氣加自信。二者中少了一點,或是“捧著金飯碗討飯”,白白浪費了自己擁有的得天獨厚的資源;或是志大才疏夜郎自大,徒留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笑柄。
由此可見,底氣的本質是“強大”——強大的實力加強大的內心。人如何才能強大?外力固然可以憑借,如古詩中說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更多的、更重要的還是靠我們自身的千錘百煉。就像曾經(jīng)是NBA第一中鋒的姚明,父母固然給了他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但是如果沒有他后天的勤學苦練,最終大概也就只能是一個“傻大個兒”。如果是一個國家,則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條件,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社會制度,通過不斷的發(fā)展來培養(yǎng)自己的底氣,好讓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遠,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就像中國,我們有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有幅員遼闊的土地,有勤勞善良的人民,但百年前依然是積貧積弱,任人宰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才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道路,我們才得以實現(xiàn)中國的復興之夢;我們的底氣也在一天天攀升,我們擁有足夠的實力向世界表明自己的觀點!
底氣不足,行之不遠。我們要像孟子說的那樣“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以積淀自己的底氣;又要以浩然的底氣,來促進自己實力的加強——只有在底氣與實力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我們才會懷著充足的底氣去開拓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