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都在用貪婪的眼光注視著中國資本市場時,四十多年前誕生在瑞士巴塞爾的藝術博覽會,選擇香港作為開拓亞洲市場的試點,顯然是上策。那么2015年的香港藝術巴塞爾市場有哪些動向呢?
日韓抽象藝術被看好
所謂日韓戰(zhàn)后重要的藝術流派和團體的作品就是“物派”和“具體派”,“物派”是在六七十年代之交,日本出現(xiàn)的重要藝術現(xiàn)象,齋藤義重是關根伸夫、菅木志雄等人的精神領袖,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重新定義了現(xiàn)代美術的概念,高松次郎和李禹煥的繪畫、行為藝術和裝置作品,不僅對日本以至西方藝術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日本的韓裔藝術家李禹煥說,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物派藝術家。物派的概念是盡可能避免人為加工的痕跡,注重物體之間、物體與空間和環(huán)境的關系,這種關注藝術與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大大影響了日后發(fā)生在美國的大地藝術。在這次博覽會上看到多家日本和歐美畫廊展出物派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李禹煥的早期作品和現(xiàn)在的代表作。
推崇“物派” 的中國藝術家不少,但是了解同樣是重要藝術團體的“具體派”的人并不多,在博覽會會場,我發(fā)現(xiàn)好幾家畫廊的桌子上都放著一本重要的重要的參考書,這就是2013年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的題為《具體-壯觀的游樂場》的展覽圖錄,正是這個展覽讓藝術市場有了新的方向。東京畫廊的畑田先生向我講述了他對市場走向的理解,日本和韓國的畫商們顯然揣摩到來自美國的策動意圖。
我在香港藝術巴塞爾上看到來自大阪的一家畫廊,出展的都是吉原治良的作品,吉原治良是“具體派”的領軍人物,東京都近代美術館剛剛舉辦了吉原治良的大型回顧展。“具體派”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一個以日本關西大阪及神戶為中心展開的美術運動“具體派”,主張藝術是要“將生命注入物質”。吉原治良在1955年初發(fā)表了具體派宣言,提倡“不模仿他人”。吉原的主張博得了多名藝術家的響應,這些藝術家有:白發(fā)一雄、村上三郎、元永定正、田中敦子、上前智佑、鷲見康夫和浮田要三等。而吉原治良的作品具有很明顯和很深的禪意,可以把它理解為現(xiàn)代的禪畫,它讓我想起日本禪畫大師仙厓的水墨畫。
“具體派”的成員并不多,但各有千秋,作品風格距離很大,白發(fā)一雄是利用腳的力量作畫,而村上三郎用身體的力量從多層紙中穿出來的行為藝術照片是世界藝術史上難忘的瞬間,田中敦子穿上燈泡服的照片,啟發(fā)了后來的多媒體藝術的誕生等,雖然具體派只存在了18年,而“具體派”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影響范圍是國際性的。它激發(fā)了之后的“動態(tài)藝術”和“光線藝術”等科技類藝術的誕生。具體派藝術是明治維新之后,長期受到西洋美術影響的日本,第一次有了獨創(chuàng)的開始,在短短幾年里沖擊了歐洲前衛(wèi)藝術思潮的誕生,特別是在現(xiàn)代藝術的多媒材的運用上,起到開拓性的作用。這次有多幅吉原治良的作品被藏家買走,一幅不大的代表作品高達50萬美元。還有具體派重要成員白發(fā)一雄的腳畫,此外還有后期具體派成員有著92歲高齡還在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高崎元尚的作品展出,并受到藏家的青睞。
維納傳說
不管勞倫斯維納的作品是否被藏家買走,他的作品是否出現(xiàn)一般會成為藝術界的深喉作為判斷博覽會出展作品級別的參考。來自蘇黎世的MAI 36畫廊,帶來了維納的三幅作品,其中一幅開幕就被一家瑞士基金會買走。最近,哈夫特門(Roswitha Haftmann)基金會董事會宣布2015年歐洲獎金最高的獎項之一,哈夫特門獎授予勞倫斯維納,該獎項獎金高達15萬瑞士法郎。評審委員會認為:勞倫斯維納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
無疑,勞倫斯維納是當今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是概念藝術史上的中堅人物。盡管他本人很反感“概念藝術”一詞,在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詞時,為了區(qū)別和其它藝術混淆,他仍然被認為是概念藝術的開創(chuàng)人物之一。1969年勞倫斯維納在瑞士伯爾尼的展覽“態(tài)度決定形式”及同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系列展覽至今仍然是展覽史的傳奇。
這次展覽可謂抽象繪畫的大聚會,對本次博覽會褒貶不一是正常的,但是至少它向中國大陸藝術界展示了一個藝術多元化的風景,已經(jīng)不是細心者不易察覺的世界藝術市場的聯(lián)動和未來藝術市場的走勢,得勝者一定是早于未來十年以上。從我1992年第一次看藝術巴塞爾以來,綜合歐美和日本所見,我覺得大陸藝術市場的培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