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明
我從小家貧,勉勉強強只念了3年書。16歲那年,眼看著別人家的娃娃都能繼續(xù)念書,我卻因家中勞動力缺乏,揮淚告別了校門。盡管離開了學校,可我始終牢記老師的諄諄教誨:學習是知識的源泉。于是,我把父母給我的零花錢節(jié)省下來,買書訂報自己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乎犧牲了一切閑暇時間,在文化知識得到提高的同時,我萌生了為黨報、電臺寫稿的夢想。
21歲那年,我開始給當時的《鄂爾多斯報》投稿,可一年內寫了40多篇稿件,結果一篇也沒被采用,這該如何是好?擱筆吧不忍心,繼續(xù)寫又不發(fā)表。父母見我白天下地勞動,晚上趴在小煤油燈下不停地寫,不止一次勸我放棄,村里人也說我是白費心思。父母的擔憂,村里人的勸阻,反而激勵了我,我暗下決心,黨報上哪一天沒有我的稿子,我就絕不停筆罷休。
22歲那年夏天,突然出現了嚴重干旱。眼看著綠油油的莊稼就要干枯,上級派來干部,和群眾一起不分晝夜打壩蓄水搞抗旱。我便寫了一篇題為《天大旱人大干,不勝龍王非好漢》的通訊,寄出去不久,《鄂爾多斯報》上登了出來。當時,我那股子高興勁兒,至今回想起來也無法形容。
打那以后,我寫的稿件會不時予以發(fā)表。當地的領導、干部和群眾都熱情地稱我為“農民的土記者”。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不僅在本旗本鄉(xiāng),還到附近的達拉特旗、東勝區(qū)進行采訪報道。30多年間,我在內蒙古的媒體上共發(fā)表稿件3010余篇,其中8篇被《鄂爾多斯日報》、鄂爾多斯人民廣播電臺、準格爾旗委宣傳部、《準格爾報》和準格爾廣播電臺評為好新聞,獲得了獎勵。我也先后17次被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優(yōu)秀特約記者、優(yōu)秀業(yè)余新聞工作者等。
我深知“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從我開始給黨報、電臺投稿的第一天起,我就嚴格要求自己,寫稿絕不道聽途說,更不偏聽、偏信,把“尊重事實”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
從追求新聞夢到實現新聞夢,夢想成真的過程,讓我與新聞事業(yè)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早在30多年前,我就下定了“立志奮揮千鈞筆,愿盡辛勞永不息”的決心,為我魂牽夢繞的新聞事業(yè)堅持到底、奉獻到底。正如2008年,內蒙古唯一的新聞業(yè)務刊物《新聞論壇》上報道我事跡時的大字標題那樣 —— 把大愛獻給了新聞事業(yè)。
作為一名“農民的土記者”,雖年逾古稀,但還不覺老,還要不懈努力,誓與筆桿子共白頭。
(作者單位:準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
(責任編輯/胡麗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