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茫茫中山堂,煙雨采茶季,香風(fēng)點落花,飛鳥相與還。自古江南茶園繁多,但中山堂茶園,卻是攝影人的獨愛。高山梯田,天池茶園,橫向連綿起伏、有高有低,縱向呈半環(huán)抱狀。踩在軟土上,吸著濕漉漉的清新空氣,便有飲醉春風(fēng)之境。
錢江源頭水,開化龍頂茶。每到春天,伴著和風(fēng)細(xì)雨,茶農(nóng)們便開始采摘。草鞋、蓑衣、斗笠是最美的點綴。穿行梯田間,無論站在何處、如何取景,都有茶香入眼。
農(nóng)桑給人的印象是艱辛勞苦,但是江南采茶卻是賞心悅目。若說茶園霧海是一幅山水畫,那么采茶妹便是畫中的主角了。明前茶品質(zhì)最佳,等谷雨一過,姑娘長成了媳婦,“雨后茶”就賣不出好價格了。為了趕在龍頂茶葉完全成熟前采摘,采茶女們每天都要從清晨忙碌到太陽落山。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采茶妹們背上尖頂斗笠,以免山雨隨時偷襲;她們蓋上靛藍色的頭巾,傳統(tǒng)的江南印花讓她們小家碧玉的文靜氣質(zhì)愈發(fā)迷人;她們穿著花布中袖上衣和寬松的下裝,藤編茶簍中越積越多的嫩芽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一盞青茗,一段佳話。開化龍頂始產(chǎn)于海拔800米“龍頂潭”周圍。據(jù)傳有一年江西三清山開山第二佛祖云游到此,見潭四周古木參天,煙云漫空,便搭起石屋定居潭邊,動手清潭。
忽一日黃昏,鐵鋤觸到潭底硬物直冒火花,挖掉浮土,見一青石形如磨盤,用鋤松動青石,有水四溢,并聽到隆隆水聲由遠(yuǎn)而近,突然間一聲巨響,千斤大石變成碎片,被潭中噴出的水柱沖出九霄云外。隨即飛出一條青龍停在潭上空觀望許久,然后繞潭三周并向佛祖頻頻點頭,以示謝意,便仰首向東海飛去。
從此涸潭常年泉涌不絕,大旱不涸,澆山下良田,潤周圍山林,此潭便叫“龍頂潭”。開山佛祖沿潭周圍栽滿茶樹,山上嫩草、林中肥土,年年添鋪茶園,加之溪澗濕度大,山谷日照短,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茶樹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滿山香花熏染,造就了龍頂茶的佳茗風(fēng)格。
相傳元朝末年,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途徑大龍山,正感口渴,老農(nóng)端上新茶,朱喝了之后,滿口異香,神清氣爽,當(dāng)即問道:此茶產(chǎn)自何方?老農(nóng)答:產(chǎn)在大龍山的龍頂潭。朱元璋欣喜若狂:此乃上上吉兆,真龍?zhí)熳臃俏夷獙?!這茶就叫龍頂茶吧!
明朝皇帝大愛龍頂,每年清明前都有快馬飛舟赴京進貢,以至年年朝貢,愈演愈烈。至清光緒二十四年,縣志有“名茶朝貢時黃絹袋袱旗號簍,專人專程進貢”的記載。光緒之后為國內(nèi)眉茶主要產(chǎn)區(qū)。民國以來為出口茶葉基地縣,所產(chǎn)茶葉素以“味精”自居拼配在大宗茶葉中使大宗茶葉提香氣、上檔次,一度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如今的貢茶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沏一壺龍頂,解萬千愁緒。靜心屏息,幽蘭之氣悠然而來,裊裊不絕,逐漸濃烈。那色澤,干時褐綠,上附白毫茸茸,細(xì)眉一勾,倒也不俗。一旦水中生花,載沉載浮,褐綠褪為草綠、淺綠、黃綠,杯中舒展跌蕩,猶如群峰迭翠滿目蔥蘢。
彼時意境,真正應(yīng)了佛教中那句“一滴水中看世界”的偈語。有詩云: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品茶講究“放”的境界,放下心靈中的污濁羈絆,便成了天地間的大自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