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恒
摘 要:詩歌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重地”,讓學生更深刻地領(lǐng)悟到詩歌的魅力,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在努力的方向。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了方言朗誦教學的嘗試,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增加對詩歌的印象,提升對詩歌的興趣。根據(jù)班上的實驗成果和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明確:詩歌創(chuàng)作來源地的方言,以及能夠恰好符合詩歌發(fā)音規(guī)律的方言,都能夠提升詩歌朗誦的品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lǐng)會詩歌的魅力。
關(guān)鍵詞:方言;詩歌;語文;朗誦
一、方言朗誦與詩歌教學的關(guān)系
方言是人出生后隨即掌握的第一門語言,就好像植物生于大地一般,一個人的方言扎根于出生的地域,帶有當?shù)靥赜械奈兜?,謂之“鄉(xiāng)音”。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在上大學之前,日常使用得最多的還是方言,只有到了異鄉(xiāng)上大學或工作,才會普遍使用普通話,所以說,一個人前半生的十幾年,都是在方言和方言文化的浸潤之下,進行表達和交流,這種幾乎一生下來就會的表達方式相對于后期有意學習而成的普通話,顯得更加自然和質(zhì)樸。
何休在《公羊傳解詁》中提到:“男女有所怨恨,相從為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歌的早期起源,就是這樣直接進行情感表達的民歌民謠:帶著直露的抒發(fā)欲望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而《毛詩序》一開始就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痹姼璧撵`魂在于情感,而這種濃縮在文字中的情感,必須通過嗟嘆朗誦和歌詠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為人所體會。
所以,詩歌的靈魂在于情感,而詩歌教學的重點則在于讓學生對詩歌的情感有所感悟。嗟嘆(朗誦)是詩歌教學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朗誦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常規(guī)的普通話朗誦,將質(zhì)樸自然的方言朗誦放進詩歌教學,正是筆者正在嘗試的方法。
二、方言朗誦滲入詩歌教學的課例探討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沁園春·雪》和九年級下冊的《關(guān)雎》為例。筆者所在的中學地處深圳,班里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語言集聚了我國的各大語系,既包括北方方言,又有南方的閩南語、西南官話、湘語、贛語,以及廣東本地的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其中以后六種語言居多——廣泛的語言體系為方言朗誦的詩歌教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本班共有54個學生,其中有26個學生已經(jīng)不能使用方言,其余學生中,有8個能夠使用粵語,6個使用西南官話,5個人會客家話,4個人會潮汕話,2個人會湘語,2個人會贛語,1個人會陜西話。在進行方言朗誦教學之前,筆者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對《沁園春·雪》進行了背景介紹、詞句疏通和詩文賞析,讓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做好一定的情感鋪墊后,現(xiàn)場挑選6位能夠使用方言且朗誦水平相當?shù)膶W生,加上另外一位只會使用普通話的學生,一共7位學生,當堂使用各自的語言進行朗誦。
在7個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誦之后,筆者進行了“你最喜歡哪種語言朗誦《沁園春·雪》?”的調(diào)查,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湘語,西南官話,普通話”。課后我對投票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
(一)《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率領(lǐng)長征部隊到達陜北,在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登高望遠所作。毛澤東是湖南湘潭人,他一生走南闖北,口音在離開湖南后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從已知的錄音中可以知道,毛澤東始終使用的是湖南韶山話。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必定要用自己最常使用的語言推敲再三,所以可以推想1936年毛澤東寫作這首詞的時候反復用韶山話吟詠,斟酌一番最后定稿,因此學生用最接近詩人寫作時的語言湘語來朗誦,可以很好地領(lǐng)悟到要旨,迅捷地找到情感隱藏在字句中的脈絡(luò),朗讀出來就會語音流暢,感情充沛。
(二)《沁園春·雪》詞境豪邁,上闋描寫了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了詩人偉大的抱負及胸懷。普通話行腔要求正、飽滿,這首詞中多數(shù)凝聚情感的字,如“望”“大”“嬌”“驕”“朝”這些均屬于開口呼,而開口呼在普通話中發(fā)出來是飽滿圓潤的,于是讀出來能夠很好契合詞境的豪放。
(三)西南官話介于普通話與湘語之間,音韻既有北方話中鏗鏘的語調(diào),也兼有南方話變化突兀的語調(diào),所以學生用西南官話中的四川話朗誦《沁園春·雪》也很有意趣。以九年級下冊的《關(guān)雎》為例:和《沁園春·雪》的教學步驟一樣,6位學生使用各自的方言朗誦《關(guān)雎》,另一名學生使用普通話來朗誦。根據(jù)班上學生的投票加上老師的投票,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粵語,陜西話,潮汕話”。結(jié)合《關(guān)雎》的創(chuàng)作來源和文本的語音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首先,《關(guān)雎》選自《詩經(jīng)·國風·周南》,“周南”就是周公統(tǒng)治的陜西地區(qū)及南方江漢流域的一些小國,據(jù)資料顯示,《關(guān)雎》一詩的產(chǎn)生地大概在今陜西渭北,所以用陜西關(guān)中話讀出來會更好地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感情。另外,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聯(lián)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diào)的優(yōu)美。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zhuǎn)”既是雙聲又是疊韻。而粵語和潮汕話保留了很多上古音韻,在雙聲疊韻詞的誦讀上朗朗上口,音韻和美,能非常貼切地展示這首詩的古樸自然之美。
三、恰當?shù)姆窖岳收b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一)能幫助實現(xiàn)詩歌教學中的情感目標。
(二)增強了詩歌教學的趣味性。一般來說,詩歌教學以朗讀和賞析為主,利用方言朗誦進行教學,這種有異于普通話的個性化朗誦可以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印象”,讓學生體會到不同語言朗誦詩歌的趣味性,并且有益于學生對詩歌的記憶。
(三)讓學生意識到方言的重要性。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匯聚于此,人們之間的溝通普遍以普通話為主,很多人的后代已幾乎不能使用父輩的方言,長此以往,深圳或許會成為一個沒有方言的城市。通過方言朗誦詩歌,讓學生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可以加強人們對方言的重視。
綜上所述,方言朗誦在中學詩歌教學中是一種具有探究意義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尉珊.初中詩歌教學內(nèi)容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