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云
在采訪過程中,對人物的專訪常常是“重頭戲”。讓采訪對象放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是關乎采訪真實性及可讀性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筆者認為,在采訪過程中,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才能保證人物采訪的成功。
“每一次采訪之前都要像學生準備大考一樣?!币獯罄浾邐W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說。因此,人物專訪之前,要做足準備工作,包括對被采訪者從事工作的專業(yè)知識進行了解,避免采訪時問一些外行話。
首先,要明確采訪目的,讓采訪對象準確地知道記者所需要的是什么、想得到的是什么。作為行業(yè)記者,采訪要做到提前與受訪者約定時間、確定主題,并給予受訪者充分的思考時間。
其次,要查閱一切與該人物相關的資料,包括企業(yè)年報、最新的新聞報道、所屬單位的網(wǎng)站信息,它們會幫助記者了解曾經發(fā)生在受訪者工作或生活中的事件。沒有相關的背景調查,就可能與別人問同樣的問題,不能形成新穎的采訪內容。同樣,采訪對象的年齡、籍貫、性格、愛好、興趣及獲得的榮譽等,在采訪之前都應該進行了解,以便在采訪過程中建立起共同的語言圈。
另外,在采訪前記者必須要擬定采訪計劃,包括采訪時間、采訪地點、采訪步驟和方法、采訪的預期成果等,一般情況下,需要記者提前給對方發(fā)去文字采訪提綱。需要注意的是,約定采訪時間時,應避免在對方吃飯或休息的時間,盡量避免在對方休假期間和周末進行采訪。
為了給采訪對象創(chuàng)造安全、輕松的采訪環(huán)境,記者應該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一些關于受訪者愛好的小話題,會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受訪者產生交流欲望。
私密性,屬于環(huán)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在環(huán)境心理學的理論中,私密性是指個體有選擇地控制他人或群體接近自己。個人或群體都有控制自己與他人交換信息的質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個人或群體對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和何種程度與他人相互溝通的一種方式。
同時,采訪時的環(huán)境私密性也是人際心理的一個范疇。人際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過程。溝通過程中的障礙又包含很多因素,比如語言習慣、性格差異、環(huán)境繁雜等。
平面媒體的采訪與電視媒體采訪不同,平面媒體的采訪可以更好地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也更易于選擇讓其放松的環(huán)境,保持溝通的合理距離,從而在相對私密的環(huán)境中把握住采訪的主脈搏。因此,注意人物專訪過程中的私密性,有助于受訪者的情感釋放、自我評價和信息溝通,從而使采訪順利有效進行。
采訪環(huán)境要安靜。在采訪前,記者應與采訪對象約定好采訪日期,并如約到訪。根據(jù)人們的普遍心理特征,在熟悉的地方,人往往能比較放松、隨和。因此,記者應該選擇采訪對象熟悉的環(huán)境進行采訪。
由于特殊原因,筆者曾在晚上10點半采訪過一位公司的總經理,當?shù)诌_其所在的辦公大樓時已經是“夜深人靜”,當然也不會有不必要的干擾,正好可以讓這位采訪對象專心接受我們的采訪。正因為這個緣故,他給我們分享了很多難得的往事。比如2012年11月,他在浙江援建的新疆省道項目任指揮,項目的財務主管項女士遇到了一件事情:她發(fā)現(xiàn)新疆伽師縣和夏阿瓦提鄉(xiāng)中心小學的孩子們由于生活條件拮據(jù),居然在大冬天只穿著單衣去上學。項女士馬上和一幫好友籌備組織捐助活動,援助物資很快到位后,獲贈的500多件衣服卻被擱置在喀什物流中心,沒有辦法運送到該小學。采訪對象聽說后,當即決定參與這個活動,并組織車輛完成愛心接力的最后一棒。在捐贈現(xiàn)場,拿到衣服的小朋友們歡欣鼓舞,而他也被可愛的孩子們深深感動,當場拿出了2000元,承擔了這次從浙江溫州到新疆伽師縣的一半運費。他說:“工程建設是援疆,幫助孩子溫暖過冬,也是援疆。”這樣,被采訪者能夠在獨立的空間中自治,能夠做到情感釋放,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個人思想和感情。筆者總結此次采訪,安靜的環(huán)境對采訪對象吐露心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與被采訪者單獨交流。在人物專訪的過程中,務必要保證與被采訪者單獨交流,避免其他無關人員在場。如果親友、同事等在場的話,會分散被采訪者的注意力,同時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時,可能會有所顧忌,無法自由表達。沒有外界的打擾和沒有對他人在場的顧及,采訪對象更容易講出“真心話”,能夠客觀地評價相應的事件和其他人物,而不是草草了事。很多時候,采訪過程需要采訪對象放下“架子”,坦誠地彼此交流,放松的非正式場景會使采訪對象盡快進入角色。
在一次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講述了其童年時的轉學經歷:他原本在一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讀書,他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出色,就主動向當時省重點小學的校長寫了一封推薦信,信寫得雖樸實卻飽含誠意。校長收到信后,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召集了所有的班主任,詢問哪位老師愿意收下這個孩子。就在這種寬容而開放的思想推動下,采訪對象就這樣順利地轉入了這所重點小學?;叵肫鹉菚r,母親送他去新學校,路上攔下解放牌大卡車,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坐在“走風漏氣”的車廂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受訪者講到動情處不禁感概萬千。
因此,筆者認識到,在人物專訪的過程中與被采訪者單獨交流是采訪能否深入進行的必要前提。
尊重被采訪者的個人隱私。要注意尊重采訪對象的要求,比如對方可能提出不要錄音、不要拍照,涉及個人隱私方面的內容不能公開等。在采訪的過程中,有些陳年舊事雖然被采訪者提及,但并不代表其愿意公之于眾,這就要求記者要充分尊重采訪對象的意見,避免給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014年初,筆者采訪一位橋梁專家,此時他已從總經理的位置上調為副董事長,雖然職務提升了,但是管理具體事務的權力卻沒有了,在他擔任某大橋標段總監(jiān)后,反而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對此,他描述了一些具體情形,但因為涉及到公司的管理層面,內容雖屬實卻不宜過多描寫,更不適宜宣揚,只能是“心知肚明”、一帶而過。因此,不管發(fā)生的事件多么吸引人,只要這個事件是采訪對象不愿公開的,記者就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意見,這也充分符合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
采訪稿完成之后,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就完成了采訪任務。對文稿當中涉及的單位名稱、具體數(shù)據(jù)、事件的完整性等要有針對性地與采訪對象逐一進行核實,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充分溝通、認真核實可以幫助消除誤解、避免歪曲,而對細節(jié)的格外關注,才能使得采訪稿件獲得采訪對象及讀者的信賴。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須請采訪對象對已成稿進行審讀,并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見,保證采訪對象的觀點和態(tài)度得到有效表達。比如,某采訪對象在描述年輕時在上海分房結婚的事情時,提到了他們分到了大約14平方米的房子,后經過對方審改,數(shù)據(jù)改為了14.69平方米,看似不大的改動,卻體現(xiàn)了當事人對當年情況下分到房子的喜悅和成家時的深刻感受。
有時,采訪對象還會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圖書或者電影,如果忽視掉,可能會影響文稿的豐富性。一次,采訪對象給筆者推薦了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他認為這部影片的音樂比《音樂之聲》還要好聽。采訪回來后,筆者特意購買了該電影的光碟,并認真看了一遍,認真地體會采訪對象的內心感受——贊揚美好人性的閃光點,并結合采訪對象當時閱讀的《幸福的方法》一書再度潤色文稿的內容。書中表現(xiàn)出的內容能夠展現(xiàn)人物對“幸福”的思考和追求,即盡自己的責任,心存善念,這也恰恰與其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職工的人文關懷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