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漢字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最優(yōu)美的文字之一,語文老師肩負著傳承漢字美的重任。為了讓學生們喜歡漢字,讓漢字根植于他們的心中,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帶著學生一起“玩”出漢字的美,一盒彩鉛、一個圖畫本、一本語文書、一張思維導圖,畫出學生們心中的漢字世界。
趣中學——看漢字背后的風景
我在“趣”字上做文章,將識字教學融入學生們喜歡的繪畫、游戲之中,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
1.一字一畫
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和點面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漢字一字一畫的特點,充分挖掘漢字本身的美學內(nèi)涵,讓學生以形象的想象為依托進行識字、寫字。如小學一年級剛學完“日、月、水、火、山、石”等象形文字后,我便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美麗的漢字畫。
2.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
漢字形神兼?zhèn)?,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見形知音義”。因此,我讓學生拿起畫筆,展開想象,找到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以一個“口”字學習了“日、白、中、午、田、目、自、石、右、只”幾個字,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復(fù)習了舊知識,還發(fā)現(xiàn)了漢字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玩中做——漢字美贏在思維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將這一強大的思維工具遷移到了漢字學習中來,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漢字、認識世界的思維模式。
1.象形示意
巧妙運用象形字的演變過程,按照實物彩圖一概括抽象圖—古體字—楷體字的模式,使學生鞏固字形、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這種由實物到圖像、由古體字到楷體字的演變過程,可使學生了解字義,掌握文字的特征,了解到漢字是一個獨特的表意體系。如學習“木、禾、米、竹”時,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以“木”為核心,延伸兩條漢字鏈“木—禾—米”“木—林—森”,用有限的導圖創(chuàng)造無限的圖形。
2.輔助思考
如在區(qū)分同音字“力”和“立”時,學生常常混淆字形、字義。因此,我引導學生體會“力”的意思是“力量、力氣”,“立”是“站”。將這兩個意思組合在一張圖上,一個站立的大力士,學生們一目了然,從此清楚地記住了這兩個字的字形。
3.啟迪智慧
集中識字往往“基本字帶字”,幫助學生建立漢字音、形、義的聯(lián)系,通過形聲字歸類、同旁部首歸類、形近字歸類、基本字帶字等方法,教學生歸類識字。在集中識字過程中,形旁、聲旁、部件和作為構(gòu)成成分的簡單字不僅建立了聯(lián)系而且進行了有效重復(fù),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樂中用——潤養(yǎng)漢字文化精神
1.寓識字于組塊中,讓識字立體化
當孤立的漢字組合成有意義的事物名稱后,學生的認識便有了落點,比如:“眼睛、石頭、土地、腳”都是生字,將這些生字編寫在《烏鴉喝水的故事》中,學生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解故事與這些生字迅速相識了。學生在講故事中巧妙地滲透了“喝、渴”這兩個字的區(qū)別。一個小故事讓漢字在紙上“立”起來了,巧妙地讓學生記住了這些生字。
2.寓識字于表演中,讓識字生活化
一個學生做了很多道具,花籃、紙花、狐貍耳朵等,只為了講清楚“巴和色”“采和彩”這兩組漢字的區(qū)別,一邊講一邊演,還滲透了玫瑰花和牡丹花的知識,畫了一幅長長的彩虹圖。這樣的語文學習已經(jīng)超越了書本上的幾個漢字,提升了學生認識世界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3.寓識字于歷史中,讓識字延展化
由“蘋”想到了“蘋果”,一棵蘋果樹上掛滿了蘋果的相關(guān)知識,蘋果象征平安,順勢區(qū)分了“平、蘋”這兩個字。由蘋果還聯(lián)想到了喬布斯、亞當與夏娃、牛頓。這是不是一個強大的頭腦風暴,一個“蘋”字的聯(lián)想延展出如此豐富多彩的知識。
“玩”出來的不僅僅是漢字的美,同時也是一種美的思維,美的視角。這樣的語文課堂構(gòu)建了師生相長、生生互動的課堂生態(tài),使師生在“玩”中攜手成長。
■ 編輯 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