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新中國成立前,如何建立新的人民政權是擺在黨中央面前的重大課題。要不要建立檢察機關?如何設置檢察機關?由誰來擔任第一任總檢察長?這些問題經(jīng)過充分醞釀,最后都有了圓滿的答案。
毅然挑起重擔
最高人民檢察署的設置,是在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期間,由《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起草組組長董必武,在1949年6月23日擬定的政府組織法綱要的基本問題中提出的,先后在政協(xié)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和政協(xié)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制定了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國文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國家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法律基礎。根據(jù)這兩個開國文獻的規(guī)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最高人民檢察署,作為國家的最高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副檢察長和委員均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檢察署的職權是對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和全國國民之嚴格遵守法律,負最高的檢察責任。這些規(guī)定,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檢察制度及檢察機關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機構中的重要地位。
正因為檢察署地位舉足輕重,對于第一任總檢察長的人選,中央的考慮是萬分慎重的,這個人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超強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善于面對復雜局勢,而且明辨是非,原則性強。曾被毛澤東稱贊為“最守紀律”的黨內(nèi)“圣人”羅榮桓,理所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之一。
羅榮桓,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轉(zhuǎn)為中共黨員,參加了秋收起義。后隨部隊進軍井岡山,先后任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團參謀、特務連黨代表。此后,羅榮桓先后擔任紅四軍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羅榮桓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翌年末,他率部挺進山東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先后任一一五師政委、山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對于羅榮桓在山東的功績,毛澤東在1962年曾有過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1949年8月間,中央決定,新中國成立后將由羅榮桓出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得到消息的羅榮桓,心里是有顧慮的,他的顧慮,不是來自他對這項工作的陌生和工作本身的艱巨,而是他的身體。
在長期戰(zhàn)爭生涯中,羅榮桓多次負傷。1942年,由于勞累過度,他得了尿血病。1946年,他接受手術,摘除長了腫瘤的左側(cè)腎臟。從遼沈戰(zhàn)役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他長期抱病工作,一直非常辛苦勞累。由于只有右腎,又有高血壓、心臟病和動脈硬化,1949年4月,他在天津視察時,突然暈倒,未隨軍南下,回到北平休養(yǎng)。
羅榮桓常說,“有一份精力,就要為黨多做一點工作”。這一次,面對中央對他的信任和對檢察署工作的重視,羅榮桓沒有推辭,不顧自己身染重病,毅然挑起了總檢察長這個重擔。
組織起草首個檢察組織條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任命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李六如、藍公武為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任命羅瑞卿、楊奇清、何香凝、李錫九、周新民、陳少敏、許建國、汪金祥、李士英、卜盛光、馮基平11人為委員。由檢察長、副檢察長和委員共14人組成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議。在這些委員中有共產(chǎn)黨員、民主黨派的成員、無黨派民主人士。
10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由羅榮桓檢察長主持,全體成員出席。在會上,羅榮桓宣布最高人民檢察署成立,并且講了話。他激動地說:“檢察署的工作,是一個完全新的工作,首先應制定檢察署組織大綱,從速建立機構,開始工作?!?/p>
11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署啟用印信,正式辦公。
在羅榮桓的提議下,確定了李六如、藍公武、羅瑞卿、楊奇清、周新民為檢察署組織大綱起草人,藍公武為召集人。起草小組很快寫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試行組織條例》(草案),11月2日,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議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于同年12月20日經(jīng)毛澤東主席批準試行。這是新中國關于檢察制度的第一個單行法規(guī)。從組織起草小組到條例批準試行,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工作效率之高極為罕見。
回憶起父親那段時間的工作狀態(tài),兒子羅東進說父親“很認真、很上心、很投入”。羅東進記得,當時高檢署辦公廳的工作人員經(jīng)常到家里來,向父親匯報組織大綱的制定進程,商談細節(jié)問題。這個組織條例是新中國檢察工作的第一法規(guī),是人民檢察制度最早的法律淵源,作為檢察長,羅榮桓對它看得很重。
建立各級檢察機構
根據(jù)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從速組成政府機關的指示和《試行組織條例》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檢察署首先抓緊了自身的組建工作。羅榮桓一上任,便重點抓最高人民檢察署的機關建設,從部隊抽調(diào)了一批干部,抓緊建立全國和各省市的檢察機關。
1950年1月,羅榮桓簽署《最高人民檢察署關于建立機構與開展工作的通報》,強調(diào)建立各級檢察署的意義,提出重點建立、逐步發(fā)展的方針。因干部缺乏,為便于工作起見,通報提出,檢察機關可暫同公安部門設在一起,各級檢察長也可暫由公安部門負責人兼任。在工作方面,要求各級檢察署按照《試行組織條例》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可先從檢察刑事、民事案件做起,逐步推進。1月29日,中共中央轉(zhuǎn)發(fā)最高人民檢察署關于建立機構與開展工作的通報。
2月,羅榮桓簽署《最高人民檢察署1950年工作計劃綱要》。綱要提出,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各級檢察機構。要按照國家行政區(qū)劃自上而下地建立機構,首先把各大行政區(qū)和各省、直轄市及重要市、縣的檢察署建立起來。2月21日,毛澤東批準了這個綱要。
8月,毛澤東批準《各級檢察署工作人員任免暫行辦法》。9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建立檢察機構問題的指示》,強調(diào)指出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武器,必須加以重視,要求在1951年普遍建立各級人民檢察署。
在1950年內(nèi),先后4次分別由中共中央發(fā)布指示和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批準下達文件,督促檢察機關的建設。這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對檢察工作的重視,從而使1950年重點建立人民檢察機關的計劃基本上得到了實現(xiàn)。
剎住“取消風”
1949年11月間,羅榮桓病情加重。10日,他寫信給毛澤東說:“據(jù)蘇聯(lián)大夫診斷,還要一個時期不能工作。檢察署長之職務是否可以由李六如同志代理,以便其主持一切,請指示?!蓖?,毛澤東批示:“安心休養(yǎng),李六如代理檢察長?!?/p>
由于羅榮桓從紅軍建軍起,便從事政治工作,親自參加了創(chuàng)建解放軍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黨內(nèi)和軍內(nèi)有崇高的威望。1950年4月,中央又決定由他出任總政治部主任,并指定他負責著手籌建總干部管理部,由他兼任部長。于是,他便請副檢察長李六如、藍公武多管一些檢察署的工作,而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組建總政和總干方面。
接下來的1951年秋冬之間,黨中央決定高檢、高法的黨組分別設置,高檢從此單獨設立了黨組。由于身體原因,在最高人民檢察署成立黨組后,仍然任檢察長的羅榮桓沒有參加黨組。高檢署第一屆黨組的成員是:李六如、劉惠之(副秘書長)、王立中(辦公廳副主任)、王桂五(研究室副主任)。李六如任黨組書記。
羅榮桓雖然未參加黨組,但遇有重大問題,李六如都會向他請示匯報,有時羅榮桓也主動給予指導。而直接寫給他的報告,一般他都要看并作批示。
1951年秋冬發(fā)生的合署辦公風波,是共和國檢察史上的第一次“取消風”。這一年年底,全國編制會議召開,決定精簡國家機關,提出讓檢察機關“名存實亡”,只保留名義,不設機構,不配備干部,工作由公安機關兼辦。編制會議的這一決定,在全體檢察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羅榮桓得知此事,非常重視,他告訴李六如將此事報告毛澤東,并說:“要多給毛主席寫報告?!碑敃r,李六如不在北京。廣州市檢察署檢察長鄭北辰直接給毛澤東寫信,堅決反對所謂“名存實亡”。毛澤東親筆批示:“請檢察總署黨組提出意見?!备邫z署黨組當即向毛澤東寫了報告,說明剛建立的檢察機關已經(jīng)在鎮(zhèn)反中起了作用,主要是防止和糾正錯案及偏差,并列舉了若干重要例證。接著,李六如從外地回京,把黨組成員、研究室副主任王桂五叫到家里,由他口述,由王記錄,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他不在北京,編制會議作出撤銷檢察署這樣重大的決定,事先根本沒有征求他的意見。他不同意這個錯誤的決定,并從國家制度上和實際工作上說明設置檢察機關的必要性。
當時中央政法委黨組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董必武也不同意撤銷檢察機關,并當面報告了毛澤東。鑒于加強法制建設的需要,毛澤東決定保留檢察機關,這樣才剎住了這股“取消風”。
此后,從最高人民檢察署到地方各級檢察署加緊建立機構。截至1953年12月,全國建立各級人民檢察機構930個,共有干部5600余人。至此,檢察機關的框架已經(jīng)基本確立起來了。至此,新中國人民檢察署從組織上、制度上完成了歷史性的奠基。
國有疑難可問誰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張鼎丞當選檢察長,羅榮桓卸下了檢察長的擔子。在這次會議上,羅榮桓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5年9月,羅榮桓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羅榮桓雖然擔任總檢察長時間不長,但是他為共和國檢察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和檢察制度的建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為新中國法制建設做出了貢獻。
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因病在北京逝世。
當天晚間,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議室召開會議,聽取聶榮臻等匯報十年科學技術規(guī)劃。開會前,毛澤東提議大家起立為羅榮桓默哀。默哀完畢,毛澤東說道:“羅榮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這個同志有一個優(yōu)點,很有原則性,對敵人狠,對同志有意見,背后少說,當面多說,不背地議論人,一生始終如一。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則性強,對黨忠誠。對黨的團結起了很大的作用?!泵珴蓶|對羅榮桓的評價中肯、樸實而又深沉。
會后,毛澤東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幾天幾夜不能寐,寫成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zhàn)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毛澤東言簡意賅的七言八句,把羅榮桓的豐功佳績以及由他的逝世給國家?guī)淼木薮髶p失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