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寍藝的爸爸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能花錢買的,寍藝從小就要什么有什么。她只要愿意開口,在物質(zhì)方面,父母都會盡量滿足她;甚至不等寍藝開口,爸媽為她備下的名牌生活用品早就一應俱全了。寍藝常說:“我的媽媽很愛買東西!”語帶抱怨,言下之意,對于親子活動時間常去逛街感到不滿。
寍藝的媽媽是公關公司的高階主管,化妝品、保養(yǎng)品、時裝等,樣樣不馬虎。寍藝的年紀還沒辦法體會媽媽的工作環(huán)境,但看在眼里,逐漸潛移默化,買東西似乎漸漸成了寍藝紓解壓力的方式。
物質(zhì)的欲望容易滿足,但金錢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也不少,既有人際問題與課業(yè)壓力所造成的情緒困擾,也有日益緊張的親子關系。寍藝在聊天時告訴表姐:“我真不知道我活著要干嘛?也許哪一天我不在了,討厭我的人還會快樂點?!?/p>
表姐有點擔心,傳訊息給寍藝的媽媽,媽媽要帶她去找心理醫(yī)生。寍藝不肯,親子關系由此陷入僵局。
醫(yī)生支招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從學爬行、走路開始,一次次的嘗試、修正,配合生理成熟,才能讓肌肉的力量與經(jīng)驗的累積達到某種程度的動態(tài)平衡。在心理層面上,孩子慢慢學習自主,獲得自信,發(fā)揮毅力,體會到成就感,也是如此的過程。
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容易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失去該有的練習機會。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在物質(zhì)層面也許不匱乏,但在心理層面上的抑郁、焦慮,也不鮮見。
父母經(jīng)濟無虞,不代表可以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物質(zhì)方面的需求,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孩子“需要”的,我們當然要盡量做到;但孩子“想要”的,就要看情況了。通過延宕滿足,讓孩子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靠著自身努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都是鍛煉孩子心志的好方法。面對適度的挫折,不但不會打倒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更堅強。
零用錢制度是實際可操作的方式之一。在當今社會,父母更應該及早讓孩子接觸跟金錢有關的知識。學前能夠理解硬幣、紙鈔,學齡期透過付錢、找錢,練習簡單的算術概念;成熟一點后學習記帳,了解簡單理財工具(如活存、定存、基金、股票);再大一點教比價、講價,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學習成本、訂價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從以上行為中,分辨“需要”與“想要”,“價值”與“價格”的差別。另外,大人的身教是基本功,如果我們常在孩子面前大肆購物,那要孩子節(jié)制大概不容易。
以寍藝的狀況來說,家長可試著從下列方向改善。
第一步,親子活動時間的安排,增加孩子有興趣的活動,減少購物行程。孩子需要父母多陪伴。令人滿意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抵御壓力的緩沖帶。
第二步,大人要以身作則,跟孩子討論和規(guī)劃金錢的用法。物質(zhì)的欲望沒有界限,想要的太多,終究會累積失望,不快樂只是預期中的事。應實施零用錢制度,至少要幫助孩子了解“想要”跟“需要”的差別。用購物緩解壓力的結果,就是常買些不必要的東西,不耐用,而且不會讓人感到快樂,這點要跟孩子分析。
第三步,如果孩子不愿意找心理醫(yī)生,請尊重她的選擇。父母可以代替孩子咨詢醫(yī)生,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她的情緒。父母可以多做記錄,學習傾聽的技巧,知道如何回應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
第四步,加強跟老師的聯(lián)系。讓老師也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況,也可以透過老師多了解孩子情緒困擾的原因。
商業(yè)社會會讓我們以為,很多“想要”就是“需要”,于是我們賣力追求,最后連基本的“需要”都不見得能兼顧到。知足常樂,用減法過生活,安于簡樸,才能自然幸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