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平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相契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相承接,是全社會價值共識的凝練,融匯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闡釋與訴求。高校肩負教書育人的重任,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傳遞知識的同時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人,是中國實踐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性任務?!叭^”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與國民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得以并行不悖的紐帶。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民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往往細化為“學什么識、做什么人和為什么人”的問題,而所有問題的進行,都離不開有效的實踐方式。因此,樹立正確的實踐觀才能在高校中有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高校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
高校是教書育人的殿堂,擔負著思想知識的傳播和理想信念的塑造,其中學什么識、做什么人和為什么人是高校存在的靈魂和發(fā)展的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全部價值中的主導價值,它支配人的一生。只有專業(yè)知識,只有高學歷,而無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是危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要素同樣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它賦予了歷史的回應。大學生是青年的主體力量,是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傳承的中堅,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發(fā)展和完善時期,高校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踐行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界觀:學什么識的問題?
知識的分類可謂千差萬別。但是,一般對高校而言,因學科、專業(yè)的不同,知識大體可以分為專業(yè)知識和非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和技能,具有專門化的特點。它們是很重要的素質,但不是人才素質的全部,也不是衡量人才素質的唯一標準。除了教授專業(yè)知識之外,高校還承擔立德樹人的功效,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是人才素質的重要維度,但真正使大學生牢固掌握專業(yè)知識,并具有自我更新知識、勇攀科學高峰能力的素質則是人文、哲學修養(yǎng)。費希特說:“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選擇什么哲學?!?/p>
在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對專業(yè)的需求影響和決定了大學生的專業(yè)選擇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各種奇談怪論充斥社會和高校,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好ABC,走遍天下都不怕”再到當下經濟、法律、醫(yī)學等熱門專業(yè)的火爆,在不同的時代培養(yǎng)了掌握自然科學技術、適應改革開放需要的人才。毫無疑問,高等教育在中國整個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出來。學科建設、專業(yè)設置與社會需求契合度不夠;專業(yè)設置、知識內容洋化現象明顯;學生教育偏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忽視人文、哲學素養(yǎng)的修煉,此類問題產生的后果日漸顯現。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兩者之間的矛盾,這表現在一些高校突出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課程設置、課時保障,減少思想政治理論課等人文通識教育的課時甚至取消相關課程。即使有相關課程,也存在濫竽充數的情況,授課內容和課程設置目標脫鉤,反而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從這些年用人單位對畢業(yè)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情商不高,應對突發(fā)情況和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不足的現象。近年來,高校學生自殺數字的不斷增長也印證了這個問題,人文教育不容漠視。
其實,這些現象牽涉到一個話題:學什么識的問題?學什么知識,表面看來,答案非常簡單,實質上,這是一個老話題,從文理分科到人文通識教育的開展,國家、社會和高校一直在找尋答案。人和人類社會是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自我)三對關系是人類包括個體無法回避的世界。它們滲透在高等教育之中,無論哪個專業(yè)恐怕都必須面對它們。這就是說,專業(yè)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自然科學和技術專業(yè)中日益凸顯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恰恰說明了人與自然、社會進步與科技發(fā)展之間的重要關系,一位目光短淺的科技工作者對自然、社會的破壞甚至不亞于一場戰(zhàn)爭。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日本福島核泄漏對自然、人類造成的危害無疑確證了這一問題。當然,這不是說,自然科學和技術本身有問題。自然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的發(fā)展有目共睹,但技術為上的技術主義必然缺乏人文關懷視閾,往往在實踐中會顧此失彼,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
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是高等教育的旗幟,撇開自然科學和技術專業(yè)不論,如何在知識傳播中彰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是高校和社會都必須重視的課題。市場經濟的存在不應成為漠視進而取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在高校中培育和踐行的借口。我們也必須看到,各種非正當的物質欲望、腐敗問題光靠政治熱情和青年人的自身情感是無法抵消的。一些高校辦學指導思想功利化,偏離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與價值目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及課堂教學中片面強調所謂“客觀”“超越”,直接或間接地疏遠政治等。除此之外,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西化現象也迫切需要我們在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人文、哲學修養(yǎng)的培育。這尤其表現在我國法律、經濟學等領域中,西方法律精神、思維對大學生的滲透越來越明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成為邊緣學科,西方經濟理論充斥各大高校,言必西方。實用主義不斷擠兌著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自身文明、沒有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民族無法長久屹立于世界。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很大程度上會是一個目光短淺、發(fā)展不充分的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精髓,最為本質的一點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自然觀和歷史觀、認識論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論。如果不相信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相信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相信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而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個人主義,社會主義信仰是建立不起來的。質言之,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沒有厚實的哲學基礎,任何關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信仰的教育都會成為紙上談兵、空頭支票。
人生觀:做什么人的問題?
對大學生而言,學習專業(yè)知識是主要任務,這是走向社會、追求理想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單純擁有專業(yè)知識,而沒有一個正確的理想、信念,那么他的人生是一個不完備的人生,甚至會給他人、社會、國家包括自己帶來危害?!白鍪裁慈说膯栴}?”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高校大學生尤其如此。做什么人的問題說到底就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對生活感受的概括,用哲學術語表述就是人生觀,它表達的是人對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和價值問題的看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名言,總體來說是正確的,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和標志。但就個體而言,結果就沒那么簡單,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這種改變有可能是促進和提升人,反過來也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災難。知識水平高的人不一定對社會的貢獻就大,關鍵還是在于這個人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假如社會、國家是知識服務的對象,知識越多貢獻越大,可如果相反,知識就會成為惡的發(fā)動機。法國哲學家蒙田曾說:當知識被裝入一個設計糟糕的頭腦中就會顯得百害而無一利。德才兼?zhèn)?、賢能并舉、又紅又專是社會主義一貫倡導的人才方針。人生觀就成為引導我們如何正確運用知識的導航儀,在學好知識的同時,確立適合個體、對社會、國家有益的人生觀就顯得尤其重要。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人是實踐的動物,要改變世界,也就是做事。要有本領,要學習具體知識與實際技能。這關乎工具性、技能性,似乎與做人無關,其實不然。一個人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對社會有貢獻還是有危害,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擁有知識多少、某種技術,而在于如何運用它們。壞人做壞事天經地義。什么樣的人,就會做出什么樣的事。但是,人好不見得就有本事。有才還要有德,德比才更重要。有才無德的人所擁有的才能好比強盜手中的武器,越精良危害越大。質言之,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人生觀是關鍵,一個壞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以后可以改邪歸正;一個好人在錯誤的人生觀支配下也會走入歧途。
高等教育是人生觀形成和塑造至為重要的階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今后的人生目標和發(fā)展取向。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可或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要求和價值意蘊,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旨趣指明了方向和規(guī)范了人生取舍。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以育人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滲透,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普及,以及中國社會轉型期凸顯的一些矛盾,已經對國民包括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負面效應。追求感官享受、精神空虛娛樂化、個人主義流行,這些現象在部分大學生身上較為明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教育的基本教育,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作為教育的主導,就無法培育出真正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也就無法實現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高校中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尤為迫切,將先進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傳授給他們,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促進大學生自覺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聯系起來,肩負起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價值觀:為什么人的問題?
我們不僅要擁有知識,更要懂得為誰擁有知識,使用知識為誰服務。“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知識改變命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這里也存在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問題尤為突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作為求知問學、立德立身之所,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兩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重視價值觀教育,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說到底,就是引導高校大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為國家、為民族、為個體有所取舍的問題。一句話,為了誰、為什么人的問題。
知識作為人類精神生產的積累,在促進個人發(fā)展和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這是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知識的功效體現又有本質的區(qū)別。在階級社會中,知識往往成為統(tǒng)治階層的附屬品,通常與權力、財產媾和在一起。經典作家早就指出,支配著物質生產的階級必然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即掌握物質生產即經濟權和統(tǒng)治權的階級,往往同時是掌握知識和文化精神生產權的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體現的就是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知識與權力結合的狀況??婆e制度下,一個窮書生,可以由于飽讀經書,通過科舉而改變命運,通過科舉,能夠躋身統(tǒng)治階級行列,成為掌握經濟權、統(tǒng)治權和文化權三位一體的人。從歷史進化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具有封建社會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因素,但同樣存在著知識改變命運的現象。高學歷、名校畢業(yè)生等掌握知識的人往往是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所謂精英人物。知識、出身和血統(tǒng)等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階層的標志性因素。
社會主義不同于以往的社會形態(tài),知識在該社會形態(tài)中所起的作用較之前有著共性,但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共性表現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知識同樣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區(qū)別在于這種改變是個體自我完善和社會整體進步的結果。知識作為一種動力因素,在任何社會都可以起到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功能,但存在程度不同以及成果的享受者不同。毛澤東指出,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劉少奇也指出,指導中國革命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社會知識及指導革命斗爭的經驗。但歷史已然昭示:擁有同樣知識的不同個體,在中國前途命運的實踐史上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有人為了千千萬萬勞苦大眾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共產主義不惜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也有人為了狹隘的階級、階層利益,站在勞動人民、歷史潮流的對立面。這清楚地告訴我們,知識確是沒有屬性,基于不同的階級立場,擁有知識的人的價值取向、人生抉擇決定了知識會給這個民族、國家?guī)聿煌慕Y果。
立什么志,為什么人,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養(yǎng),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關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教育的基本任務。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一些高校不太受重視,不少學生不愛學,教員也自覺思想政治課教員低人一等,不如專業(yè)課重要。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的不是某一個學科的學生而是全體學生。專業(yè)知識可以影響人的就業(yè)選擇,但在職業(yè)選擇多樣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一定人人從事本專業(yè)的工作;專業(yè)知識可以因職業(yè)選擇不符而被擱置,甚至無用武之地;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影響人的思維方法、價值取向和整體素質。資本主義社會的國民教育就其功效而言,同樣是為所屬社會形態(tài)服務。就這點而言,兩者有其共通之處,但本質有別:前者服務的對象是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而后者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人民大眾。為什么人的問題彰顯出兩者價值觀的本質差別。因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重要性決不比其他任何專業(yè)學科小。據此,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起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傳授更為重要。一個人專業(yè)課、專業(yè)知識學得不好,還可以通過重修、補課或者補考迎頭趕上;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沒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確立,這是一輩子的事,無法通過補考來獲取。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我們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來說好比人生的第一個紐扣??弁崃诉@個紐扣,人一生的道路都是歪的。
有學者指出,當今世界存在兩種戰(zhàn)爭:有硝煙的戰(zhàn)爭和無硝煙的戰(zhàn)爭。有硝煙的戰(zhàn)爭指的是刀兵相見的戰(zhàn)爭;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指的是意識形態(tài)思想、價值領域的斗爭。有硝煙的戰(zhàn)爭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逐漸趨于弱化,而思想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隨著全球化不斷強化。顏色革命、街頭運動以及和平演變這些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比戰(zhàn)地場上的戰(zhàn)爭更危險,因為它們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很難引起警覺的戰(zhàn)爭。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利比亞等問題給予我們血淋林的事實:在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失敗了還可以從頭再來,打一次翻身仗;而在俘虜思想和靈魂的無硝煙的戰(zhàn)爭中,往往是一戰(zhàn)定勝負,恐再無翻身可能。高校是國民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西方思潮越來越重視對它的滲透,青少年的價值觀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去占領,與其對立的價值觀就會趁虛而入?!爸贫刃螒B(tài)”的博弈仍在進行。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越來越凸顯的全球化時代,西方價值理念對青年大學生攻心戰(zhàn)的方式和手段越來越隱蔽和多樣化,我們決不能輕視高校領域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如果只片面強調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不問改變誰的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為了誰,那我們就是把教育陣地拱手于人,這是極其危險的。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進科學發(fā)展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幫助學生深刻領會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要遵循“三進”要求,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問題,在高校扎實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大學生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質言之,就是如何做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實踐的問題?正確的實踐觀好比錦上添花,讓理論的光芒更加飽滿和耀眼。正確的表達方式才能打動人心的思想觀念,合適的踐行路徑才能承載涵養(yǎng)心靈的精神取向。惟有找準培育和踐行的方法和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成為高校教育中的主流價值觀和主導價值觀,成為大學生人心向往的價值追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