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唐紅衛(wèi)
摘 要:
鄒衍、陳壽、司馬光、朱熹等人均談及“正統(tǒng)論”,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否認“正統(tǒng)論”。王夫之認為天下只有一治一亂之變,沒有什么正統(tǒng)與不正統(tǒng)。“天下非一姓之私”,看問題要從“大公”的立場上去看。雖然王夫之否認有“正統(tǒng)”,但他認為有“正”和“統(tǒng)”的區(qū)分?!罢本褪莻鞯諅鏖L,前代君主的遺囑?!敖y(tǒng)”就是統(tǒng)一,統(tǒng)一了就是“合”,是“治”;不統(tǒng)一就是“離”,是“亂”。統(tǒng)有合離、治亂;正則在于各人言行。以下是作者對王夫之評價的分析。
關鍵詞:正統(tǒng);皇權;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通過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對歷史作評論的方式撰寫了《讀通鑒論》?!罢y(tǒng)論”是《資治通鑒》評論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論述了對“正統(tǒng)論”的看法。他說:取代“正統(tǒng)之說,不知其所自昉也”。但并不是他不知道正統(tǒng)什么時候提出來的。他說:“正統(tǒng)之論,始于五德”(正統(tǒng)是由鄒衍提出來的),但王夫之反對“正統(tǒng)論”。他認為“正統(tǒng)”理論混雜。對正統(tǒng)作出各種不同解釋的人,都摻雜了各種不同的私心雜念,勉強地制造出一個“正統(tǒng)論”,不能自圓其說。
一、“正統(tǒng)論”的由來
最早提出正統(tǒng)論的人是鄒衍,此人原為儒家,生在戰(zhàn)國后期。他見法家、縱橫家的學說都能在諸侯中找到“買主”,而儒家卻不受各國諸侯的重視。于是改弦更張,用“五德之說”,制造了一個“正統(tǒng)論”。所謂“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朝各代都有一個崇尚的主色調,白青黑紅黃,各自對應五行。五行是相生相克的,鄒衍取其相克的一面。他認為夏朝崇尚青色,為木德;而商朝崇尚白色,為金德;金能克木,所以商取代夏。周朝崇尚紅色,為火德,火克金,所以周取代商。他用這一套“理論”去說服秦國,讓秦國崇尚黑色,黑為水,水克火,秦就可以取代周了。這套“理論”后來擴展到字形上去:清初范文程對皇太極建議國號改為清,清字三點水,水克火,就能取代明朝?;侍珮O采納了這一建議,后來果然取代明朝,統(tǒng)一天下。
這種說法當然毫無根據(jù),不合邏輯。民國初采用五色旗,又是誰克誰呢?就是創(chuàng)始人鄒衍,也是拼湊出他的“理論”的。他說夏為木德就不對。大家知道,大禹經(jīng)常拿在手中的禮器叫玄圭,是一塊金字塔形的黑色石頭。那么說,夏為水德了。夏水商金,那是誰克誰呢?鄒衍是利用古代的“青”字含義不清,可以指綠、指藍、指黑,說夏為木德。而周朝的禮服是上黑下黃(取天玄地黃之意),所以說周為火德也不對。鄒衍“削足適履”,所以王夫之說:“鄒衍之邪說,以惑天下,而誣古帝王以證之?!?/p>
《新五行說》創(chuàng)建者為劉向、劉歆。王莽想篡漢,又想取得最尊貴的顏色——黃色。但按照鄒衍之說,漢朝應該是黃色(秦朝為水德,土克水)。于是劉歆以五行相生之說代替相克之說,把帝王制度上推到伏羲,說伏羲為“百王之首”,為木德。繼承他的神農(nóng)為火德,木能生火。又說木、火之間必有一閏,共工就是這一閏。神農(nóng)之后,黃帝土德,少昊金德,顓頊水德,帝嚳木德,堯火德,舜土德,夏禹金德,商水德,周木德,秦為閏,漢火德,所以王莽的新朝為土德??墒沁@種說法也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既然木火之間必有一閏,那么帝嚳與堯之間又閏了誰?把太陰歷中的閏月,也扯進朝代更替中,只能是更荒謬。
陳壽編《三國志》時,認為魏是正統(tǒng),蜀、吳為閏。到習鑿齒又說蜀漢姓劉,是繼承漢朝血統(tǒng)的,所以蜀漢為正,而魏、吳為閏。
北宋時歐陽修提出了正統(tǒng)的標準:①取得了天下,而且手段正道;②取得天下,雖然手段不正道,但統(tǒng)一了天下;③天下已經(jīng)亂了,正統(tǒng)已經(jīng)斷了,誰能夠統(tǒng)一天下,就是正統(tǒng)。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把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禹、湯、周武)、秦、漢、魏、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隋、唐,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宋等朝代定為正統(tǒng)。但南宋時朱熹否定了吳、魏、晉,認為其為“閏”,而蜀漢為正統(tǒng)。為了對抗《資治通鑒》,朱熹編寫了《通鑒綱目》。但無論是鄒衍、劉歆,還是陳壽、習鑿齒、歐陽修、司馬光、朱熹,都各自有其政治目的。
鄒衍是為了儒家學說得到各諸侯國的重視。劉歆為了王莽篡位找“合法”根據(jù)。陳壽是西晉時人。他的皇帝是受魏“禪讓”而當?shù)幕实?。必須承認魏為正統(tǒng),西晉才是正統(tǒng)。習鑿齒是東晉時人。他的皇帝除了在血統(tǒng)上與西晉相同,還姓司馬之外,只是一個偏安江左的割據(jù)政權,而不是統(tǒng)一全國的政府了。他必須強調血統(tǒng),不然就對東晉的合法性不利。所以他說蜀漢為正,魏為閏。歐陽修、司馬光是北宋人。他們的皇帝是“受周禪”得天下的,就必須承認魏、晉為正統(tǒng)。而朱熹是南宋人,南宋偏安江左,情況與東晉相似。而且在宋高宗以后,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子孫之手,說血統(tǒng)論能夠使南宋更“合法”。
二、王夫之的“正統(tǒng)論”思想
王夫之認為:無論是鄒衍、劉歆,還是陳壽、習鑿齒、歐陽修、司馬光、朱熹和后來的方孝孺,他們的“正統(tǒng)論”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而歐陽修、司馬光、朱熹還都是船山先生(王夫之字船山)所尊重的儒學前輩。對他們的批評不能太直白、太明顯,而要委婉、隱晦些。他說:“為臣子者,必私其君父,則宗社已亡,必不忍異姓異族以為君。”實際上就已經(jīng)是在批評他們,一些是在偏私北宋之君,一些是在偏私南宋之君了。在西周時,還有杞國,其國君姓姒,是大禹的后代;還有宋國,其國君姓子,是商湯的后代。如果血統(tǒng)論成立,那么有杞國在,商就不是正朔;有宋國在,周就不是正朔。所以王夫之說:“杞不足以延夏,宋不足以延商?!边B眾所承認的夏、商、周,在“天命已改”之下,都不能以血統(tǒng)定正閏,那又為什么要憑血統(tǒng),讓姓劉的漢朝延續(xù)至今才是“合法”呢?
船山先生是儒家。他要繼承“春秋大義”??鬃幼鳌洞呵铩?,早就定下了“夷狄盜賊”為不正。船山先生給“盜”“賊(或逆)”下的定義是:與前朝皇帝確定了君臣關系,而后來奪取皇位的,是為盜。雖未與前朝皇帝確定君臣關系,但為前朝治下之民,而奪取皇位的,是為賊?!耙牡摇辈挥媒忉專峭庾迩秩胫腥A。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兩千年來,秦、魏、晉,南北朝的宋、齊、梁、陳,隋、唐、后周、宋開國皇帝都是“盜”,漢、后梁、明的開國皇帝都是“賊”,北魏、北齊、北周、后唐、后晉、后漢、元、清都是“夷狄”。遼、金、夏是船山先生所不承認的,更不用說,哪里有一個“正”的?
說到統(tǒng),船山先生也否定了有互相傳承的統(tǒng)。漢,到了獻帝就斷了。魏、晉的“禪”實際上是脅迫。隋又繼承了誰?說是繼承南陳吧,隋文帝攻克南陳之前已經(jīng)稱帝。說是繼承北周吧,北周是鮮卑王朝,依《春秋》不可為正統(tǒng)。宋之前的五代,又哪里還有什么傳承?
所以船山先生不談正統(tǒng)。他把歷朝歷代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夏商周到戰(zhàn)國。這個階段一合一離,合時天下有共主,離時是諸侯國各據(jù)一方。但即使是合時,這個共主也只是一個盟主,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上并不統(tǒng)一,施政、稅收上是各自獨立的。第二個階段是由秦到宋,其特點是合時國家統(tǒng)一,分時地方割據(jù)。漢滅亡后,分裂為魏、蜀、吳;晉衰亡后,分裂為五胡十六國。隋統(tǒng)一了南北朝,唐衰亡后分裂為五代十國。再到宋朝統(tǒng)一。第三階段是宋亡以后,到船山先生所處的時代(明末清初)。這個階段的特點,船山先生說,是“當其治也,則中國有共主;當其亂也,中國并無一隅分據(jù)之主”。這就不好理解了。北宋時,“燕云十六州”未收復,西夏占銀、夏,連北宋也只能算是割據(jù)。到了南宋,就更加是割據(jù)了。到了元末,陳友諒據(jù)贛鄂稱大楚,張士誠據(jù)蘇皖稱大周;就連朱元璋在未攻克北京之前,也稱吳王。這些不都是割據(jù)嗎?怎么能說無割據(jù)呢?原來王夫之有一個不能言之痛。
王夫之26歲時,明朝亡了。清兵入關,建立了一個新政權。王夫之在1646—1648年,參加了南明的抗清斗爭??骨迨≈?,王船山從1651年起,隱居鄉(xiāng)村,著書立說,講學授徒。而清朝從1655年開始了文字獄。王船山并不怕死。他關心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以傳承道統(tǒng)為己任。國家亡了,但道統(tǒng)不能亡。他既是身負傳承道統(tǒng)之任就不能使自己陷入文字獄中,使道統(tǒng)中斷。他否定清朝,但“在和尚面前不能罵禿驢”,所以在提到隋繼承宇文氏,不能說是“承之夷狄則大防已亂”,只能含糊地說“承之宇文氏,則天下之大防已亂”。而且,他的著作在十九世紀后期付印時,連“大防”和“亂”字也要被刪去。他要避開這些敏感字眼,就不得不說成含含糊糊的“當其亂也,中國并無一隅分據(jù)之主”。既是亂,又無割據(jù),這就是隱指元、清,他所不承認的“夷狄”政權了。
當正邪選擇時沒有“正”,全部是盜賊夷狄時,王船山怎么辦?他說:“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異類問之?!币簿褪钦f,寧要盜賊,不要夷狄!船山先生在逝世之前,要求后人在他的墓碑上,“不可增損一字”,以示至死不接受清朝的決心。
王船山否定“正統(tǒng)論”是對的?!罢y(tǒng)論”給中國歷史帶來了混亂。但全盤否定“夷狄盜逆”也會給歷史帶來混亂。而且王船山在否定“正統(tǒng)論”中,還沒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論,把不正確的東西完全清除、理順。他批判了血統(tǒng)論,認為不能說姓劉的傳承萬代才是“正”??墒撬趯Α度龂啡宋锏姆Q謂上,還是明顯偏于劉氏:他稱劉備為“先主”“昭烈”,稱劉禪為“后主”。這些都是帝號??墒菍Σ懿?、曹丕,他是直呼其名,從來也沒稱過“武帝”“文帝”;對孫權也是直呼其名,而不稱“大帝”。這難道不是血統(tǒng)論殘余沒清除干凈嗎?
對各朝皇帝,王船山不但從“正、不正”評判,也從“事、功”上評判。劉裕是個“盜”,但因為他進行過北伐,滅了南燕慕容超、后秦姚泓;震懾了北魏拓跋嗣、西夏赫連勃勃,使他們不敢南窺。因為劉裕有功業(yè),王船山還是稱他為“武帝”。對隋煬帝,雖然不是“盜”,但涉嫌篡弒,消耗國力,浪費錢財,草菅人命,罔顧道德,殘害人民,雖然合法,也從來不稱其帝號,而是直呼其名。對唐太宗,因其功業(yè)太大,即使對他的弒兄殺弟很不滿,連“不是人”的話都罵了出來,但還是稱他為唐太宗。對宋太祖,因其對士大夫禮敬有加,不但稱其帝號,而且用上了一般人很少叫的美譽之稱“宋藝祖”。
王船山本人說反對“正統(tǒng)論”,卻也沒有完全擺脫“正統(tǒng)論”的陰影。他還要承認“正”,還要承認“統(tǒng)”。因為儒家還要講《天命論》,講天命就還離不開“正”與“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