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由五十五篇獨立的文章集輯而成,共十萬余字。法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沖突而沒有仁愛之情,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文風犀利,說理精密,議論透徹,語言平實又富于幽默,運用了大量淺顯生動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資料來論證抽象的道理,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智子疑鄰”等,都是其中的寓言名篇。
【關于作者】
韓非,戰(zhàn)國時期韓國貴族。他說話口吃,不善辯說,但善于著述。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在初次讀到韓非的著作時就佩服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說,我如果能見到此人,與其交往,互相討論一番,就是死也沒有遺憾了!不久,因秦國攻打韓國,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雖然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但卻遭到了他的師兄、秦國丞相李斯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不過正是在韓非的思想指引下,秦王嬴政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
【精彩選讀】
春秋時期,楚莊王繼承他父親楚穆王的王位做了國君時,還不滿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大權掌握在令尹(相當于丞相和大將軍)子孔、太師潘崇以及莊王的兩位老師公子燮和子儀的手上,楚莊王不但毫無實權,甚至有被廢掉的危險。
于是聰明的楚莊王施展“韜光養(yǎng)晦”之計——在宮中成天享樂,不問政事,一副昏君的模樣,以迷惑那幫權臣,從而保護自己。即位三年,他沒有發(fā)布過任何命令,更沒有任何政績。
看到楚莊王這個樣子,一些忠心的大臣們都很為楚國的前途擔憂。有一天,掌管軍事的右司馬陪坐在楚莊王身邊,他便用隱語勸諫楚莊王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身披彩衣,神氣十足。但它三年不展開翅膀,不飛也不叫,默默而無聞,這是一只什么鳥呢?”楚莊王心里明白,右司馬如此煞費苦心諷喻的是誰,但他并不著急,而是心平氣和地說:“三年不展開翅膀,是因為它正在休養(yǎng)生息,以便長出豐滿的羽翼;不飛不鳴,是因為它置身事外,靜觀治民的方法。雖然它現在沒有起飛,但一飛必定沖天;雖然它目前沒有鳴叫,但一鳴必定驚人。你放心吧,本王知道該怎么辦!”
這樣繼續(xù)沉寂了半年,楚莊王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親自坐朝處理政務,開始了他的霸業(yè)之路。自此,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君登上了政治舞臺。楚莊王下定決心改革內政,先后廢除了十項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九項新的法令,懲治了五個大臣,提拔了六個有才德的人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這樣一來,楚國政治修明,國家大治。接著,他舉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又大勝晉軍于河雍,以后又陸續(xù)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順。楚莊王統(tǒng)治楚國二十三年,共并國二十六、開疆三千里,稱雄天下,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一。
【書籍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這部巨著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編者希望此書能通過描述影響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史事、政策等來警示后人,宋神宗認為此書能“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為其定名為《資治通鑒》。其中的名篇有《赤壁之戰(zhàn)》《祖逖聞雞起舞》《孫權勸學》等,名句有“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等。
【關于作者】
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他從小就勤奮好學,聰明勇敢,7歲時不僅能背誦《春秋左氏傳》(即《左傳》),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件傳為美談的事——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朋友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別的孩子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芭?!”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溺水的小伙伴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