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雯
摘 要:綜上所述,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情感分析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們的語文課就會變成生動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學生就會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情感,獲得學業(yè)的成功。因而,在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中,要深挖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思維,構建學生和諧的情感家園。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192-01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薄案星椤薄ⅰ扒槿ぁ?、“精神”這些詞匯都包含情感教育的內容。這是從學習主體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說明當今中國的語文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語文學科濃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其實情感因素在優(yōu)化教學效果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和力量。教學中的認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結合,就更易于發(fā)揮教學的潛力,發(fā)揮語文教材的特點,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甚至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極為有利。
從語文審美學的角度看,通過情感分析對學生進行語文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個好方法。所謂情感分析是指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進行情感方面的領悟、感受、分析和評價。因為語文教育是感性與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學的生命與靈魂,是文學的節(jié)奏與精華,因此對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語文情感教學的很重要的加熱器和推動力,也是感染學生,與學生發(fā)生共鳴的重要途徑。在實施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分析作者對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及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情緒狀態(tài)。
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有相當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與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現(xiàn),而且這些情感,總是受到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境況的影響,我們有時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情感傾向的一個再現(xiàn)。中學的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優(yōu)秀的典范作品,其內容、意義、思想等各不相同,而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作家則更是時代、個性都不一樣。特別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作者“為情而造文”,對自己的作品都傾注了強烈的思想感情。而這種思想感情,正是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據(jù)。例如在講解《范進中舉》這一課時,在對范進得知自己中舉之后而發(fā)瘋的一系列瘋狂舉動的分析后,教師應通過提問、啟發(fā)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明白,吳敬梓先生在作品中對范進丑態(tài)的刻畫——跌倒之后不省人事,醒來后又一腳踩到爛泥坑中,披頭散發(fā),兩手黃泥,淋漓一身的水,在集市上滿臉污泥,跑掉了一只鞋,還拍著手大叫:“中了!中了!到后來安排兇神惡煞,兩手油膩的粗俗的胡屠戶狠狠的打他一個嘴巴——這些生動、辛辣的描寫包含了先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諷刺、嘲笑甚至是極度厭惡的情感。更進一步的分析,學生就會明白先生厭惡和諷刺的,不僅是范進這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畸形兒,其批判的矛頭,更是尖銳的指向了孕育這畸形兒的溫床——科舉制度。
二、分析情感的維度:情感是有強度、廣度和深度的
1、情感的強度指情感的感染力、沖擊力的大小。越是強烈的情感,就越會以節(jié)奏性和對抗矛盾性呈現(xiàn)出來。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經常保持積極狀態(tài),我在突破教學重點時,設置了獨立“賞析”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體會,這比教師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從課文內容出發(fā),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想象是掀起學生情感波瀾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中提示性的詞語、句子等加進自己的想象、聯(lián)想,使文章的內容得以延展、具體,從而使學生的感情掀起又一個波瀾?!赌咎m詩》的第四自然段“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雖只有短短三句話,三十個字,但里面所包容的想象卻是無邊無際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想象來活化語言情境。閉上眼睛,只見金弋鐵馬,在抗敵御侮的古戰(zhàn)場上,有無數(shù)的熱血男兒馳騁沙場、英勇戰(zhàn)斗,更有那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揮弋躍馬、怒目橫戟……短短數(shù)十個字化為一首慷慨激揚的愛國壯歌,學生心中的滾滾情感波濤如舞動于風中的獵獵戰(zhàn)旗。
2、情感的廣度指情感所涉及到的范圍的大小。人類的情緒經驗豐富多樣,而經典性的文學作品會傳達人類普遍的情感以及普遍的人性。對此類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業(yè)上的收獲,更是精神上的感染和熏陶。
3、情感的深度是指蘊涵在情感深處的最精華的部分,是表層情感的無限延伸。應該說,它是情感分析中最有難度的一步。它首先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蘊藏,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挖掘出作品的深層內涵,并且盡量用淺顯的語言傳達給學生。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時,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青年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從來未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fā)泄。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讀引發(fā)、研讀體味、情景再現(xiàn)、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fā)展情感。但導情時要注意適度,要圍繞理解課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導情還要適時,要在學生情感思維出現(xiàn)障礙時加以導引,并要設法上升為理性思維。朗誦如人外之衣,情感如衣內之人,所以情感熏陶的目標必將伴著朗誦技巧的目標同時實現(xiàn)。
三、分析情感的結構性層面,也是情感分析的一個可行之路
情感是有結構的。第一個層面是感性的抒發(fā)與感受,它一般是即興的、情緒化的;第二個層面是豐富的情緒體驗,這一般與個體的生活經驗有關。第三個層面是情感的社會內涵,它也是情感的最高層面。學生對教材文本的認識,也是符合這一規(guī)律的。看到一篇文章,學生首先會有一個第一印象,這印象的好壞,會帶給學生對作品的第一個情感體驗。經過對教材的進一步挖掘和分析,學生自然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者的情緒體驗相結合,從而對作品會有更加理性的認定。在對情感的分析、感悟和體會之后,學生對情感的社會內涵就會自然而然的融匯貫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