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慎言
秦國當(dāng)年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其它方面的工作都進行得很順利,但在制定重量標(biāo)準(zhǔn)方面犯了難:到底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合適呢?丞相李斯拿不定主意,于是奏請秦始皇定奪。秦始皇雖一言九鼎,但也沒給出準(zhǔn)數(shù),只是批復(fù)了四個字:“天下公平?!?/p>
最終秦確定了十六兩為一斤,由此十六兩秤從那時開始一直用到了新中國誕生之后十來年。為什么確定十六兩為一斤呢?據(jù)說十六兩秤的那十六個秤星,象征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祿、壽三星,以天上的星辰對應(yīng)秤上的秤星。這樣既體現(xiàn)秦王朝對公平交易的高度重視,也是對生意人一種道德心理的約束,即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的“人在做,天在看”;進一步警示做生意的人要誠信經(jīng)營,要足斤足兩,否則,短一兩(星)無福,少二兩(星)少祿,缺三兩(星)恐怕就得折壽了。
以上為不久前看過的一篇雜文所述,覺其中的意蘊很新穎,以前沒聽說過。繼而又覺,這樣的說道未免有些近似于對牛彈琴——生意人天性謀利,雖有一些生意人能夠自覺以德自束,而不至于心太黑,但自古至今恐怕也沒有哪一個生意人知道和懂得這個世界上還有秤星對應(yīng)天上星辰的事情,因而這世上還是存在許多坑人的生意人,從來不覺得缺斤短兩是缺德折壽、缺福少祿的事情,而世上眾多的消費者挨了這么多年的坑以后,也很少有人以“天厭之”為由向那些坑人的生意人討公道。道德無力約束人心,只得求諸天道,但天道亦人心也,人心倘不古,天道何求恒遠(yuǎn)?
再想想,其實“對牛彈琴”諷刺的對象并非是那些好像不懂琴韻的蠻牛們,而是那些不看對象亂彈琴又自我陶醉的彈琴者。也可能他們根本不會彈琴,只是瞎彈一通,欺牛不懂;但有報道說,奶牛聽著音樂可以增加產(chǎn)奶量,證明牛也是懂得琴韻的。
于是又不免想到我們許多的被閉門制定出來的“通知”“文件”“制度”“標(biāo)準(zhǔn)”等等,其中有一些就是雷人地在“對牛彈琴”——許多時候,只有“彈琴”者的功績和陶醉,而很少有“?!眰兊男蕾p與響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