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林
戰(zhàn)國時代的廁所什么樣,我沒見過考古實物,不敢妄言,卻有幸了解戰(zhàn)國學(xué)者墨子理想中的廁所。
墨子說,廁所主要可分兩種,一種士兵用,一種平民用,前者要建在城墻之上,后者要建在大路旁邊。
城墻上怎么建廁所呢?墨子說,用幾塊木板,做成大木桶的形狀,桶底挖孔,懸出城外,就是一衛(wèi)生間,然后在城下相應(yīng)的位置挖一便池。衛(wèi)生間和便池是分離的,衛(wèi)生間在半空,便池在地下,上下呼應(yīng),不差毫厘,從衛(wèi)生間的排便孔出發(fā),向地面作一垂線,其垂足應(yīng)該剛好落在便池的中心。
戰(zhàn)國時代當然還沒有衛(wèi)生間的概念,墨子把上面的衛(wèi)生間叫作“廁”,把下面的便池叫作“圂”,便池四周還有墻,叫作“垣”。可以想見的是,當時士兵內(nèi)急,必將登上城墻,走進“廁”里,然后不消一袋煙工夫,城下就會傳來遙遠而沉悶的聲響,說明正有東西落入“圂”中,那東西還可能濺在“垣”上。這種排便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藏區(qū)生活。
平民的廁所沒這么復(fù)雜,只需在平地挖一大坑,坑上每隔一步架一橫木。另外四周也要筑墻,也就是墨子說的“垣”。按照要求,這“垣”必須筑到十二尺那么高。
我們知道,戰(zhàn)國每尺約有23厘米,十二尺將近2.8米,如果單為遮蔽視線的話,似乎沒必要把墻筑這么高。我猜測這樣做是為了安全,不讓亂跑的小孩子和夜間走路的人掉進去。
對古代沒有了解的朋友不會明白廁所的危險性,事實上,過去建廁所一般都會挖很深的沉淀池,為了減少占地而增加容積,古人還都喜歡把沉淀池的四壁挖得很陡,這樣一旦有人掉進去,再想爬出來勢比登天?!吨芄鈮簟防镉芯湓挘骸奥鋷?,出吉,不出兇?!币馑际堑暨M廁所之后,能爬出來當然很吉利,爬不出來就玩完了。
我手頭還有個很典型的事例,說的是晚明大俠顧玉川行走江湖,曾經(jīng)在江蘇常州某驛站打尖,結(jié)果連人帶坐騎雙雙掉進該驛站的廁所里。虧得顧大俠身手不凡,一個鷂子翻身就蹦了出來,而那峰駱駝不會武功,終于喪命于萬惡的沉淀池。連駱駝都能掉進去,想象一下這廁所的沉淀池該有多大。這件事原載于《明代軼聞》卷5的“異人錄”。
有鑒于此,墨子設(shè)計的廁所外還要刷上一條標語:廁所有風險,如廁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