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滋賢
人的色彩感覺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反應和思維反應兩個階段,前者是指幾乎不假思索就能感覺到的色彩現(xiàn)象,通常被認為是生理的,后者是經(jīng)過思考而得出的相關判斷,是思維反應的結果,是心理的。對色彩的直覺反應具有普遍性,而心理上的反應則更為復雜些,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在對待色彩時普遍停留在直覺反應階段,通常只能感受到物體的固有色。
固有色,就是物體本身在白色陽光下所呈現(xiàn)的固有的色彩。一般來講,物體呈現(xiàn)固有色最明顯的地方是受光面與背光面之間的中間部分,也就是素描調子中的灰部,我們稱之為半調子或中間色彩。因為在這個范圍內,物體受外部條件色彩的影響較少,它的變化主要是明度變化和色相本身的變化,它的飽和度也往往最高。由于固有色在一個物體中占有的面積最大,所以小學生往往在繪畫中將看到的物體的色彩概括為它所展現(xiàn)出的固有色。例如,太陽是紅色的,樹葉是綠色的,水是藍色的。
但是美術創(chuàng)作時其實更需要的是對色彩感覺的思維反應,例如,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會顯示出金黃色;如果在玻璃杯邊放一片西瓜,那么玻璃杯上會出現(xiàn)紅色;花瓶在一塊白布上的影子會使白布變成灰色等。也就是需要學生能在直覺反應后進行對色彩的思維反應,感受到除了固有色之外的光源色、環(huán)境色、陰影色,甚至要能嘗試夸張地自主配色。
在小學中年級階段,美術課中有《紅色的畫》《藍色和黃色的畫》《橙色的畫》等認識和運用三原色、間色的課程。在練習時需要靠對色彩的思維反應將畫面色彩搭配和諧,使畫面的色彩效果具有整體性。
現(xiàn)代派的畫家認為,色調不僅局限于對象的再現(xiàn),也應帶有表現(xiàn)性的成分,塞尚說:“色調是把看到的自然和理智的自然,把現(xiàn)實的色彩和大腦中的色彩融合在一起,把對象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規(guī)律和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色彩感受融合在一起,成為藝術形象典型的色彩節(jié)奏與韻律?!痹O計家們則認為,色調是“將畫面中諸多色彩有機地組織起來,使之統(tǒng)一協(xié)調并從屬一定的情調和氣氛”。
由此可見,小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色調的訓練,而色調則是色彩感覺的思維反應最直接的產(chǎn)物。統(tǒng)一之美是色調美的關鍵。畫家眼中物象的色調不是自然對象色調的翻版,而是作者情感的形象表達,也是作者運用色調抒發(fā)情感、表達意境的重要手段。要想能繪制出更好的畫作,小學生對于色彩感覺的思維反應一定不能少。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