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彩玲
不好的老師都是一個樣:“他們說的話在他們面前漂浮,就像卡通書中氣泡框里的話一樣。”那么,在幼兒教育中,特別在家園共育活動中,如何避免“氣泡框”呢?竊以為,新理念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教師和家長必須互相攜手,彼此擦亮各自的眼睛,追求一種細膩的,“深耕細作”式的溝通方式,既是“春風細雨”,也是“春雨綿綿”,是最接地氣的成長,使孩子長久地浸泡在勃勃朝氣之中,而不至于長得“歪歪斜斜”。
一、“怎么說”比“說什么”重要
加拿大學者大衛(wèi)·杰弗里說:“我們在尋找好的講話方式時,其實也是在尋找好的生活。”比如,當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錯時,教師需換一種說法:“請家長們不要忘記,教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睋Q一種口氣有時能讓家長吃下“定心丸”:教師是誠懇且負責的。這樣的方式比之教師一味地說孩子的優(yōu)缺點要好得多:有理有據(jù)、有情有義,有適宜的溫度和適宜的張力。
二、說“隱形”比“顯性”重要
彼得·德魯克有一句話很有意思:“溝通的關(guān)鍵是聽到?jīng)]有說的內(nèi)容?!北热?,當我們用“不合群”為關(guān)鍵詞去描述某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否真切把握到他們與所謂的“自閉癥”的根本差別,我們是否一不小心就進入了“不合群”這個詞語的的迷宮,而忽略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的生命特質(zhì)?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屬于自己的一些“溝溝壑壑”,而這偏偏為家長所不知。教師或家長的責任就在于從“兒童視角”出發(f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找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三、“分享”比“欣賞”重要
假如你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一定不要讓“教子有方經(jīng)驗交流”這樣的機會“溜之大吉”??梢哉f,大人間的分享是迷人的,孩子們的分享也是迷人的,而他們共同相見、相遇和相處的青春歲月更是迷人的。
四、“主動參與”比“被動了解”重要
當家長主動參與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孩子也會犯錯,這是對“我的孩子是好的,犯錯誤是偶然所為”的有力回應?;蛘呒议L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孩子如此優(yōu)秀。相應的,家長的原有認知、印象、經(jīng)驗也在發(fā)生“靜悄悄的變化”,家長不再是“站在教師對面的那個人”,而是肩并肩和教師、孩子共同體驗和成長的人。
五、“事后追蹤”比“當面敲打”重要
有些問題的解決不在于一朝一夕,關(guān)鍵是在日后的追蹤、觀察和堅持?!罢曇稽c一滴的差距,追求一點一滴的進步。”關(guān)注并把握這樣的追逐方式,才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體貼,是與教育本真的擁抱。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是孩子的幸運,也是教師、家長和教育的幸運。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