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剛剛讀東野圭吾的小說《信》,有個細節(jié)是,剛志以為弟弟直貴喜歡吃糖炒栗子,后來直貴回憶,喜歡吃糖炒栗子的是媽媽。他們兩兄弟小時候和媽媽從百貨商店買回來,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剝了皮遞給媽媽吃,因為喜歡看媽媽吃栗子時高興的臉?!趦尚值苎壑?,那個辛苦的媽媽高興的時候大概很少吧。
小寶四五歲的時候,我問過他,什么是愛。他不假思索地說,愛是怕你生病,怕你老,怕你死。
那時候,我自己的媽媽生了重病,小寶這句話一定與這件事有關(guān)。他這句話我一直記得,我覺得這是他對愛的練習冊上第一句詩句。
對媽媽的愛,是孩子在人世上第一次練習愛。每個孩子都愛媽媽。他怎么可能不愛這個從睜開第一眼就看到的人呢?他們骨肉相連,每天都在一起,他怎么可能不本能地希望她高興、希望她為自己驕傲、希望她對自己滿意呢?
孩子是通過愛媽媽而愛這個世界的。人,總是通過愛一個人,而愛所有人。我希望更好地給予孩子這個機會,是因為,我知道很多孩子,并沒有好好愛自己父母的機會。
是的,骨肉相連的兩個人是會在情感上失散的。至于如何失散,那一天往往在他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到來。有過這樣的父母,覺得讓孩子愛自己是沒必要的,甚至是不應該的。因為那意味著自己不夠無私。也有過這樣的父母,甚至覺得愛不愛的很空洞,更緊要的是管好你,你的生活、前途、一切。
想到直貴的媽媽吃糖炒栗子這個故事,在中國的版本中,它還有一種可能。那個辛苦而偉大的媽媽,把栗子往孩子們跟前推,說,你們吃吧,媽媽不餓?!芏嗪芏嗄旰螅瑑蓚€孩子長大了,他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最愛吃的就是糖炒栗子,但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她忍住了。
他們與一種甜蜜擦肩而過了。
媽媽吃栗子時的笑臉,對于直貴來說,是何等無可替代,只有直貴自己知道。一個孩子能讓媽媽高興地笑起來,他會多么快樂,他在這件小小的事上,嘗到自己人生最初的力量。
直貴初中時他媽媽就去世了。后來是很多冷徹骨髓的日子,但我替他感到安慰,他起碼有過一個回憶:他媽媽吃了很多板栗。這一幸福的時刻持續(xù)了很久很久,他可以反復回味,就直到那么多年、那么多年之后,他到監(jiān)獄中給哥哥唱歌的時候,所想到的也是:“哥哥,我們也有幸福的那一天嗎?我們在一起交談,就像我們兩個給媽媽剝栗子時那樣?!薄貞浿心莻€時刻,已經(jīng)是他心中幸福的圖騰。
他當然感謝媽媽,不只因為她愛他,更因為,她給了他愛的機會。
即便是兒童,他也有愛人的需要,因為在這一份流動的愛之中,他能品嘗到甜蜜的味道,并為自己能擁有小小的力量而滿足。可是,反觀周圍,太多的父母任意地剝奪了孩子們這份愛的權(quán)利,讓可能發(fā)生的一次次愛的流動戛然而止。就像愛吃魚的媽媽忍住了沒吃,她拒絕的不是一份食物,而是孩子想要傳遞來的愛意,以及愛媽媽的情緒表達。讓愛流動,讓孩子學習如何去愛,這才是給予孩子長久幸福的一筆財富。
【文題延伸】學習愛;給愛一個應答;給予孩子愛的權(quán)利……(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