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孩子之間免不了磕磕碰碰,一旦“受傷”,他們會第一時間來找我這個班主任:“老師,他抓我!”“老師,他踢到我的腿了……”并帶著各種痛苦、委屈的表情。我總是第一時間查看他們的各種“傷痕”,關切地說:“這里有些紅腫了,我想你一定很疼……”并根據(jù)各種程度分別作出處理:“現(xiàn)在還疼嗎?需要我?guī)湍闳嗳鄦??”或者“需要去醫(yī)務室嗎?”……然后再了解情況。一般我會問:“回憶一下,對方是不是不小心的啊?”大多數(shù)“案子”到這兒就告一段落了,很多孩子寧愿爭分奪秒繼續(xù)去玩兒。
班上有不少孩子要參加各種校級培訓隊,如果遲到或者缺席,會受到負責老師的批評,然后班主任也會被通報批評。
有一天早上我進教室,看到本該參加合唱隊的男孩Ewen(馬來西亞籍)居然留在教室里,手里翻著一本語文書。他的母語是英語,家里只說英語,所以他學中文很辛苦。
我問他:“是不是今天上午有語文默寫,你還想復習一下,所以不打算去參加合唱隊訓練?”
他流露出一種被理解的感動:“是的。這一次的詞語比較多,我還沒完全掌握。我怕等會兒寫不出。”
我提醒他:“但是,如果你今天早上不去合唱隊訓練,負責老師會批評你的?!?/p>
他看起來內心有無限掙扎,遲疑了一會兒回答:“我知道。可是我這會兒還是想復習語文。傍晚我會去訓練的?!?/p>
我說:“我能夠理解你現(xiàn)在的心情。我認為你應該先去合唱團找老師請個假,說明情況。凡事要主動跟人溝通才比較合適。”
等他請假回來,我叮囑他:“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注意高質量地完成作業(yè)。”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R·羅杰斯提出過“共情理解”。他指出,作為心理治療師,“不但能對當事人已經很明了的內容表達出自己的理解來,還能把當事人一些‘心中所有、口中所無的體驗的意義也表達出來”。
其實,只要把這段話里的“心理治療師”換成教師,把“當事人”換成學生,這個場景就是我們熟悉的教育現(xiàn)場。因此,教師要感受他們的憤怒、懼怕或迷惑就好像感受的是自己的情緒,然而自己的憤怒、懼怕或迷惑并沒有被牽涉進去。
能夠被他人共情理解,會讓自己心靈自在乃至愉悅。同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共情力,這樣可以跟他人相處和諧。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讓班級之間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更和諧。
一、教師要成為具備共情力的范本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教師首先要成為學生眼里具備共情力的范本。說一句“我能理解你”這樣的話當然容易,但孩子的心永遠是最聰慧的,如果是沒有溫度與誠意的表達,孩子會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教師的冷漠和虛假,從而失去對教師的信任。
當孩子們來找教師投訴“某某弄疼我”的時候,教師要第一時間與他們共情:描述教師所看到的——“你受傷了”,說出學生的感受——“你一定很疼”,并及時處理或提出建議——幫著揉一揉或者“去醫(yī)務室” “讓爸爸媽媽帶著去醫(yī)院”。學生的感受得到充分的共情,他們的疼痛或者委屈可能會在剎那間煙消云散。而如果教師不善于共情,只是忙著當“警察”去論斷誰是誰非,導致師生彼此浪費無謂的口舌,或是輕描淡寫說一句:“看不出傷啊,你也太嬌氣了!”這會讓學生抑郁或者生氣。
教師真誠地接納學生,并給予無條件的關注、關心,在他們面對各種狀況,產生恐懼、挫敗、焦慮等情緒時都予以共情,師生關系會更加和諧。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
二、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共情力
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孩子能夠通過事情本身去自我習得,有的孩子需要借助相關事情并在他人指導下獲得。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也需要教師在相關事件中及時肯定某些孩子并指出他們值得所有孩子學習的地方。
一次午餐時,有孩子告訴我:“沈老師,羅同學跟王同學打起來了!”因為跟“肇事”孩子的餐桌隔了3張餐桌,我居然沒能發(fā)覺這一情況。等我快速走到他們餐桌旁時,看到吳同學剛站起來,對王同學說:“我跟你換一下座位吧,你坐我左邊?!本瓦@樣,吳同學坐在了“肇事”的羅同學與王同學中間,把他們隔離開了。因為是午餐時間,我不想影響孩子們的進餐情緒,所以簡單地說:“大家都好好吃飯,吃完飯我們再討論。”
午飯后,我跟所有孩子交流:“今天我要表揚吳同學。他在看到兩個同學打架的時候,主動站起來換位置,把打架的兩個同學隔開了。我想,他一定意識到他們繼續(xù)坐在一起有可能導致矛盾更加激化。這說明吳同學能理解其他同學的情緒,并且做出了非常好的安排。大家要向他學習。下次你如果遇到有人跟同學鬧別扭,也要去理解他們的情緒。你可以說,不要計較了,跟我出去玩吧?;蛘哒f,不要生氣了,我們換個地方玩吧。大家都要學會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化解矛盾,增進友誼?!?/p>
學校不僅僅是學生來學習文化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習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教師肯定個別孩子良好的共情力,是一種對學生具體明確的指引。
三、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
美國兒童創(chuàng)傷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布魯斯·佩里博士在著作《愛的教養(yǎng)》中指出:“世上最好的教養(yǎng)結果,不是成績有多好、不是運動有多棒,而是讓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的能力。這就是愛的教養(yǎng),這種能力就是共情力。社會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冷漠的孩子,他們其實就是缺乏共情力的孩子?!笨梢?,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共情力的培養(yǎng)。
有一天午休時間,馬同學與鄭同學吵架了。兩個人情緒都很激動,互相指責。當時我正忙著改作業(yè),但是依然尊重處于激動狀態(tài)的他們,不用“你們肯定都有錯”這樣的結論來打發(fā)他們。他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情緒,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
我找出兩張稿紙,要求他們用數(shù)字標好序號,用“他……”的句式,寫下自己對對方的意見與不滿。這兩個平時懼怕作文的小家伙,下筆如有神,一會兒各自交給我一張寫得滿滿的稿紙,彼此的“罪狀”都有十條以上??蓯鄣氖?,這些“罪狀”其實非常雷同——這是在讓他們表達自己。然后,我讓他們交換“訴狀”,用“因為我……”的句式批閱每一條“罪狀”。那些批語措辭不同,但是情緒的變化曲線卻非常相似,都是從生氣、不服氣到漸漸心平氣和,甚至有解釋的成分——這是在讓他們理解對方。接著,我要求他們換回寫滿了“罪狀”與“批語”的稿紙,請他們閱讀對方的“批語”——這是在幫助他們再次去體察對方。
最后,我說:“你們現(xiàn)在都知道對方當時為什么那么生氣了吧?你們兩個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消氣,所以你們先不要在一起玩,免得又出現(xiàn)一方認為自己在開玩笑,一方認為對方故意讓自己不舒服,導致產生矛盾的情況。你們什么時候彼此真正理解對方并互相原諒了,來告訴我一聲,然后才可以一起玩?!?/p>
原諒別人,成年人也需要一個過程,我不要求學生立刻原諒他的同學。那種在教師安排下的“握手言歡”,很多時候是勉為其難,恰恰也是對孩子的不共情。給他們時間,讓他們過濾自己的情緒,真正去反思自己、體察對方,才會真正去原諒對方。經歷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獲取共情力。
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指出:“未來屬于那些擁有與眾不同思維的人,唯有擁有右腦時代的6大全新思維能力: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決勝于未來。”
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未來人才,教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體會他們的情感和需要。同時,在平時的班級生活中,教師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讓他們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