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源等
摘要:通過考察云南清河村、廣東石頭塘村和白石前村農地流轉及其市場形成,發(fā)現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關鍵因素不是政策支持、外來資本注入,也不完全在于對經濟作物的需求,而是取決于畝均高收益。因此,要多元化提高產出收益,同時發(fā)揮制度的規(guī)范、規(guī)制功能以及外來資本的促進作用,引導農地流轉市場走向成熟。
關鍵詞:土地流轉市場,需求,收益,外來資本,政策支持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15)05-0070-75 收稿日期:2015-03-20
2015年全國人大和政協(xié)會議提出,繼續(xù)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然而,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仍然存在不穩(wěn)定、不健全因素,本文通過考察云南清河村、廣東石頭塘村和白石前村農地流轉及其市場形成,分析影響土地流轉市場形成的主要因素,為相關政策調整提供基本依據。
1 云南清河村:基于公司的流轉市場
清河村位于云南省姚安縣西南部,全村2690畝耕地,2082人,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3畝。云南是煙葉種植大省,同時清河村交通比較便利,自然成為了煙草公司的烤煙種植基地。煙草種植傳統(tǒng)推動了清河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
清河村委根據現代煙草農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組織16個村民小組,708戶農戶,成立了姚安清河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直接為煙草公司提供烤煙。清河村通過自愿、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1035畝,公司計算農戶所承包的土地價值,農戶以每畝700元入股煙草公司,同時農戶可以隨時申請退股結束與公司的土地流轉。公司將土地以30-100畝為單元劃片成立專業(yè)生產作業(yè)組,招聘作業(yè)組長承包管理,并核定每畝土地每年上交公司生產收入3000元,超收歸己,虧損賠付;合股農戶有權參與公司生產管理和參加農事活動,每年最少人均打工收入750元;公司每年支付合股土地的作價股金和保底分紅每畝不低于1400元。清河村的土地流轉是“農-農”之間的流轉,即農業(yè)用地之間的流轉,并且是農戶與村委會之間的流轉,這種流轉方式未改變農地屬性。清河村農戶表示,與原來種水稻相比,本村農戶僅入股分紅的收入就已經翻番,再加上被雇傭至公司打工,年均收入超過5萬元,比流轉前增加近兩倍。
清河村農地流轉成功的原因來自以下四方面:第一,農地需求旺盛。云南省煙草的生產和經營已經形成了規(guī)模,眾多大型煙草公司對農地有需求。第二,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煙草的種植和經營需要大量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能夠為清河村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保證了他們在流轉土地后的非農就業(yè),非農收入也得到顯著提高。第三,畝均收益高。清河村煙草生產的土地收益較為可觀,畝均純收入為3000-5000元。第四,村集體的大力扶持。清河村委組織成立了專門的煙草培育公司,通過股金紅利的信號機制將原來隱藏的土地價值顯現出來,促進了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
2 廣東石頭塘村:自發(fā)形成的流轉市場
石頭塘村位于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全村951畝耕地,780人,人均耕地面積為1.22畝。由于地理位置偏遠,2007年以前石頭塘村的經濟落后,屬于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yè)為主。
石頭塘村的土地流轉主要是發(fā)生在農戶之間的農業(yè)用地流轉,自然條件限制了外來資本進入石頭塘村進行農地轉非或者農用土地之間的流轉,但是由于該村的紅壤土地分布廣泛,土地肥沃,適合各種植物生長,能夠為周邊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提供經濟作物,為農業(yè)用地流轉及流轉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2007年,石頭塘村——農戶租了其他農戶10畝耕地,再加上自己的1.5畝耕地,專門為廣州、佛山等地種植有機水稻,年收入達4000元。2008年該農戶又與本村村民簽訂了租賃210畝耕地的合同,每畝每年的租金為710元,合同長達5年,1年后,該農戶增收7萬元。實際上,有機水稻種植畝均收益大約為3000元,即使支付了流轉租金,每畝仍有千元以上的純收入,這對于勞動力資源富余、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的農民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2009年石頭塘村的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0畝,即有30%的土地進行了有償流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沒有政府和村莊基層組織的介入,農戶之間的流轉經常發(fā)生利益糾紛,但是,在高收益的驅動下,石頭塘村的土地流轉市場仍然在不斷發(fā)展。2011年石頭塘村的農戶生活普遍提高,70%的農戶建起了水泥樓房。
石頭塘村農地流轉市場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從交易平臺和交易制度來看,石頭塘村政府和村莊并沒有制定農地流轉的制度和規(guī)范,這是與清河村土地流轉的明顯差異。石頭塘村沒有農地流轉服務中心或是交易平臺,村委會等基層組織沒有對農地流轉交易提供協(xié)調或擔保服務,農地流轉過程無需審批和公證,所有的流轉過程都是農戶彼此之間私下協(xié)調完成,農地租期為一年或三年,雖然土地流轉中存在糾紛,但是流轉市場仍然存在并不斷發(fā)展。顯然,交易平臺和交易管理并不是石頭塘村農地流轉的動因。從外來資本和企業(yè)來看,石頭塘村的土地流轉市場是基于農戶之間,不存在外來資本和企業(yè)的流入,因此,外來資本也不是石頭塘村農地流轉市場自發(fā)形成的關鍵因素。
顯然,石頭塘村農地流轉市場得以形成的核心原因不是村基層的管理和協(xié)調,也不是外來資本或企業(yè)的流入,而是較高的耕地收益和周邊地區(qū)對經濟作物的需求。
3 廣東白石前村:規(guī)范的流轉市場
白石前村距廣州138公里,全村450畝耕地,905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5畝,但是白石前村所在縣市——英德市是全國農業(yè)產業(yè)化試點城市之一,已經成為全國桑蠶、甘蔗、筍竹等商品的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竹筍之鄉(xiāng)”的美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推動了白石前村土地流轉及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
白石前村農業(yè)用地之間的流轉非常普遍,流轉總面積達300畝,流轉前用于種植糧食的土地在流轉后主要以筍、桑、果等經濟作物為主,有些土地還專門用于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從流轉對象看,白石前村的農地流轉分為兩類:一是農戶與外來資本之間,二是農戶與農戶之間。其中,農戶與外來資本之間的農地流轉面積約為180畝,用于種植馬蹄筍;農戶與農戶之間的農地流轉面積約為120畝,用于種桑和甘蔗。前者主要通過村集體按照“同地、同價、同權”的方針,采用“招拍掛”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后者是農戶之間私下協(xié)商形成流轉價格,如果雙方在流轉價格上沒有達成共識,可以通過村基層加以調節(jié)。白石前村種植非糧經濟作物畝均收益為7000元,是土地流轉前水稻和雜糧畝均收入的5倍,收益非??捎^,并且每年每畝流轉租金約為2000元,相當于流轉前農戶種植水稻和雜糧的純收入,而且出租后每戶可以解放兩名勞動力外出打工或到珠三角種菜,農戶的家庭年收入得到顯著提高。許多農戶甚至將糧食自留地也進行土地流轉,不但可以收取租金,還可以釋放更多的勞動力出外打工,非農收入可增加兩三萬元。
白石前村的農地流轉市場能夠形成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作為甘蔗、蠶桑、筍竹等商品的生產基地,種植收益比較高,內外資本對農地都有較大的需求。實際上,即使沒有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招攬外來資本進行農地流轉,在高收益和高需求面前,當地農戶仍然會私下協(xié)商進行土地流轉。因此白石前村對于土地流轉的政策和措施僅是對農地流轉進行必要的管理,加快農地流轉市場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并不是構建白石前村農地流轉市場的根本原因,形成市場的關鍵因素是高收益與高需求。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清河村、石頭塘村和白石前村三個村莊農地流轉市場的形成,分別從產出需求、耕地畝均收入、政策支持和外來資本四個方面考察流轉市場得以形成的主導因素(見表1)。
第一,產出需求是建立農地流轉市場的前提條件。清河村位居云南煙草大省,對煙草種植具有較高的需求;石頭塘村毗鄰廣東等發(fā)達地區(qū),有大量的有機水稻需求;白石前村所在縣市是全國桑蠶、甘蔗、筍竹等商品的生產基地,對經濟作物的需求旺盛,市場對三個村莊種植產品的高需求推動了農地流轉市場的形成。
第二,產出收益是農地流轉市場形成的關鍵因素。清河村、石頭塘村和白石前村都是種植畝均收益較高的煙草、有機水稻、甘蔗、蠶桑、筍竹等經濟作物,畝均收益約在3000-7000元,高額的產出收益為農地帶來了大量需求,從而形成了流轉市場。另外,種植“非糧”經濟作物的村莊也是流轉市場形成的基礎條件之一。
第三,制度能夠規(guī)范農地流轉市場,但與市場的形成沒有必然的關系。清河村的村委積極組織成立煙草培育公司,白石前村政府建立了流轉和申訴平臺,而石頭塘村沒有農地流轉服務中心或是交易平臺,村委會等基層組織沒有對農地流轉交易提供協(xié)調或擔保服務,農地流轉過程無需審批和公正,所有的流轉過程都是農戶彼此之間私下協(xié)調完成,仍然建立起初級農地流轉市場,說明政府的制度支持能夠規(guī)范農地流轉市場,使之更具成熟性和穩(wěn)定性,是影響流轉市場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卻不是建立市場的關鍵要素。
第四,外來資本不是建立農地流轉市場的核心要素。外來資本的注入使白石前村的農地流轉市場得以穩(wěn)定發(fā)展,改變了白石前村的產業(yè)結構和需求變化。種植品種從糧食變?yōu)椤胺羌Z”經濟作物,通過租金信號機制將原來隱藏的土地價值顯現出來,畝均收益大幅提高,促進了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但是,石頭塘村在沒有外來資本注入的情況下仍然建立了初級流轉市場。因此,外來資本是市場形成的充分條件,并非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關鍵因素不是政策支持、外來資本注入,也不完全在于對經濟作物的需求,而是取決于畝均高收益。當然,農地僅有高收益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存在高需求以及農地流轉政策予以規(guī)范,依靠任何單一因素都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成熟的農地流轉市場,它需要多種因素的協(xié)調作用。鑒于此,培育農地流轉市場,關鍵在于提高產出收益,例如改變種植的產品結構,而后通過適當引進外部資本增加農地需求,同時發(fā)揮外來資本發(fā)現農地價值的作用來形成農地流轉的價格機制,進而形成農地流轉市場。當然,市場形成后還要發(fā)揮制度的規(guī)范、規(guī)制功能,引導農地流轉市場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鄧大才.農地流轉市場何以形成——以紅旗村、梨園屯村、湖村、小崗村為例.中國農村觀察.2009
2.李元珍 杜園園.新集體主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新機制——以成都市大英村調查為基礎.貴州社會科學.2013
作者簡介:
趙清源,南開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就業(yè)問題、人力資源研究。
臧微,南開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土地整備研究。
陳娟,天津市投資咨詢公司造價工程師、一級建造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造價咨詢。
基金項目:
2014年天津市博士后創(chuàng)新項目擇優(yōu)資助特等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