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軍
當代每一位書畫藝術家或藝術教育從業(yè)者,對潘天壽先生的敬仰都會由來已久,而我始于小學時代的圖畫課。我們那個時代的美術教育,不是“認知教育”和“啟蒙教育”,而是技法教育。一知半解的老師,強迫學生去描摹毫不理解的繪畫。先是“瓜”“果”“梨”“桃”,后是“梅”“蘭”“竹”“菊”,因為不理解,必然很難成大器。然而,二十世紀初期的幾位藝術大師的名號,卻漸入腦海。如: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等。懵懵懂懂之間,對這些先生的作品仰慕之至。
后來從藝多年,依然對國畫一知半解,不得要領。然而真正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粹有所領悟,當從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時期開始。由于自認為對油畫技法和教學理論諳熟于心,所以多方面查找資料,書寫文章參與討論油畫本土化、民族化的問題。于是,借此機會,再次認識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精粹與見地。他曾多次論述油畫的本土化、民族化問題,曾經(jīng)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油畫教學的急功近利思想,提出“中國畫的基礎和油畫的基礎,各有特點和長處,油畫還是可以按照西洋的一套來訓練……不必插入其他東西”?!坝彤嬙谥袊€很年輕,要解決民族化的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求之過急”。這些對于油畫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論述,至今也具有指導意義。于是,對于潘天壽先生的理解,從陌生到逐漸清晰,情感也慢慢建立起來。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對潘天壽先生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成就也逐步深入了解。如:主張藝術教學立于民族化之上,強調藝術家應該花大力氣研究、整理、宣揚我們的民族遺產(chǎn)。強調“平淡、天真、自然”,反對做作、雕飾、過分華麗巧艷等等。這些思想極大的影響了藝術后輩。
基于上述認知,潘天壽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熟悉的,可以溝通交流的。就像是善者,也像飽讀詩書的先生,滿腹經(jīng)綸,具有當代藝術大師的風范。所以,我的創(chuàng)作以潘天壽先生的畫作為背景,選擇潘天壽先生的生活照為主要藝術參考圖像。在繪制過程中,筆法流暢、一氣呵成,毫無拖泥帶水的工作感覺。在此過程中,總是感覺似乎在與長者進行交流與討論,過程充滿著愉悅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