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的文字,真是文如其人:“橫眉冷對千夫指”時,有大丈夫的英雄氣概,筆鋒過處,針針見血;“俯首甘為孺子?!睍r,有少女般溫婉情懷,細致入微,美妙動人。
以《目送》而言,我體會更多的是她那種柔情似水的情懷。她寫人到中年的傷、愁、悲、累,寫女人為人女、為人母時的多重身份給予她的最深沉的“目送”;寫在成熟與純真之間女人終生所求的心境和情懷。最終,她對人生的感悟凝成了《目送》。
龍應臺在《目送》中把她的傷、愁、悲、累作為情感主線,表達自己人到中年時的思索。她在《寒色》中這樣寫:“作為被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蹦杲心甑乃?,看著母親的步履漸漸細碎,無法辨識兒女,還像孩子一般嬌嗔,這時有她無可奈何的憂傷、愁苦和悲切。她寫父親不久前離世后,感到過去的好時光像搭了只去不返的公交車,一站站地停留,在聚離之間,家人漸漸散去,而傷痛后自己還要佯裝堅強。再看《牽掛》一文,筆觸中透出朋友的離別和逝去造成自己內(nèi)心的惋惜和心痛。朋友因緣而識,志同道合,挽手前行,走過少年的輕狂不羈、青年的豪情壯志,走到中年的事業(yè)有成、家庭圓滿,到最后生命戛然而止,令人心碎。正是在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龍應臺寫自己的悲痛與疲憊。
那么,何以早年思想激進、銳意進取的龍應臺,竟在這傷、愁、悲、累面前失去了原來創(chuàng)作《野火集》時期作為“龍旋風”的那份果敢氣勢?我想,這與龍應臺人至中年,被生活磨平棱角有很大關系。如今,她終于明白這個年齡所謂“目送”的深遠沉重的含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轉(zhuǎn)身注目親朋的送別,而是承受其安靜深沉的目送,承受他們眷戀不已的目送。我想在我們親人的這份目送里也有許多愛與責任,還有更多無法言表的牽掛和期待。只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長大后一直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從未真心地回望故鄉(xiāng),一旦驀然回首,我們會看到父母給予我們的目送里也都有我們的影子。而我們留給他們的很可能只是一份沒有轉(zhuǎn)身回頭、沒有揮手再見卻毅然決然的背影。所以,龍應臺的《目送》里有我們的寫照。由此看來,讀《目送》不僅僅是品讀龍應臺對生活的感悟,也是我們察覺自己作為讀者的心境,從而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一直忽略卻彌足珍貴的情感。反思我們漂泊的背后,乃是因為我們擁有溫暖幸福的家。無論我們身處何處,親人總能以寬容的氣度等待我們的歸來。
讀《目送》于此,我們終于明白身為人母和兒女的艱難和疲憊,體會到龍應臺堅強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因為這份堅強和從容,她不同于世上的普通女子,如葦草般堅韌。也許,有人不喜歡《目送》貌似繁瑣的文筆,但龍應臺至少完成了她成熟的蛻變。正是在蛻變中,她保持著那種柔情似水的情懷。
教師點評
莫培碹同學讀《目送》是用心的,所以她的這篇讀后感飽含對龍應臺的理解。她先梳理出龍應臺在《目送》里表達傷、愁、悲、累的情感主線,再列舉《寒色》與《牽掛》兩文,寫作家人到中年的思索,寫她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的悲痛與疲憊。然后宕開一筆,寫自己對早年思想激進、銳意進取的龍應臺到中年階段失去果敢氣勢的分析。這一轉(zhuǎn)折,寫出了深度,也寫出了自己作為讀者的“同情和理解”。最后,她以葦草為喻,表達自己對龍應臺堅強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的敬意。所以,只要同學們用心寫讀后感,完全能做到情感真摯、感人至深。
(周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