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良,梅 海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農村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79)
當下,中國正處在政治轉型期,政治腐敗成為實現(xiàn)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大阻力。如何治理腐敗,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學界探討的“顯學”。
總體來看,學界對政治腐敗研究的理論工具主要是功能主義路徑和公共選擇理論。20 世紀60至80年代文化主義和功能主義路徑是解釋政治發(fā)展中腐敗成因、效應的主流理論[1]。但20 世紀90年代至今,公共選擇理論開辟了從個體行動和激勵機制角度來考察腐敗產生的理論體系,代表性的研究方向有尋租理論和政府俘獲理論,主要聚焦于政府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的不合理干預和管制所導致的腐敗。這些理論工具更多把治理腐敗的途徑指向政治制度設計和權力運作機制。從歷史上看,許多社會都是在關于權力和正義等基礎問題的爭論過程中減少了腐敗問題[2],而非單純反腐制度的革新。于是,超越了權力和制度的視角,學者們開始從文化的角度探討腐敗產生的原因。
1996年,Tirole 在其腐敗研究中引入了有關文化的變量,他將誠實與不誠實作為其關于腐敗的分析模型中的重要指標[3]。而后,Duggar 將腐敗劃分為合作性文化對應的腐敗和競爭性文化對應的腐敗兩類,分別從不同的文化根源上探討腐敗的產生[4]。Beker 等則通過對123個經濟體的實證分析證實了區(qū)域政治文化對腐敗的影響[5]。與此同時,有些學者在研究腐敗與文化的時候卻并沒有找到腐敗與文化的聯(lián)系。Fisman 和Miguel,在研究腐敗與文化時,另辟蹊徑,將腐敗與各國外交官在紐約被開罰單數(shù)聯(lián)系起來,認為腐敗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母國形成的文化規(guī)范[6]。然而,當后來有學者將政府效率作為控制變量時,此時的罰單數(shù)與腐敗并不能構成顯著相關。相應的,Barr 和Serra 的行為實驗也表明,本科生腐敗行為與母國文化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而研究生則不然[7]。所以,有學者認為文化對腐敗的解釋是有選擇的、迂回的,當用文化解釋腐敗這一類特定事情時,所謂的文化恰恰是根據(jù)其腐敗行為判斷出來的,或者說他們認為基于文化的制度改變了腐敗,而非文化本身。為了使文化與腐敗的探討避免關于抽象化,這些年關于文化所包含的價值內涵與腐敗的關系的討論在學界一度盛行,很多文化的特定價值被用來解釋各國的腐敗。如Knack 等研究政治信任與腐敗的關系[8],而殖民傳統(tǒng)、種族、宗教信仰等也皆在學者的研究中被證實了與腐敗的聯(lián)系。在關于文化與腐敗的跨國回歸模型中,Husted 分別從權力距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偏好、不確定性規(guī)避、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四個方面來建構文化對腐敗的影響模型[9]。
但是,這些研究中主要存在幾點問題:首先,文化下的單一維度內涵如宗教、語言等并沒有具體揭示到底是何種價值對腐敗有著影響[10]。以Paldam 的研究為例,其得出了基督教新教地區(qū)腐敗程度低,而天主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盛行地區(qū)腐敗程度高,然而卻并沒有說明為什么基督教新教地區(qū)腐敗程度就低呢?到底是他們文化中的什么內涵造成的呢?再者,關于文化的特定價值,數(shù)據(jù)往往來源于世界價值觀調查等一類調查報告,先不說這樣的抽樣信度,主要是這些調查數(shù)據(jù)的國家樣本量很少,如在Husted 的研究中一共只有20個國家樣本量,而fine 的回歸分析中雖然涵蓋了世界價值觀調查的6 多個調查者的數(shù)據(jù),但是國家樣本也只有27個,對于一個腐敗的跨國家分析,這樣少的樣本量在一般回歸中是很沒有說服力的。最后,在目前學界關于腐敗與文化的研究中,文化往往被看作一種靜態(tài)的事物,往往一經形成就不再改變,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并不適合來解釋一些治理腐敗的成功,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文化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嗎?難道文化之間不會存在相互之間的博弈嗎?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腐敗的結果會導致兩類人的產生,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損者,然而各種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是相同的嗎?一個人處于不同的位置,雖然價值觀可能不會變化,但是影響其某個特定行為的文化則可能不盡相同。各種特定文化分別與腐敗有何關系?其中哪種文化對于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呢?
關于文化的內涵研究向來不受學者青睞。尤其是在政治學界,文化的研究似乎過于寬泛,過于模糊,所以很難引起學術界持續(xù)的關注。甚至有學者統(tǒng)計過作為比較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學的領軍雜志《世界政治》沒有發(fā)表過一篇篇名中包含“文化”的文章[11]。所以,我們在此沿用了大多數(shù)學者使用的Hofstede 的五維度文化模型[12]而非任何更新穎或更具說服力的文化內涵解構,但是,對于其中某些看法的出入,使我們將模型作了一些修改。在此,我們分別從權力距離、社會排斥[13](霍夫曼斯坦在此用不確定性規(guī)避,即對真實與穩(wěn)定的認同,但是因為其與權利距離和集體與個人主義偏好之間存在極大的自相關,所以在此選用社會融合這一衡量指標,即判斷社會文化是融合的還是排斥的)、個人主義偏好、男性主導程度、[14]文化遠見五方面來探討腐敗與文化的關系。其具體界定如表1。
表1 霍夫斯坦德五維度模型概念界定表
權力距離:任何對現(xiàn)有秩序的挑戰(zhàn)都有可能產生暴亂。所以對權力的容忍可能會帶來權力的濫用。腐敗作為一種權力行為,而對于權力不平等的忍受的文化也在助長腐敗。這種文化直接體現(xiàn)在因腐敗而受損者愿意容忍腐敗的程度。
文化融合程度:文化融合程度即看社會、文化是融合的還是排斥的,關鍵即社會中人們獲得平等的各項權利、機會等,他的反面為社會排斥,長期失業(yè)率為衡量社會排斥的重要指標。文化的排斥,所以他們自身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與此同時,長期失業(yè)往往也是脫離社會,形成社會排斥的重要原因。這樣就造成了主流文化與各種亞文化之間的疏離。由此在腐敗治理中及表現(xiàn)為文化疏離的地區(qū),特定圈子中形成的亞文化可以近乎無視主流文化中的反腐價值。
個人主義偏好:通常情況下,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偏好使得腐敗受損者更容易產生被剝奪感。
男性文化主導:相對而言,女性文化通常比較包容,而男性文化則通常比較強硬,在面對腐敗行為需要承擔的風險時,男性文化通常更愿意承擔風險。
文化遠見:遠見通常是一個難以測量的事物,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來判斷例如我們認為對教育的重視可以提現(xiàn)一個民族的遠見,因為教育是很難有現(xiàn)期收益的,他必須要到很多年之后才可能會收回成本。我們認為一個重視教育的文化是富有遠見的。越具有文化遠見,其更容易發(fā)現(xiàn)腐敗的遠期危害,使得有權者不愿意腐敗。
在此根據(jù)上述的文化分析提出五點文化假設:
H1:一國的權力距離越大其國內腐敗越嚴重。一國的權力距離通過對權力的不平等的不接受指數(shù)這一指標來衡量。我們認為一國的公民對權力不平等的不接受程度越低則其權力距離越大。
H2:一國的文化融合程度越低其國內腐敗越嚴重。一國的文化融合程度通過社會的長期失業(yè)率這一指標來衡量,我們認為一國的長期失業(yè)率與其社會文化的融合程度呈負相關。
H3:一國的文化越偏好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其國內腐敗越嚴重。一國的文化個人主義偏好通過其對個人自由的重視程度這一指標來衡量,我們認為一國越重視個人自由意味著該國文化越偏好個人主義。
H4:一國的文化越是男性主導其國內的腐敗越嚴重。一國的文化的男性主導則通過該國議會中的女性議員比例這一指標來測量,我們認為一國國會中的女性議員比例越高,其文化的男性主導程度越低。
H5:一國的文化越是短視而不富有遠見其國內的腐敗越嚴重。一國的文化遠見則通過該國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來衡量,我們認為教育支出占該國GDP 的比重越大則該國的文化越富有遠見。
與此同時,因為腐敗不只是由文化所產生的固定狀態(tài),同時也可以看成是各種文化價值的博弈過程,首先腐敗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類人的存在:一類為現(xiàn)期受益者,一類為現(xiàn)期受損者。而腐敗與否則取決于兩者間的博弈關系,我們假設腐敗受益者因為腐敗帶來的現(xiàn)期收益的預期為Gp,其因為腐敗造成的未來預期損失為Gf,鎮(zhèn)壓腐敗的成本Gc,鎮(zhèn)壓反抗者的意愿Gw;而腐敗受損者因為腐敗受損的預期為Ll,抵抗腐敗的成本Lc,以及對于腐敗行為的容忍度為Lt。同時將產生腐敗這一事實記做H0。表2,便是關于腐敗的博弈模型,那么文化在這個模型中有何影響呢?
表2 關于腐敗的博弈模型
我們必須承認不同的人對于腐敗的看法并不相同,盡管他們的文化是一致的,而且,不同的文化內涵對這兩類人的影響程度也大相徑庭,以文化遠見為例。腐敗的受益者如果具有一種長遠的洞察力,他可能看到腐敗可能會因此導致未來不受他人信任,而接受賄賂的政客,如果考慮更長期的未來,則有可能因為這件事失去未來的競選,所以遠見的文化使得他們在面對腐敗時更多的考慮將來,而腐敗受損者的遠見性在這里對他們的行為則不會造成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討論五維度的文化變量時,我們分別將之對應腐敗博弈過程中其最可能影響的環(huán)節(jié)。
如表3,為關于文化影響腐敗博弈進程的研究假設,對應關系均選取其影響最大的環(huán)節(jié)?!?”代表假設為正相關,“—”代表假設為負相關。因變量為一國的腐敗程度。
表3 文化的五維度與腐敗博弈進程各環(huán)節(jié)的關系
本文采用國家級的數(shù)據(jù)進行假設檢驗,包括178個國家作為研究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包括:透明國際、世界銀行、經濟學人智庫、世界價值觀調查,以及一些研究報告。因為都是公開發(fā)布的權威數(shù)據(jù),所以數(shù)據(jù)的有效度和可信度較高。因變量的數(shù)據(jù)為1995年至2012年的各國清廉指數(shù)的均值,自變量考慮到因果滯后性,為1994年至2011年的均值。
因變量:數(shù)據(jù)采用1995-2012年18年的清廉指數(shù),因為各年的數(shù)據(jù)非常平穩(wěn),所以在此采用18年的數(shù)據(jù)均值進行截面研究。與此同時因為其指標為滿分為10 的清廉程度,通過10-清廉指數(shù)得到逆向數(shù)據(jù),即為我們所需要的腐敗程度數(shù)據(jù)來源:透明國際(TI)
自變量:對權力的不平等的不接受程度,包括社會共識和凝聚力程度、強人政治偏好等一系列指標,采用的是2011年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經濟學人智庫和世界價值觀調查報告。
長期失業(yè)率指持續(xù)失業(yè)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失業(yè)者人數(shù)占失業(yè)者總人數(shù)的比重,采用的數(shù)據(jù)為1993-2010年的均值,數(shù)據(jù)來源:國際勞工組織的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標數(shù)據(jù)庫。
個人自由重視程度包括對人權的尊重,對自由的偏愛等指標,采用的是2011年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經濟學人智庫和世界價值觀調查報告。
國會中的女性議員比例指婦女在上議院或下議院的議會席位占所有議會席位的比重,數(shù)據(jù)為1997 到2012年16年的均值,數(shù)據(jù)來源:各國議會聯(lián)盟(IPU)
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包括教育公共開支由教育方面的公共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支出構成,包括政府在教育機構(公立和私立)、教育管理以及私人實體(學生/家庭和其它私人實體)補貼方面的支出。采用數(shù)據(jù)為1993年-2010年18年數(shù)據(jù)的均值。數(shù)據(jù)來源: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tǒng)計研究所。
在分析中,我們控制了一些變量,防止他們對結果進行干擾。一、文中控制了各國的經濟總量,因為各國的經濟總量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要控制因為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腐敗產生的影響。采用1994-2011年18年間各國的平均GDP 總量作為衡量指標,數(shù)據(jù)來源:世界銀行國民經濟核算數(shù)據(jù),以及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 國民經濟核算數(shù)據(jù)文件。二、文中控制了各國的人口規(guī)模,因為各國人口數(shù)存在較大差異,我們控制人口數(shù)以控制因為人口規(guī)模這種國家的天然條件對因變量的影響。采用1994-2011年18年間各國的平均人口總數(shù)作為衡量指標,數(shù)據(jù)來源:聯(lián)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人口普查報告及其他國民統(tǒng)計刊物。
我們分別從權力距離、社會融合程度、個人主義偏好、男性主導程度、文化遠見五個方面進行線性回歸,并將他們同時作為指標放入第六個模型中,對腐敗與文化這一指標體系進行回歸分析,以確定腐敗與文化的整體性關系。
表4 腐敗與文化的回歸分析
圖1 中展示了回歸分析的結果,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所有單一模型的計量結果全部都符合原假設。其中權力距離這一指標具有最高的解釋力,而文化遠見即教育支付占GDP 比重解釋力最弱,但是也通過了置信空間為0.01 的顯著性檢驗。與此同時,文化的總體模型r 方達到了0.78,說明文化對于腐敗的解釋力,在計量上得到了很好的證明。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所有變量加總的文化總體模型中,一些變量的關系則并不像我們原先預期的那樣。如對個人主義偏好、文化遠見等我們假設的結論相反,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單獨作用的文化和共同作用的文化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出文化不單是一種靜態(tài)的特征,他伴隨著與腐敗相關的博弈主體的選擇過程,而在此期間文化的不同價值對他們的影響時不一樣的。
對此根據(jù)上文的假設,我們重新更新了模型。
表5 腐敗博弈與文化的回歸分析
當我們將腐敗作為一個博弈過程時,所有的假設都得到了證實,與此同時,當我們將之用腐敗既得利益者和腐敗利益受損者分別進行建模分析時,回歸結果也與原假設相符,且沒有出現(xiàn)原先的相關性相悖的情況。觀察腐敗既得利益者和腐敗利益受損者兩個模型時,我們發(fā)現(xiàn)影響腐敗利益受損者的文化更能影響一國的腐敗程度,而其中對于腐敗的容忍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腐敗既得利益者的影響文化對一國的腐敗程度影響則比較小。所以我們認為一國的腐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腐敗利益受損者的態(tài)度,當一國腐敗的利益受損者過度容忍,且忽視個人權利時,高層從上而下推行的腐敗治理是很難收到效果的。
目前,腐敗的制度成因依然是學界腐敗研究的熱點,而關于腐敗的文化解釋則乏人問津,但這并未抹煞腐敗與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恰恰證明了文化與腐敗之間極其強烈的相關性。同時,借用來自經濟學人智庫的問卷等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將抽象的文化量化,通過178個國家的大樣本回歸,證實了腐敗與文化的關系,不只是一種我們自身經驗的感知,其更是在統(tǒng)計學層面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結論。更為重要的是,在文中,我們的模型有力地支撐了文化的博弈進程,即文化的各種價值內涵之間本身是出于一種競爭關系,而非固定不變,腐敗的產生并不固化與某種特定文化,而是價值內涵選擇博弈的結果。
與此同時,文中發(fā)現(xiàn)對于腐敗受損者有著重要影響的文化如對權力不平等的容忍等對一國的腐敗程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聯(lián)系當前我國的反腐實際,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的反腐不能僅僅只靠高層憑著遠見卓識自上而下的“打老虎,打蒼蠅”,也不能從黨和政府的反腐機制完善上得到根治,更應該從公民文化入手,培養(yǎng)人民對自身權利的重視,樹立權利意識,拒絕忍受權力不平等帶來的傷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
[1]燕繼榮.發(fā)展政治學:政治發(fā)展研究的概念與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4.
[2]Glaeser E L,Saks R E. corruption in Americ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6,90,(6):1053-1072.
[3]Jean·Tirole. 1996. A Theory of Collective Reputations(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Persistence of Coruption and to Firm Qua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3,No.1(Jan.,1996),1-22.
[4]Duggar E,Duggar M. Corruption,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J]. Available at SSRN 770889,2004.
[5]Becker S O,Egger P H,Seidel T. Common political culture:Evidence on regional corruption contag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9,25,(3):300-310.
[6]Fisman R,Miguel E. Cultures of corruption:Evidence from diplomatic parking tickets[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
[7]Barr A,Serra D. Corruption and culture:An experiment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0,94,(11):862-869.
[8]Zak P J,Knack S. Trust and growth[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1,111,(470):295-321.
[9]Husted B W,Instituto Tecnologico y de Estudios. Wealth,culture,and corrup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39-359.
[10]Paldam M. The cross-country pattern of corruption:economics,culture and the seesaw dynam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18,(2):215-240.
[11]徐 靜. 西方學界關于腐敗成因的文化解釋[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6):022.
[12]彼得卡贊斯坦.多元多維文明構成的世界[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11):36..
[13]Hofstede G,Hofstede G J,Minkov M.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McGraw-Hill,1991:163.
[14](美)卡萊斯·鮑什.民主與在分配[M].熊 潔,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5.
[15]王一江.影響腐敗程度的權力和個人因素[J].經濟科學,20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