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文強 (北京大學 100871)
本文主要從虛實切入,比較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同時也對和這個問題相關(guān)的一些問題,諸如國人對西洋畫的接受,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異同的反思認識,以及關(guān)于推動中國畫發(fā)展的思考的簡淺討論。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的簡淺討論,通過這一部分的討論,可以看出中國畫和西洋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藝術(shù)形式。以此為據(jù),第二部分簡單地討論了西洋畫傳入中國后,國人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異同的反思和認識,思考為什么近代以后,國人會開始紛紛學習西洋畫;第三部分是對一些要以學習西洋畫推動中國畫發(fā)展的思想的簡淺討論,通過以上的討論,最后是一個小結(jié)語,也是本文的想突出的論題,即中國畫和西洋畫是根本不同的。
中國畫和西洋畫有哪些不同?什么是虛?什么是實?讓我們先來看中國古人對此問題的思考。張式《畫譚》:“煙云渲染為畫中流行之氣,故曰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古人一樹一石皆得煙云之致——筆墨位置不外通氣有神,互為虛實,經(jīng)營詳略是也?!比A琳《南宗抉秘》:“黑濃濕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白坡之平面處,及畫處之山水空闊處,云物空明處,山足之杳冥處,樹頭之虛靈處,以之作山作水作云斷,作道路,作陽光,皆是此白?!编嵖儭秹艋镁赢媽W簡明》:“凡布景要明虛實,虛實在乎生變,生變之決,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八字盡之矣”“蓋意泥濃密未明虛實相生之故,不知濃處必消以淡,密處必間以疏,如寫一濃點樹,則寫雙鉤夾頁間之——,所謂虛實實虛,虛實相生,相生不盡”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人把虛理解成一種色彩,理解成不可表現(xiàn)或不表現(xiàn)的物,以及畫作中的氣象、神韻。具體來說,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畫中的 “虛”不只是一些略去沒有畫出來要靠想象補足的物,更是一種氣韻,一種境界,這正是中國畫的旨趣和追求,也是中國畫根本區(qū)別于西洋畫的地方。再和西洋畫對照起來看,即使是中國畫中“實”的部分,也和西洋畫的寫實有根本的區(qū)別,西洋畫的實是要客觀地摹畫對象,其要求是符合數(shù)學、解剖學以及光學等科學原理,是和西方哲學求真的精神相一致的。而 “實”在中國畫里,卻只是畫的初級階段,是一個基本的要求,是前提,是基礎(chǔ),兩者有著根本地區(qū)別。對于這一點,我們中國古人是有明確的意識的,“人物于畫最為難工,蓋拘于形似位置,則失神韻氣象。”“俗人論畫,不知筆法氣韻之神妙,但先指形似者;形似者,俗子之見也?!薄敖袢丝串嫸嗳⌒嗡?,不知古人最以形似為末節(jié)。如李伯時畫人物,吳道子后一人而已,猶不免于形似之失。蓋其妙處,在于筆法氣韻神采,形似末也?!薄坝^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墨、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觀山水、墨竹、梅蘭、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戲翰墨,高人勝士寄興寫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保珗嫛懂嬚摗罚捌椭^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保攮憽对屏终摦嫛罚?/p>
18世紀開始,西洋畫慢慢地進入中國,隨著西洋畫的進入,作為一種完全和中國畫有著根本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國人必然會反思西洋畫,反思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此中必然會涉及到虛實問題,我們先來看清代松年在《頤園論畫》中的一些評論,“西洋畫工細求酷似,賦色真與天生無異,細細觀之,純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陰陽,立見凹凸。不知底蘊,則喜其功妙,其實板板無奇,但能明乎陰陽起伏,則詳畫無馀蘊矣。中國作畫,專講筆墨勾勒,全體以氣運成,形態(tài)既肖,神自滿足。古人畫人物則取故事,畫山水則去真境,無空作畫圖觀者。西洋畫皆取真境,尚有古意在也。昨與友人談畫理,人多菲薄西洋畫為匠藝之作。愚謂洋法不但不必學,亦不能學,只可不學為愈。然而古人工細之作,雖不似洋法,亦系纖細無遺,皴染面面俱到,何嘗草草而成?戴嵩畫百牛,各有形態(tài)神氣,非板板百牛堆在紙上。牛傍有牧童,近童之牛眼中,尚有童子面孔,可謂工細到極處矣。西洋尚不到此境界,誰謂中國畫不求工細耶?不過今人無此精神氣力,動輒生懶,乃云寫意勝于工筆。凡名家寫意,莫不從工筆欲學畫,須知畫之根本緣由,僅以野戰(zhàn)為高,是謂無本之學,如學絲竹,僅能吹彈一二小調(diào),即謂之善音律,豈不可笑?”
再來看同一時期的鄒一桂的一段評論:“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于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景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如畫品?!?/p>
一些畫家看到西洋畫尤其是油畫后,認為中國畫色彩太單調(diào),故主張學習西洋畫的色彩,豐富中國畫,要推動中國畫的發(fā)展。真的是這樣的嗎?中國畫的色彩真的單調(diào)嗎?
很多畫家看到西洋畫尤其是印象派的畫以后,立刻為其色彩的絢爛和豐富所吸引和傾倒,然后說我們中國畫的缺點和不足就是缺乏色彩,就是由缺乏色彩所帶來的單調(diào),繼而隨意的引一些色彩入中國畫,隨意涂抹,然后說這是對中國畫色彩的豐富和發(fā)展,是這樣的嗎?真的是我們中國古人不懂得色彩的艷麗和絢爛長期只用那幾種顏色?這里我們可以試著把古代的一些畫,或山水畫或人物畫,換成其他顏色,看一下整個畫有什么不同,會出現(xiàn)一些什么變化,我們只要想象一下,恐怕整個畫面整個主題會有根本的不同。色彩遠不是很多畫家理解和想象的那么簡單,中國畫長期以來選擇和堅持的幾種主要色彩,遠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那么簡單,這些色彩和整個畫的思想意境相契合,是畫家思想心境的一種反映和表現(xiàn)。所以色彩的選擇和引用絕不是那么簡單的。
簡而言之,中國畫和西洋畫是根本不同的,就西洋畫的思路和精神來說,簡單機械地學西方,把西方的一些技法和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結(jié)合起來是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的,極有可能會把中國畫引入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會失去中國畫一些根本的東西,這就是中國畫的“虛”,是畫家對思想境界的要求和追求,是畫家人品性情的表現(xiàn)和流露,其背后,根本上,便是中國思想、中國文化的體現(xiàn)。
[1]周林生主編.《中國名家名畫賞析(五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2]錢乘旦譯.《劍橋藝術(shù)史(八卷)》 .譯林出版社,2009.1.
[3]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
[4]宗白華著.《意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6.
[5]宗白華著譯.《西洋景》 .北京出版社,2005.1.
[6]徐復觀著.《中國藝術(shù)精神》 .華師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7]楊鑄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要旨》.昆侖出版社,2011.
[8]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畫論選》.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1.
[9]鄧喬彬著.《中國繪畫思想史》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