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游[廣西大學文學院, 南寧 530004]
縹緲之愛
——論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愛情的虛幻性
⊙周 游[廣西大學文學院, 南寧 530004]
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哈姆雷特與女主人公奧菲利婭的愛情讓人悲慟。但經(jīng)過仔細挖掘不難發(fā)現(xiàn),哈姆雷特對于奧菲利婭的愛情并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是一種漂浮的、虛幻的情感,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原因。
哈姆雷特 奧菲利婭 虛幻愛情
哈姆雷特的父親是一位如同太陽神一般莊嚴而高尚的明君,母親在父親未死之前,是一位純潔而忠貞不渝的賢妻。父母如此優(yōu)秀,對兒子的教育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養(yǎng)育哈姆雷特的方式很有可能就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里面摻雜的愛應該是很少的(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皇室成員不同于平凡子民,對于子女的教育肯定嚴苛得多)。何以見得?老哈姆雷特的鬼魂第一次與哈姆雷特相見時,并不是父子重逢、互訴思腸的感人場面,更像是一種神圣儀式。先王宣告般說:“吾乃汝父之靈”,接下來就以命令的口吻將一個石頭般沉重的任務施壓在這個尚處純真的小王子身上。從這個場景可以聯(lián)想出先王在世他們父子倆的相處方式,純粹是一種君臣般的關系,哈姆雷特對于父親總是抱著一種臣服的、敬畏的心情。哈姆雷特的母親雖然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消沉,卻沒有想過親自去和兒子交談,為兒子解憂,關鍵是她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給兒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一心只想教育他要認克勞狄斯為父親,并沒有認真地去考慮兒子的感受,可見比起做一個母親,她更享受于做一個被國王寵愛的皇后。這些都造成了哈姆雷特對愛的認知的缺失,他在大學里面所學的“愛”,根本不能與親人教授的“愛”相比。他激昂地說自己“愛”一切,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愛”什么。他向奧菲利婭求愛,僅僅是一次人生探索。如果奧菲利婭沒有溺死,而哈姆雷特可以在那次決斗中存活下來,這段愛情也不會走到終點,甚至哈姆雷特會終生不婚,因為他明白自己并不適合愛情,而是應該繼續(xù)奮戰(zhàn)在掃除黑暗的路上。
哈姆雷特那幻滅的愛,體現(xiàn)在對奧菲利婭淺薄的了解上。故事開頭奧菲利婭與父親的對話,可以看出奧菲利婭雖然是個清澈、純真的姑娘,卻太軟弱和過于順從,她雖愛哈姆雷特,卻很容易被父親的話動搖而成為父親的附庸體。哈姆雷特并不了解奧菲利婭軟弱的意志,因而更不會考慮(或者說不在乎)她脆弱的感受,無心的狠毒話語像槍林彈雨一樣打在這個可憐的姑娘身上,甚至在誤殺他的父親以后也沒有為這個無依無靠的女孩兒的未來設想過。他拋下一切,走得灑脫,卻把奧菲利婭逼死了。試想一下,哈姆雷特完全可以把裝瘋賣傻的緣由告訴奧菲利婭,解除誤會,讓她替他保守秘密,這樣倆人的結(jié)局也許就會好一點(也許哈姆雷特曾考慮到奧菲利婭的單純會顯露秘密,但是他連一次這樣的嘗試都沒有,可見他從一開始就是把奧菲利婭排除在外的)。所以,哈姆雷特并不信任奧菲利婭,更別說是愛她的心靈和把她當作心理伴侶了。愛情是相知,是信任,而他對奧菲利婭的愛,只能算是好奇少年被表面光鮮(奧菲利婭并不是一個堅定的姑娘,如果父親堅持要她嫁給別人,她定不會做過多的反抗)的事物所吸引。人在熱鬧時常常以為眼前之愛是自己全世界最熱愛的東西,因為只看到了對方的優(yōu)點。所以即使哈姆雷特說他愛奧菲利婭勝過其他四個兄弟,包括之前那些愛的告白,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愛的證明。在葬禮的悲傷氣氛下,雷歐提斯的哭嚎致使哈姆雷特做出告白行動,但也只是沖動之舉,時間一長就會變冷和淡忘。
哈姆雷特對父親的贊美,其實是他美麗的夢想:終有一天,他也要成為像父親那樣英明的國王,而他的妻子奧菲利婭就會是同母親一樣美麗純潔的皇后。不得不說,奧菲利婭與哈姆雷特的母親是有些相像的,無論是容貌還是性格,否則哈姆雷特也不會獨獨被她吸引,但他并不是愛奧菲利婭的本身,他曾寫情書給奧菲利婭,上面說她是“美化成仙之奧菲利婭”,波洛涅斯很討厭“美化”這個詞,因為有矯飾的意思,當然他的理解并不等于哈姆雷特的理解。但后來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決裂時說:“我聽說過你的那些胭脂飾品,上帝給了你一張臉,你卻偏要把它打扮成另一個?!边@些證實了他真的不喜歡奧菲利婭經(jīng)過修飾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了解奧菲利婭的本質(zhì),所以才會因母親和波洛涅斯的事情而誤解她。父母的榜樣是哈姆雷特的心靈支柱,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如父母創(chuàng)造出的美好光景崩壞了,那哈姆雷特的內(nèi)心也會崩壞。因而當母親在父親死后不久就改嫁了的時候,哈姆雷特就完全變了,他不再是那個天真單純的小王子,他用惡毒的語言諷刺、咒罵改變了的一切。青春夢想破滅了,那么模仿父母而來的“戀愛游戲”就沒必要再進行下去了;二是他對奧菲利婭的愛,從一開始就是幻想式的。從奧菲利婭嬌小的身影里,他看到了母親的倩影(很多人說哈姆雷特戀母,但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戀母”只是哈姆萊特“戀權”傾向的假象之一)。無疑,哈姆雷特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但從小被當作繼承人撫養(yǎng)大,近距離接觸王權,對于將要到手的東西有所期望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哈姆雷特是個貪權的人,但他對“權”已經(jīng)流露出“戀”了,這種“戀”不是驅(qū)使他成為昏庸的暴君的力量,而是一種單純的、光明的榮譽感。當他看到叔父摟抱著本該屬于他的“夢想”時,他的憤怒不僅僅是出于對這個顛倒的社會,還有更大一部分是個人原因,就是“戀權”。波洛涅斯曾說過哈姆雷特對于奧菲利婭的求愛“只不過是奉合民意之良策”,這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波洛涅斯雖然庸俗,卻是一個國王寵信的臣子,他對皇室那些見不得人的情愛肯定早已司空見慣了,他知道年輕人的沖動,舍不得讓自己心愛的女兒陷進去。哈姆雷特雖不是個風流之人,但對皇室之權的“戀”,足以抵消他對愛的炙熱。
奧菲利婭似乎成為了哈姆雷特一個想象的擺設,一個到達夢想的“工具”,這是因為哈姆雷特把“愛”虛化了。在他眼里,把丹麥恢復到父親在世時的樣子便是幸福,除此之外他并沒有很細心地去考慮過。當幻想崩壞,奧菲利婭便成了哈姆雷特“裝瘋賣傻計劃”的配合道具,甚至下賤到妓女的程度(他因奧菲利婭的父親拿女兒來試探他而諷刺波洛涅斯是“魚販”,也就是“皮條客”,那么奧菲利婭就是被“皮條客”販賣的“妓女”了)。
哈姆雷特具有“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但他依然有目光短淺的地方。第一,他完全斷定母親是沒有愛或者沒有持久的愛而只有情欲,覺得這是她與克勞狄斯之間唯一的連接。首先,亂倫的確是不能為人所認可的,但是只憑自己的判斷主觀地去定位母親的情感,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在那個年代,孤身一個女人,除了為死去的丈夫哭泣憑吊,還能做什么呢?女人的命運從來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她是王后而不是王。哈姆雷特還太年輕,不能勝任一個君王的責任,倘若此時還有其他心懷不軌的人奪權,不管喬特魯?shù)略覆辉敢?,都一樣要下嫁對方。既然如此,不如選擇自己的小叔子,一來畢竟之前有所相處,也算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他們之前有沒有偷偷在一起從文中無所得知,即使有,哈姆雷特的論斷同樣是很魯莽的,他并不知道母親是否真的愛自己的丈夫);二來可以保住皇后的地位,這對未來哈姆雷特登基是有好處的。
總而言之,哈姆雷特在沒有完全了解母親的情況下給她施加了“淫蕩”的罪名,這是他以偏概全的結(jié)果。他甚至把“脆弱,你的名字就是女人”這個結(jié)論推及到所有女人身上,讓自己的愛情蒙上了陰影。就因為奧菲利婭同母親一樣美麗,所以她也注定和自己的母親一樣要失貞,“一小塊污點能抹殺一人之所有優(yōu)點”,這是哈姆雷特認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因而哈姆雷特連愛的權利也放棄了。無辜的奧菲利婭依然純潔,卻在哈姆雷特的腦海里被玷污了。但她自己也是有責任的,太過于聽從父親的指示來試探哈姆雷特,這給哈姆雷特印證他瘋狂的猜想提供了機會。但前提是哈姆雷特根本不了解奧菲利婭的性格,更不可能知道她的難處。
不只是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愛同樣有些“虛無”。她雖愛哈姆雷特,卻無法觸及他的內(nèi)心深處。她不能完全相信哈姆雷特的感情,不能理解哈姆雷特沮喪的原因,甚至連他為什么厭惡自己也不知道。雖然哈姆雷特沒有告訴她,但她也沒有積極地去查找原因。不諳世事,毫無主見,在哈姆雷特最為難的時候她只會自己哭泣而無能為力,因而無法重新喚起哈姆雷特的感情,原先的好感很快就消失殆盡了。
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在奧菲利婭墓前所做的告白并不是深情地面向她所做的,而是在與雷歐提斯的爭辯中說出來的。如果他對奧菲利婭是真愛的話,在這個時候,他已不再需要裝瘋,但卻連和她做最后一次真誠的道別也沒有,而是專注于和雷歐提斯爭辯他是否真的愛他妹妹,這不是一個傷心欲絕的人有能力做出來的事,可見奧菲利婭一直沒有觸及到哈姆雷特的心靈,死前如此,死后亦如此。這兩個年輕人,都還沒有真正懂得愛,都還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就先為愛情犧牲了。
[1]陳為艷.愛情·理想·瘋狂與死亡——論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J].語文學刊,2009(4).
[2]司微.凋零的愛——論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悲劇[J].外語教學,2004,25(2).
[3] 云得煜.《哈姆雷特》中奧菲利婭形象的悲劇效果[J].文學自由談,2011(3).
[4]張軼前,徐樹娟.愛的變故——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探析[J].時代文學,2007(1).
作 者:周 游,廣西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