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涵 楊婧彤
(1.貴州師范學院 550001;2.貴州民族大學 550001)
試析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藝術及美學特征
陳默涵1楊婧彤2
(1.貴州師范學院 550001;2.貴州民族大學 550001)
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藝術特征是成就其美學特征的建構關鍵,并以此為標準,指導、衡量苗裝圖形的構圖、線條和色彩的形式,進一步形成苗裝的獨特風貌,表現(xiàn)出其個性化的審美特征。依據這個研究思路逐一探討苗族傳統(tǒng)圖形藝術特征及美學特征的幾個方面。
苗族傳統(tǒng)圖形;藝術特征;美學特征
苗族傳統(tǒng)圖形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的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它們以古樸而生動的形式不僅恰當地表現(xiàn)了圖形所代表的主題思想,美感效果強烈、突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構圖特點
1.獨立成趣
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構成模式復雜、靈活且飽滿。局部上以單個非規(guī)則圖形為主,主體突出的構圖方式不勝枚舉,表現(xiàn)手法上采用抽象與具象、寫實與寫意的交叉并用。
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主題多種多樣,具象的圖形源自于日常生活和對大自然的描摹,抽象的圖形則植根于浪漫的精神世界,是一種集體意識的體現(xiàn)。
2.相映成輝
苗族傳統(tǒng)圖形達到了極強的系列性和高度統(tǒng)一的和諧。通過空間的變幻和序列性圖形的秩序排列,使其裝飾意味得到了加強,更能體現(xiàn)出秩序感和排列的規(guī)律性,因而圖形構成的外觀也顯得更加穩(wěn)定、莊重。各圖形元素之間對比中求統(tǒng)一,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比興的關系。
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的“圖底轉換”原理,美學家阿恩海姆在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中這樣解釋:四周封閉的的面都易被看成是“圖”的東西,而封閉這個面的另一個面,總是會被看成“底”。
3.對稱完美
對稱是世界各民族不約而同達成共識的一條普遍的美學規(guī)律。對稱的原則是模擬自然界生物的表現(xiàn):人和動物的身體、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無不充分說明著這一美學規(guī)律。格羅塞曾這樣表述:“身體的對稱形式,使他不能不做對稱的裝飾?!睂ΨQ的構成技巧也是苗族傳統(tǒng)圖形普遍遵循的一條構圖原則。
(二)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線條特點
1.古樸與厚重
苗裝傳統(tǒng)圖形中有些造型的用線極其厚重,具有很強的力量感與視覺沖擊力。樸實無華的粗線條將主體畫面襯托的更加突出。粗獷、厚重向前延伸的線給人以上升和希望,向后聚攏又表意為忍耐和退讓。
2.平緩而變化
平穩(wěn)、舒緩、安靜的線條表現(xiàn)方式在苗裝圖形中占據了主要地位。生動的線條使畫面看起來更加舒展、優(yōu)美。自然界動植物的形態(tài)大都以舒緩的曲線構成,以平緩變化的線條表現(xiàn)方式來更好地描摹和模擬現(xiàn)實中的物象。這給人們更加安詳、和諧的感覺。
3.夸張與抽象
苗族圖形中線條的另一特色就是抽象與夸張并立,這與苗家人注重心境與意境的思維方式是融會貫通的。苗族先民將一些存在或臆想的動物作為圖騰形象來崇拜、描繪,如此的思維模式就不難理解苗裝傳統(tǒng)圖形多采用夸張大膽線條了。
(三)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色彩特點
1.鮮活生動
苗裝傳統(tǒng)圖形的整體用色是鮮活生動的。各支系在服裝色彩上的運用也各有偏重,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個性差異。在其服飾圖形中較少存在單一的用色,往往都是幾種甚至十幾種色彩的交叉運用,但在視覺效果上卻能做到主次搭配分明、色彩統(tǒng)一鮮活且和諧生動。
2.樸實凝重
黔東南凱里地區(qū)苗裝傳統(tǒng)圖形用色獨特且規(guī)范。藍靛與暗紅、桃紅與黑色、黑色與紫藍這種近似色的搭配顯得樸實凝重卻富有韻律。苗裝圖形中用色雖大膽而自由,但卻絕無胡鬧、混亂、浮躁之感,她們心中有著自己對于色彩美的尺度,并且掌握著高超的配色技巧。
3.簡約祥和
苗裝傳統(tǒng)圖形會根據服飾主人的年齡、性別等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年輕姑娘服飾色彩比較生動、華麗,中年婦女的服裝顏色比較簡約祥和卻又不失華貴,而老年婦女的服飾色彩就更加簡單、厚重而古樸,無不體現(xiàn)了色彩的簡約與祥和。
苗族傳統(tǒng)圖形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根據其自身藝術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總結:承載著記錄人文歷史的內容之美、肩負著描繪自然形態(tài)的裝飾之美、兼?zhèn)鋵憣嵟c寫意并立的和諧之美、融匯技術與審美結合的工藝之美、樸實為主而不失風韻的實用之美。
(一)記錄人文歷史的內容古樸之美
苗裝傳統(tǒng)圖形作為一種功能符號,成功地記錄著本民族的族源史、戰(zhàn)爭史、遷徙史,記錄了苗族的神話和傳說。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歷史靠的是口頭文學的傳承與服飾圖形藝術的的記錄。在苗族,老一輩回常拿著服飾中的紋樣教育年輕人,告訴他們關于祖先的各種傳說故事。有關人文歷史性主題的圖形在苗族服飾中十分豐富、發(fā)達,起到了再現(xiàn)和記錄歷史的作用,真可謂是苗族傳世的“無字史書”。其中包括對原始家園的緬懷、祖先戰(zhàn)爭的贊頌、遷徙征途的艱險等。
(二)描繪自然形態(tài)的裝飾之美
苗族人崇尚自然,認為大自然中所生存的萬物都是有靈氣且生來平等的。日月星辰的規(guī)律運動、春夏秋冬自然更替都是神圣而美好的。并且把對生活富足、平安吉祥的祝愿寄托于大自然或神靈的崇拜。這就使苗裝圖形成為了表達這些情感的最好載體。
苗裝傳統(tǒng)圖形總是于粗獷中透露著無限的自由想象,表現(xiàn)方式上善用寫意、象征、夸張等手法,勞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結合,注重心境與意境的結合,并處處體現(xiàn)自然之美的特質。
(三)具象與抽象并立的和諧之美
苗裝傳統(tǒng)圖形更直接的更具體的展現(xiàn)了該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寫實與寫意交錯的和諧之美。抽象的造型更能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主觀理想的符號表現(xiàn)。將神話、傳說、巫術、圖騰、宗教作為表現(xiàn)客體的指導思想,這種客體是人與神之間的鏈接符號。人們通過這些圖形形象來祈求神靈賜予幸福生活。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不難理解藝術往往是觀念的載體,抽象圖形在精神世界中占據了何其重要的地位,而苗裝圖形的審美經驗正源于此。
(四)技術與審美結合的工藝之美
苗族傳統(tǒng)圖形的制作工藝是紛繁多樣的,主要有刺繡、蠟染、挑花、貼花等工藝技術,幾乎囊括了圖形工藝的所有形式。
隨著現(xiàn)代機器制造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植入,苗族的手工藝技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的挑戰(zhàn),幾乎將手工藝制作技術整個吞噬,各種工藝技術在面臨著失傳的窘境。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一些苗族民俗濃厚的地區(qū),如黔東南的“千戶苗寨”—西江,國家已作出補救民族工藝技術相關措施計劃,重點保護和傳承民族手工藝。
[1]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孟佩欣譯.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3][德]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陳默涵(1986-),女,漢族,貴州師范學院,專業(yè)教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平面方向。
楊婧彤(1993-),女,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