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靖
“我和兩位朋友沿著路走著——夕陽要落下了——我感到一絲憂傷的氣息——天空突然變得如血液一樣鮮紅。我停下了腳步,倚靠在欄桿上,極度的疲憊讓我快要死去——我看見焰火似的天空仿佛是一把血紅的劍——還有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們繼續(xù)走著——我被留下來,站在原地,恐懼得戰(zhàn)栗——我感到自然中傳來一聲可怕的永恒的吶喊?!?p>
蒙克代表作《吶喊》
這是愛德華·蒙克在1892年寫下的關于他的傳世名作《吶喊》的一段筆記。他后來又說,當時自然界的線條在他眼前被打碎,隨那聲波一起震顫。當年他29歲,剛從法國留學歸來,挪威國內評論界對他的畫作完全一邊倒地惡評。沮喪和焦慮已經是他的日常情感,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他還心懷恐懼和絕望?!秴群啊返谋尘笆菉W斯陸除了卡爾·約翰大街之外最著名的一處景點艾克貝格(Ekeberg),是可以俯瞰奧斯陸市的絕佳位置,曾出現(xiàn)在許多18世紀末的畫作里,到了19世紀90年代,又被印在了明信片上。人物所站的是一條位于高處的路,并非橋上,在山下,也就是畫中那些扭曲的線條所沒有明示的環(huán)境中,坐落著奧斯陸醫(yī)院,蒙克發(fā)瘋的妹妹勞拉就住在那里。離醫(yī)院不遠處有一家屠宰場,如果蒙克真的聽到了一聲尖叫,那么這聲音可能來自精神病人,也可能來自被屠宰的牲口。蒙克可能剛從他妹妹那里歸來,同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即將陷入瘋狂。在畫中的太陽里,他用鉛筆寫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p>
位于挪威卡爾·約翰大街上的“大咖啡館”。這里曾是蒙克經常光顧的地方
在蒙克的少年時代,挪威是歐洲最窮和落后的國家之一,處于瑞典管轄之下,官方語言是丹麥語,民間使用的挪威語都還沒有書面文字。窮人一天勞動12小時,其中三分之一是童工。他們都面臨著肺結核的威脅。在當時,挪威的肺結核感染率達到千分之三,是歐洲最高的。1868年,蒙克5歲時,他的母親生下妹妹索菲,因為家里實在太小,只能把索菲放在抽屜里。當年蒙克就親眼目睹母親因肺結核死去。蒙克小的時候經常發(fā)燒,后來也患上了肺結核,而他當醫(yī)生的父親毫無對策,這使得他大為驚顫。
“我會為你祈禱,孩子?!备赣H把手放到他的前額上,“主會保佑你。他會把光照到你的身上,他會給你安寧。你不該多說話,你要每天都這樣躺著?!痹诿煽说幕貞浝?,他咳出的血染紅了床單。
蒙克畫作《病中的女孩》。有美術史家認為它是德國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聲
他14歲時,妹妹索菲也死于遺傳性肺結核。而另一個妹妹勞拉不久就開始神志不清,有一天人們在街上發(fā)現(xiàn)她赤著腳眼神空洞,告訴人們說她要走到瑞典去。這時候蒙克開始懷疑精神病是否也像肺結核一樣有遺傳性。他祖母死于肺結核,而他的祖父在晚年曾因脊髓炎導致神志不清。此事常年困擾著蒙克,他后來寫道:“疾病、瘋狂和死亡是我搖籃上空的黑暗天使?!彼母赣H克里斯蒂安是虔誠的基督徒,即使家庭遭遇了如此大的打擊,他仍然嚴厲禁止自己的孩子懷疑上帝的意志。但同時,他自己也喜歡神秘主義的黑暗故事,蒙克小時候聽父親給自己講得最多的故事是美國作家愛倫·坡的《烏鴉》。
蒙克為漢斯·耶格所作肖像畫
蒙克一生都沒有忘記妹妹的死。他的回憶錄里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情況。父親的角色總在狂暴和無奈之間搖擺。索菲死之前,他還讓索菲唱圣歌。索菲掙扎著從床上起來坐到搖椅上,然后死了。蒙克一生都保存著這架搖椅,現(xiàn)在我們可以在奧斯陸的蒙克美術館里見到它。這個場景后來被蒙克畫進了《病中的女孩》(The Sick Child),并且?guī)滓灼涓澹@也是蒙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對于年少的蒙克來說,這樣連續(xù)的死亡帶來的除了恐懼,還有憤怒。上帝似乎打破了他與他們之間的盟約。在這段苦悶的時期里,他閱讀了大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這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一直到他晚年去世,他總是在重讀這位俄國作家的小說。父親克里斯蒂安也喜歡這位作家,但他更看重書中的宗教意味。而對于蒙克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最好的心理分析材料。他當時已經模糊地意識到自己未來繪畫的方向?!熬拖襁_·芬奇解剖尸體去研究人體結構,我也試圖解剖靈魂……而藝術家里沒有人能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深刻地穿透靈魂的神秘領域,他的方向是形而上學的,是潛意識的,外部現(xiàn)實對他來說只是表象,只是精神和形而上學意義上的象征。”他熱愛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個原因是后者的作品非常真實地描繪了家庭內部的沖突,其中弒父的動機和罪惡感、信仰和背叛的矛盾一直糾纏著他。雖然沒有公開說出來,但索菲的死使他打算拋棄上帝,《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他的精神養(yǎng)料之一,無神論者伊萬成了他最喜歡的人物。他也喜歡米嘉,后者仇恨自己的父親,為自己是他的兒子而痛苦不已。當時俄羅斯哲學家尼古萊·費多羅維奇·費多羅夫(N.F.Fyodorov)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影響很大,他提出了一個假說,在基督復活那天,所有的兒子都要把他們死去的父親從地里挖出來,也就是說,兒子們有了復活他們父親的權力。蒙克讀過他的著作,他的痛苦在于:挖,還是不挖?
蒙克的印象派作品《卡爾·約翰大街的春天》
卡爾·約翰大街上的一家咖啡館見證了他的困惑。這家“大咖啡館”(The Grand Cafe)現(xiàn)在依然在原址開放,保留了19世紀末的裝修風格。蒙克經常在那里和他的朋友、也是老師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交流??肆_格是挪威首批從巴黎學成歸來的畫家之一,他把流行的自然主義畫風帶到了挪威。也正是通過克羅格,蒙克結識了挪威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漢斯·耶格(Hans Jaeger)。耶格來自一個文化世家,他常吹噓是他的祖先把歌德的《浮士德》翻譯成了挪威語。他的虛無主義信念和激進的政治觀點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圍繞在他周圍,其中很多人來自信奉基督教的中產階級家庭,在保守的觀念中長大,對他們的長輩懷有極大的反感,卻又不缺錢,不用去勞動。他們成天在這里喝酒,討論赫爾岑、巴枯寧、馬克思和進化論。有一次蒙克苦惱地向耶格傾訴自己和父親糟糕的關系,耶格建議他弄把手槍打死父親。
為達格妮·約爾所作肖像畫。她是蒙克唯一畫下全身肖像的女性朋友
耶格說,基督教才是罪惡的源泉,罪惡是禁欲的結果,如果允許人放縱欲望,那么罪惡就沒有動力了。克羅格和耶格關系很好,他一方面贊同他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很清楚,他不能太得罪中產階級,只有中產階級會有閑錢來買他的畫。耶格也不想拋棄整個中產階級,他想教育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讓她們勇敢地表達自己、解放自己?!耙院笏兄挟a階級的女孩子都會驕傲地在卡爾·約翰大街上行走,毫不為自己的愛情羞恥?!彼麄兊纳磉呉矅@著這樣的女性,克羅格的妻子烏達本是他的學生,結果第一年就和他生了一個孩子,然而她當時還有丈夫,因此不能馬上和克羅格結婚。后來烏達又與耶格相戀,在此期間又為克羅格生了一個孩子。有人說烏達是當時觀念開放的女性的代表,她把性這件事看得很輕,還曾經勾引過年輕的蒙克。不過蒙克對她敬而遠之,即使醉酒之后,也以禮相待。
蒙克畫作:《嫉妒》
蒙克的心上人是米莉·梭羅,一個有夫之婦。她的丈夫是一個軍官,與挪威早期印象派畫家弗里茨·梭羅是表兄弟,而弗里茨又是高更的姐夫。這段關系很微妙,因為弗里茨·梭羅是蒙克的恩人,正是在他的影響下,蒙克后來獲得了去法國留學的獎學金。米莉和蒙克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他一生的作品中有許多與女性有關,而米莉決定了他對女人最初的看法。在與米莉的調情中,他總是處于被動一方,他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也不知道怎么看待自己的性欲。他在日記里記載的許多事情都說明了他的挫折感。米莉從不愿意給他當模特,但當他克服了自己的性欲開始創(chuàng)作時,米莉又會插到他和畫布中間,把盤著的頭發(fā)散下來引誘他??梢坏┧畔庐嫻P,米莉又會忽然想起什么要緊的事,飛一般地逃走。他對于女性裸體的知識只來自和米莉的床笫時光,以至于他在床上都處于藝術與性欲的痛苦矛盾之中。他開始寫半虛構的日記,自稱“勃蘭特”,米莉則是“海博格夫人”。
《吸血鬼》
奧斯陸城很小,而耶格的影響越來越大。他自詡為存在主義在挪威的大主教,易卜生、斯特林堡和比昂松(挪威著名劇作家,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易卜生的親家)都受到他的影響。當然,蒙克的父親也聽說了他。他對自己的兒子怒不可遏,尤其是知道蒙克還和一個有夫之婦鬧出了丑聞。他停止給蒙克零用錢,連買繪畫材料的錢也不給,蒙克不得不去顏料商那里以父親的名義賒賬,后來各家店都知道他根本不可能還,一致罵他是騙子和盜賊。他和父親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糟。在一幅畫中,他把父親的臉畫得如同長了壞疽,看上去就像一團散發(fā)著仇恨的腐肉。蒙克在畫的時候想必帶著極大的憤怒,筆觸的速度感使得整張人臉似乎處于一種正在解體的狀態(tài)。耶格帶著暗中的喜悅觀察著這一切,他希望自己的門徒去冒險沖擊這個社會的底線,之前他身邊有個叫弗萊舍的青年自殺了,鬧得滿城風雨,現(xiàn)在他希望蒙克也這樣大鬧一番。但蒙克似乎對他的建議無動于衷,他既不狂熱崇拜耶格,也沒有什么足以導致自殺的痛苦,他對濫交也沒什么興趣。只是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才能看到他充滿激情,然而他的答案不像其他人那樣終于虛無主義,在面臨“存在是荒誕的”這個命題的時候,他畢竟還可以拿起畫筆。
《圣母》
1886年,蒙克畫完了《病中的女孩》并拿出來展出。他和米莉此時已經進入互相折磨的階段。蒙克覺得米莉說謊,對他不忠,米莉則指他跟蹤自己。他是在痛苦的感情煎熬中完成這幅畫的。這是蒙克第一次畫展。耶格為這幅畫興奮不已,然而他也嫉妒自己的門徒達到了如此高的藝術成就,最終他寫了一篇表面溢美但暗地貶損的文章發(fā)在報紙上。發(fā)表的同一天,他就進了監(jiān)獄,原因是他寫了一本“褻瀆上帝”和“顛覆道德倫理”的書。而挪威的藝術評論界一致表現(xiàn)出對這幅畫的反感,甚至有人說只有精神病才會畫出這樣的東西。蒙克當時只是失望和不服氣(他后來畫的自畫像里故意露出一副睥睨批評家的表情),他并不知道這幅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取得的真正突破。在那個年代,塞尚、高更和凡高還停留在對外部世界的新表現(xiàn)手段上,雷諾阿還在畫他的上流社會少女,而蒙克已經把目光投向了靈魂深處,他的這幅作品露出了表現(xiàn)主義的曙光。正如同他后來所說的,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觸及的只是現(xiàn)實的外殼。印象派是一次革命,然而蒙克依然覺得他們停留在表面上,忽視了靈魂,是一種冷血的畫法。后來他甚至覺得印象派作品膚淺無聊,甚至荒誕,是一種“肥皂藝術”。克羅格畫過一幅《病中的女孩》,畫中的女孩面色蒼白,直視畫面之外,與之相比,蒙克的同名作品更加不安,整幅畫仿佛在顫抖,這是因為蒙克在帆布上一遍一遍地抹上厚厚的顏料,畫上一陣,再用小刀、畫筆柄和鉛筆頭把顏料刮下來,不斷的刮和抹使得這幅畫的細節(jié)越來越少,連人物的面部都被刻意模糊了,似乎融化在一種狂暴的氣氛中。這種手法使得畫面布滿刮痕,這成為當時批評家最難以忍受的一點。在接近完成的時候,蒙克還特意抹掉了曾經精心處理的窗戶和花盆這些細節(jié)。這是他對于自己童年的再現(xiàn),不斷的涂抹似乎是對于創(chuàng)傷記憶的重新處理,然而這種治療方法并不理想,他后來又重新畫了好幾次。最早的一張畫被他自己毀了。他說:“幾乎沒有藝術家曾經體會過我在《病中的女孩》里傾注的那種悲痛?!比欢敃r挪威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古斯塔夫·文采爾說:“我覺得它惡心,蒙克,一幅垃圾?!?888年冬天,在一次醉酒之后,蒙克被一個敵視他的藝術家扔進冰冷的河水,差點凍死。
1889年,蒙克在一幅名為《春天》的油畫里重新修改了《病中的女孩》,這次他把風格調得積極和明亮了一些,然而依然沒有得到什么正面的評價。好消息是,這一年他得到政府的獎學金,得以前往巴黎留學,在那里他接觸了偉大的古典藝術和最新潮激進的畫家的作品。一個月之后,有人告訴他,他的父親死了。
蒙克為斯特林堡所作肖像畫
在此事之后,蒙克陷入巨大的沮喪,有幾個月的時間幾乎無法工作。此時的蒙克已經完全不信宗教,他便能夠確信他再也無法與死去的父親重逢。他們的最后一次相見并不愉快,但也并非吵得面紅耳赤,他的父親還到碼頭來送他上船。他開始重新審視漢斯·耶格教給他的那些價值觀。他在法國待了約三周的時間就返回了挪威,在1889至1892年,他多次往返于法國和挪威,在那里結識了很多畫家。這段時間里,米莉的情況急速惡化,她離婚后嫁給了一個二流演員,不得不在夜晚的酒吧里為了生計唱歌。蒙克依然一貧如故,依靠國家并不富足的獎學金和家里的一點資助生活。他常常餓得拿不動畫筆。他在1889年的作品《卡爾·約翰大街上的樂隊》如今藏于蘇黎世美術館,當年他用這幅畫換了一雙鞋。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迷戀上了賭博,作于1892年的《在輪盤賭旁邊》即是他在賭場所見。他并不總是輸,但有一次他輸?shù)靡环侄疾皇?,賭場為了防止他當場自殺,塞給他錢讓他坐火車走。1890年,37歲的凡高在瘋狂中自殺。次年,31歲的喬治·修拉(著名印象派畫家,代表作為《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死于白喉。這大大刺激了蒙克,他害怕自己也時日不多,便在恐懼中不顧一切地創(chuàng)作。他的房東說他一天能畫好幾張畫。有時候他甚至趁著月光,在院子里作畫。
他也畫了些印象派作品,1890年的《卡爾·約翰大街的春天》(Spring Day on Karl Johan Street)和1891年的《拉法葉大街》(Street Lafayette)是其中他最杰出的兩幅。如果說他之前的許多作品還受到印象派畫家尤其是凡高的影響的話,等到他在1892年畫出《絕望》和《卡爾·約翰大街之夜》(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的時候,他已經完全成為我們所知的蒙克了。《絕望》是《吶喊》的前作,不用細看就能發(fā)現(xiàn)兩幅畫在內容上的相似性。而《卡爾·約翰大街之夜》幾乎可以看作是歐洲第一幅描繪都市生活苦悶的畫作,這條大街是奧斯陸最繁華的街道,如今依然非常熱鬧。而畫中的人物面如鬼魂,似乎要沖出畫面逃離現(xiàn)實。在1892年10月的奧斯陸展覽中,他展出了包括這兩張在內的50多幅作品。
奧斯陸主流藝術界一貫認為他是瘋子。畫家和評論家們已經懶得從技術上審視他的作品,他們斷定這種畫只有瘋子畫得出來。蒙克有些時候也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要瘋了。讓他痛心的是,他的朋友們也用他的精神狀態(tài)來為這些畫辯護。他從此與奧斯陸的藝術機構決裂,也失去了代表挪威參加世界性展覽的機會。不過在觀眾里有一位年輕的挪威畫家覺得這些作品非比尋常,他向柏林藝術家協(xié)會極力推薦蒙克,后者便獲得了前往德國的機會。
當時的柏林還沒有成為藝術之都,它的藝術觀念與巴黎相比大大落后,甚至連“印象派”這個詞都屬于貶義。皇帝威廉二世還曾公開宣稱瓦格納是個粗俗的小指揮。蒙克的畫在這里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覺得在其中看到了無政府主義的躁動。然后與奧斯陸一邊倒的聲音不同,柏林有一群年輕的藝術家認為蒙克的畫很有價值,他們與持保守態(tài)度的大眾和評論家激烈爭吵。這件事甚至驚動了威廉二世和文化大臣,兩人都覺得蒙克的畫“令人惡心”。最后柏林藝術家協(xié)會發(fā)起了投票,保守派以微弱優(yōu)勢勝出,蒙克的畫展在開展第二天就關閉了。然而蒙克并不沮喪,他覺得自己要火了。
果然如此。來自科隆和德累斯頓的畫商來找他,希望他能去更多的城市布展。他在德國的頭幾次布展給他帶來了1500馬克的收入,這在當時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年的收入。這是他在挪威完全不曾享受過的待遇。他喜歡柏林勝過喜歡巴黎。一直到去世,他都覺得德國是他的文化故鄉(xiāng)。蒙克非常喜歡瓦格納,仔細讀過尼采的書,說德語的瑞士象征主義畫家勃克林(Arnold Boecklin,代表作為《死之島》)也讓他非常仰慕。他很快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圈子,找到了一個新的“大咖啡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上的“黑豬”酒吧,據(jù)說這里有800多種烈酒。
這里的大祭司是瑞典人奧古斯特·斯特林堡。他是在1892年10月來的柏林,與蒙克相似的是,他在瑞典也不太受歡迎。來德國之前,斯特林堡剛剛離婚,在瑞典欠下了一筆巨債,和耶格相似,他也被指控瀆神。來到柏林的時候,他只帶著兩個箱子,一個是隨身衣物,另一個裝著他的手稿,這手稿據(jù)他說“其中蘊含著足以駁倒牛頓和乃至上帝的理論”。蒙克與他相識不久便給他畫了一幅肖像。對比1889年他給耶格的那張肖像,可以發(fā)現(xiàn)蒙克畫風的轉變。斯特林堡非常喜歡蒙克的畫,因為他自己也作畫,二人便經常在一起討論。他們二人都認為先前充斥畫壇的實證主義思路已經不值一駁,人類才掌握了一點科學知識便自以為已經解開了世界上所有的謎題,但實際上對自己的靈魂尚處于幾乎一無所知的狀態(tài)。斯特林堡的風格傾向于神秘的象征主義,在一幅名為《嫉妒之夜》的畫中,出現(xiàn)了云、海、懸崖、松樹林,沒有什么能夠直接和嫉妒這種情感聯(lián)系起來。而蒙克的《嫉妒》(Jealousy)則要直觀得多。斯特林堡代表著典型象征主義的思路:藝術就是為少數(shù)能夠與藝術家產生共鳴的人準備的,其他人根本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蒙克追求用藝術來表現(xiàn)一種共通的情感,如果他使用了象征,也是準備讓大多數(shù)人都能領會的。這一點在《吶喊》中表現(xiàn)得尤為典型。
《嫉妒》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幅畫里的三個人分別是蒙克自己、達格妮·約爾和波蘭詩人普茲拜科夫斯基。達格妮·約爾也來自挪威,是黑豬酒吧的???。與米莉不同,認識蒙克、斯特林堡以及普茲拜科夫斯基的時候,達格妮還沒有結婚。她熬夜、酗酒,聲音沙啞,又高又瘦。這四個人常常在一起喝酒,普茲拜科夫斯基是個優(yōu)秀的鋼琴家,達格妮會隨著他的琴聲起舞,而斯特林堡和蒙克則在一邊默默地看著。雖然名義上達格妮是斯特林堡的情婦,但蒙克和普茲拜科夫斯基也都是她的裙下之臣。在《嫉妒》里,蒙克把自己和達格妮畫在一起,他們站在蘋果樹下,似乎是亞當和夏娃,而普茲拜科夫斯基則在畫面前景露出苦悶的表情。達格妮是個高超的調情者,蒙克對她又愛又怕。在當時的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圈里,女性解放并不是什么值得宣揚的事,比昂松、易卜生和斯特林堡都公開反對女權主義,蒙克受到耶格影響,對此并不反對,然而從傳統(tǒng)桎梏中解放出來的烏達、米莉、達格妮這樣的女性卻令他感到不安,在耶格的圈子里時,烏達曾經多次主動引誘過蒙克,似乎他只是她的一個獵物,而米莉確確實實地將他玩弄于股掌之間,使他成為她欲望的玩具。蒙克覺得這樣的女性并不是當初他和耶格主張的“解放”的女性,在他心里,這些女人如同吸血鬼,她們追尋情人,然后再傷害他們以此為樂。她們樂于聲稱自己是自由的象征,但卻利用感情來奴役別的男人。斯特林堡似乎有厭女癥,達格妮在他眼里不值一提,在相處了一段時間以后,他便急于將她轉手給別的男人。蒙克始終是分享者之一,但并不敢獨占達格妮。不過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朗(Gustav Vigelang)曾經想把達格妮從蒙克這里帶走,兩人為此起過爭執(zhí),維格朗在憤怒中把雕好的蒙克的塑像砸了。兩人從此反目。蒙克嫉妒維格朗在世俗上的成功,在如今的奧斯陸市內,維格朗享有一座獨有的主題雕塑公園,蒙克覺得自己的藝術成就更大,而維格朗的有些創(chuàng)意甚至是從他這里偷的。
達格妮在轉了幾次手之后終于到了普茲拜科夫斯基的懷抱里,他們在1893年結婚。她給蒙克帶來的影響比米莉更加直接,蒙克把對她的愛和恐懼都直接畫了出來。《吸血鬼》(Vampire)、《圣母》(Madonna)以及《死神與少女》畫的都是達格妮。他的復雜情感體現(xiàn)在其中,《吸血鬼》延續(xù)了他對米莉的恐懼,他擔心女人吸走他的能量,影響他的藝術生涯;而《圣母》是以一個性交體位的角度來畫的,將女人的性高潮表現(xiàn)了出來;蒙克可能還記得耶格對自己的教導:性是人類最美好的事。圣母(生育)和娼婦(引誘)這兩個角色在這一瞬間統(tǒng)一了。然而這幅畫為蒙克招致了很大的麻煩,他也被歸類成耶格與斯特林堡那樣的褻瀆者,德國評論界也對他大肆抨擊,說他無恥且有傷風化。也許蒙克曾經想過與達格妮結婚,他為她單獨創(chuàng)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肖像,留在身邊,與自畫像掛在一起。在老一代的奧斯陸人看來,這樣幾乎就類似于結婚儀式了。
圖拉·拉爾森和蒙克(攝于1899年)
與已婚的米莉不同,達格妮似乎是真的在踐行耶格關于“自由戀愛”的定義,她對每一個戀人都開誠布公。然而她的勇氣也帶來了不幸,這些鼓吹女性解放的男人無法擺脫世俗的嫉妒以及對女性的輕視,普茲拜科夫斯基后來甚至把家里的鑰匙主動遞給斯特林堡請求他和自己的妻子睡覺。斯特林堡和蒙克后來對達格妮敬而遠之,因為他們無法想象除了他們以外的人也能夠和達格妮發(fā)生身體關系。達格妮的冒險最終以悲劇告終,除了輕視她之外,普茲拜科夫斯基還信仰邪教,并且常常處于酗酒的狂怒中。為了維持生計,達格妮不得不整日勞動,最終成為普茲拜科夫斯基的奴隸,幾個月后蒙克再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風采不再,如同行尸走肉。最終他們不得不靠典當東西和借債度日。
蒙克的精神因此事受到打擊,而此時的他也再度陷入了貧困和焦慮。他已經接近修拉去世的31歲,依然在世俗意義上一事無成。展覽所得的1500馬克扣除寄回家的部分,也已經花得差不多了,他以每幅100馬克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畫,結果只賣出兩幅,其中一幅還是易卜生的德文譯者買的。他不再去黑豬酒吧,換了一個地方買醉,同時也在那里替人畫像。他覺得也許是時候回到挪威了?;氐綂W斯陸后不久,他就畫出了《吶喊》。
奧地利畫家奧斯卡·科柯施卡說:“上帝給了蒙克最杰出的天賦來感受恐懼?!薄秴群啊肥顷P于人類,尤其是現(xiàn)代人靈魂最直觀的一張肖像。它把尼采要說的完全視覺化了:上帝死了,而我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它(在此后他給尼采的一幅肖像作品里,蒙克對背景的處理手法令人想起《吶喊》)。蒙克在此后的回憶里寫到了畫中這些扭曲的模糊線條,他認為在那個時刻,自然界的線條和色彩都被打碎了。他在《絕望》(Despair)、《抑郁》(Melancholy)、《焦慮》(Anxiety)等一系列作品中也都采用了類似的背景,《吶喊》也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一幅,后來他也用版畫的手法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次。在1910年,他又畫了一次《吶喊》。蒙克在給友人的一封信里說:“在那幾年里,我?guī)缀跻偭恕嵌螘r間里對于瘋狂的恐懼一直糾纏著我,你知道我的畫《吶喊》吧?我?guī)缀醯搅藰O限——天性在我的血液里尖叫——我快要崩潰了……你了解我所有的畫,你知道那都是我的感受。在那以后,我放棄了希望,沒能力再愛了?!?/p>
1895年,蒙克的弟弟安德雷亞斯死于肺炎。安德雷亞斯本來是他這一代兄弟姐妹中唯一健康的,也新近結了婚,是最接近市民生活的那一個。家人的去世似乎不斷在提醒他陰云的存在。他從小體弱多病,又長期酗酒,再加上貧窮,身體狀況一直處于很差的狀態(tài),他相信自己也活不久了。接下來的幾年里,蒙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死亡主題的油畫?!杜R終床邊》(Deathbed)描繪的是索菲在母親去世的床邊,她用雙手捂住耳朵,眼睛瞪大,似乎想要尖叫,然而嘴卻緊緊閉著。這似乎又是《吶喊》的另一個版本。而他另一幅《病室里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則重現(xiàn)了妹妹索菲去世時的情景。蒙克在畫這些作品時,依然在處理自己的記憶。這幅畫里的角色甚至包括他自己,但他沒有畫出自己的表情。根據(jù)畫中人物的動作,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的角色。難以忍受壓抑氣氛的安德雷亞斯想要離開這個房間,蒙克的父親站在床邊祈禱,前景里是蒙克和他的兩個妹妹。其中英格表情僵直,眼睛瞪得很大,而勞拉坐在椅子上,如果她站起來,她的身高將會沖破畫面。蒙克認為這樣的處理是符合他心中的現(xiàn)實的,他根本不想給畫面添加任何他已不記得的細節(jié),他只畫下了記憶,和他涌動的情緒。畫面上方正中央床頭的耶穌像想必他是懷著沉痛的心情畫出的,這個似乎很重要的角色并沒有能力阻止死亡。
在弟弟安德雷亞斯的葬禮上,一個親戚懇求蒙克:“你為什么不能畫點兒別人會買的畫?我知道你能畫出來。如果你不在乎貧窮,請你想想我們,你知道我們有多窮?!泵煽藷o言以對。他依然賣不出畫。在柏林時,雖然偶爾有愛好藝術的貴族幫助他,他仍然會因為交不起房租被趕出過公寓。1894年,他在柏林認識了易卜生,次年他帶領易卜生參觀了自己的畫展,然后去大咖啡館了喝一杯,并去易卜生的書房交談。易卜生的劇本《當我們死者醒來》受到了蒙克《斯芬克斯》的影響。他很欣賞蒙克的藝術,對他說:“你的敵人越多,朋友也就越多?!币撞飞苁煜み@套敵人―朋友的辯證法,他離開挪威的30年間,一直受到祖國文學界的謾罵。他甚至自己也深陷其中,把斯特林堡看成是自己的假想敵。在他書房的墻壁上掛著一幅斯特林堡的巨幅肖像,是他花重金從克羅格那里買來。他說:“有這個瘋子在我寫作的時候盯著我,我必不敢懈怠?!币撞飞谶@里說他的對手是瘋子并非存心冒犯。此時的斯特林堡正醉心于煉金術,他從巴黎蒙巴納斯公墓里偷來墳上的土,希望從中提煉出金子。他在法國有一幫朋友,還為他在索邦大學弄了一個實驗室。
蒙克在1906年瀕臨崩潰時所作自畫像。除了苦悶的表情,他身后的人也如同鬼魂一般,當時他和日常世界的交流已經出現(xiàn)很大困難
蒙克和他的好友斯特林堡在這段時期內同時表露出精神上的錯亂癥狀。斯特林堡不停地懷疑自己的鄰居想要謀殺自己,而蒙克則無法忍受與他的畫分離。每當賣出一張畫,他就會陷入一個低潮期,他極其想念這些“孩子”,甚至試圖去買主家把畫借回來。他對于這些畫有狂暴的執(zhí)念,有些與他相熟的買主應允了他的要求,然而他不會把這些畫掛在墻上,甚至都不會再一次認真地觀看它們。他極其糟糕地對待這些日后價值上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作品,把它們隨意地堆疊在亂七八糟的工作室的角落。有時候畫倒在地上,他就從上面踩過去,喝水時隨意地讓水濺到上面。有人回憶蒙克前來找他時說:“那張該死的畫讓我渾身難受,情況越來越糟糕,求求你幫忙把畫扔到閣樓的角落里去。”然而閣樓存放的東西太多把門堵住了。結果蒙克撞開門把畫扔了進去:“那是個邪惡的孩子,它總在與我作對。相信我,如果不把它鎖在那兒,它會掉下來砸人的頭!”
他往返于巴黎、柏林和奧斯陸之間,在巴黎的時候,蒙克還給馬拉美畫了一幅肖像,給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設計了插圖。而在奧斯陸,因為一次誤會,他和易卜生的關系終于惡化。當大咖啡館的服務生拒絕蒙克接二連三的賒賬時,喝得醉醺醺的他正好看見了坐在窗邊的易卜生。易卜生的怪脾氣眾人皆知,沒人敢去打擾他,蒙克輕率地走過去想要他幫忙,結果遭到了嘲笑。這兩位文化巨匠從此再沒見過面。1898年,奧斯陸的國家美術館購買了蒙克的版畫作品,這是官方美術界第一次公開接受他的藝術觀念。
與富商的女兒圖拉·拉爾森交往后,蒙克的經濟狀況稍微好轉了一點。圖拉也主動愿意給蒙克當模特,然而蒙克似乎并不很喜歡她。有一次圖拉建議他們去大咖啡館樓上開一個房間,他竟然邀請了一位友人同去,以便在之后的時間里可以一起聊天。圖拉熱情地追求他,這使他再次感到恐懼。縱觀蒙克一生中與女人的關系,從未達到他心中理想的距離,一旦他的情人靠得太近,他就害怕被對方吞噬,而如果她們離得過遠,他又感到孤獨無助。種種材料表明,圖拉在即將年滿30歲的時候希望與蒙克結婚,而蒙克想盡一切辦法逃避,即使圖拉以死相挾。有時候,他把自己畫成即將受難的基督,但在另外的時候,他又把自己和圖拉畫成亞當和夏娃。這段時間,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生命之舞》,這也是他“生命”系列組畫的結尾。畫中一左一右的女人都以圖拉為原型,一個美麗的少女和一位衰敗的老嫗,而畫面中間蒙克摟著的紅衣女子則是他的初戀,米莉,她代表了充滿情欲的青春女子。圖拉的步步緊逼使他變成一個徹底的厭女癥患者,他在日記中寫道:“唐璜引誘那些純潔的少女……而我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了,女人解放了,現(xiàn)在輪到她們來引誘和欺騙男人了,這是卡門的時代……這場解放讓男人成為弱者?!庇袝r他甚至直接寫出了結論:“我不會毫無必要地為了一個娼婦犧牲自己……如果我愛她,她就會背棄我……她那么輕易地就拋棄了很多東西……”《生命之舞》代表了他那三段式的女性觀:帶著春天般微笑的女子在愛情中會變成嗜血的女妖吞噬男人,最后當她們老去,就會成為美杜莎一般的惡毒老妖怪。蒙克這一時期的許多畫反映了他對人際關系尤其是男女關系的極度不信任,他的人物都是缺乏交流的。他們面部空白、沒有感官,互相孤立,抱在一起的男女手如棍棒掛鉤,死死限制住對方。
這段愛情以一次血腥的悲劇收場。1902年,圖拉再次以死相挾,蒙克沖上去想搶下手槍,在爭執(zhí)中槍響了,蒙克右手的一截手指被擊中。這件事使他們雙方都受了很重的驚嚇,圖拉遠走巴黎再也沒有返回奧斯陸,而蒙克周圍的朋友紛紛指責他背信棄義。對于蒙克來說,這次走火似乎又是一次提醒,就在上一年,他的前女友達格妮在第比利斯被一個爭風吃醋的情人用槍打死了。
但這幾年他在奧斯陸畫壇的情況在慢慢變好,1901年,他畫的《橋上的少女》(Four Gilrs on the Bridge)賣出了1600克朗。柏林分離派的領袖人物馬克斯·利博曼(Max Liebermann)也邀請他到柏林展出他的“生命”系列組畫。這一系列包括《聲音》(The Voice)、《吻》(The Kiss)、《海邊的舞蹈》(The Dance on the Shore)、《吸血鬼》、《圣母》、《嫉妒》和《憂郁》等20多幅作品,當然也包含最著名的《吶喊》。這是蒙克人生的頂點。盡管他此后又活了幾十年,甚至見證了他的文化故鄉(xiāng)德國入侵挪威,他的作品卻從未再到達這一系列的高度。這次展覽大獲成功,德國終于接受了他,人們開始拿他的名字和瓦格納以及尼采相提并論,未來的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們也在默默吸取來自挪威的養(yǎng)分。富有的客戶越來越多,有人一次性付給了他5000馬克。
1905年,蒙克在布拉格的展覽再次大獲成功。但也正是在這一年,酗酒和長期的精神壓力使他接近崩潰。他的行為經常嚇到自己,有一次在餐館里,他忽然拿起芥末、胡椒、辣椒粉和醋拌到一起,用槍逼著坐在對面的朋友吃下去。就在這一年,德國表現(xiàn)主義社團“橋社”成立,一場新的藝術風暴蓄勢待發(fā)。奧地利畫家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埃貢·希勒(Egon Schiele)等人狂熱地崇拜他,有人和他提過好幾次,他竟毫無印象。他去了德國一家療養(yǎng)院治療酗酒,效果并不顯著。這一年,挪威也脫離瑞典成為獨立國家,易卜生的兒子曾是瑞典指派的挪威總督,他在推動這件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8年秋天,蒙克終于在一次情緒失控后墜入瘋狂的深淵,他的癥狀包括幻聽、幻視,無法分辨真實和想象。但與此同時,他的國家在德國和奧地利之后,終于也讀懂了這位巨匠的心靈,奧斯陸國立美術館開始有計劃地收購他的畫作,國王發(fā)給他皇家勛章。此時距離他畫出第一幅代表作《病中的女孩》已有整整22年。
(本文寫作得到挪威使館文化處及奧斯陸蒙克美術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