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瑋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430000)
動漫文化中對于 “言表意, 樂表情,響表真”這句話,相信每個音樂人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在世界動漫文化的舞臺上,“中國學派”曾是中國動畫最引以為傲的專有名詞,也是中國動畫電影堅持民族化道路最偉大的成功。我們很難想象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設備技術那么落后的中國,我們就創(chuàng)造出引領世界動漫產(chǎn)業(yè)文化的輝煌。1960年和196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取材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吳承恩《西游記》的前七回出品了《大鬧天宮》,分為上下兩集。這部作品在國際上所獲得的獎項也是如今眾多國產(chǎn)動畫片所不可匹敵的,其中民族音樂元素使用的精妙也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今動畫片望其項背的輝煌。當年那個身穿盔甲,頭戴金羚的齊天大圣在戲曲鑼鼓經(jīng)的伴奏下駕著筋斗云撲面而來,其戲曲造型在京劇武場的襯托下栩栩如生。而齊天大圣也以其“中國風”的獨特品味在世界動畫歷史上獨領風騷。
無獨有偶,2008年、2011年美國夢工廠出品,派拉蒙公司發(fā)行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用中國功夫為主題講述了一只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劇中充滿中國元素的音樂、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賺足了世界動畫愛好者的眼球。當年那個叱咤風云的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戲曲造型被縮影在了一個小小的螳螂高手身上,同樣的威武,同樣的不容小覷。
五十年的時間,一只“猴”變成了一只“熊貓”,同樣的引領風騷,同樣的功夫,同樣的戲曲元素,同樣的音樂背景……“中國風”“被青睞”“被復制”“被夸大”“被傳承”,我們驕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我們痛惜我們的“輝煌”不在?,F(xiàn)今的中國動漫文化市場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我們還剩下什么?《功夫熊貓》讓人記住了美國的時尚,《齊天大圣》卻逐步被國人忘卻。為什么近20年,同樣的“功夫”,甚至花更多“功夫”的我們再也沒有拍出引領潮流、一枝獨秀的作品?為什么在高科技面前,我們花了“功夫”卻在感嘆我們在動畫產(chǎn)業(yè)上連基本的文化底蘊都在流逝?
當今的世界處于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速食文化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中,高投入、大制作、原創(chuàng)、三維、全CG等為人所津津樂道。世界動畫創(chuàng)作進入多元化、商業(yè)化、時尚化與高科技化的趨勢,動畫音樂制作也是如此。無論是《多來A夢》《埃及王子》《冰河世紀》還是《瘋狂原始人》……我們被絢麗、輕巧、大氣、磅礴的音樂折服,藝術歌曲、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無詞歌……被廣泛引用到商業(yè)動漫產(chǎn)業(yè)中,我們感嘆歐、美、日等國商業(yè)動畫片的輕松和華麗;我們糾結本土動畫動畫片生存空間的萎縮;我們一方面在高呼振興綠色第三產(chǎn)業(yè);一方面在體制和市場面前無所適從。大制作高投入的《獅子王》《埃及王子》《怪物史萊克》《變形金剛》讓我們忘卻了濃郁本土氣息的《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天書奇譚》……我們意識到了我們的不足,于是我們瞄準了世界,按著世界的模式經(jīng)營我們的動畫產(chǎn)業(yè),但是過分追求西化的同時我們的動畫作品一再遭遇重大票房失敗,《寶蓮燈》就是一個顯著地例子。《獅子王》的主題曲《The 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讓人記住了《獅子王》;《寶蓮燈》的主題曲《想你的365夜》卻讓我們記住了李玟、張信哲;《喜羊羊與灰太狼》成功了,我們又在感慨他的幼稚,這“求而不得”的苦痛是多么令人悲哀。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摹盎咎m代父從軍”被迪斯尼(Disney)公司重磅推出《花木蘭》,作品中的中國味道、氛圍的營造如同《功夫熊貓》中的中國園林建筑畫面、中國民族風味的音樂都成了極大的噱頭和賣點。我們又一次困惑了!我們的出路在哪里,為什么《喜羊羊》、《果寶特工》里我們沒有看到這些讓人感動興奮的中國元素?為什么當我們急欲走向世界推銷自己的時候,世界卻在引進中國的傳統(tǒng)題材?
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對民族音樂的歸屬感;對動畫音樂內(nèi)容上和形式上的民族化與動畫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運作的現(xiàn)代化的融合是國產(chǎn)動畫片重鑄輝煌的關鍵。這也是法國動畫以創(chuàng)意取勝,捷克斯洛伐克的動畫音樂充滿暴力同樣成功。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藝術人才的成長不僅僅是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底蘊的積淀。怎樣學會積累,學會融合、學會合作才是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如繪畫、雕塑、建筑、服飾,乃至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需要的只是我們真正走進我們的民族文化,這就是我們藝術教育同時加強民族文化學習的必然。當《花木蘭》《功夫熊貓》創(chuàng)作小組在中國孜孜不倦的追尋中國文化時,當他們?yōu)槲覀內(nèi)煌辽灵L,別無依傍,與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美等國的神祗、魔鬼、魔法、巫術迥然不同的藝術如癡如醉時;當他們設計動畫作品從服飾習俗、環(huán)境描繪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都純?nèi)皇且慌芍袊鴼飧艜r。我們就應該知道他們的功夫下在什么地方,我們的功夫不足在什么地方。我們音樂不足在什么地方,我們文化傳承的不足在什么地方。
當年的上海美術制片廠,集聚了全國文化才子,音樂人吳應炬可算是領軍人物。當年的《牧笛》《小蝌蚪找媽媽》《葫蘆兄弟》……配樂均出自他手。這位出自燕京大學音樂系(該系后并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才子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對中西音樂的融會貫通讓他在動畫音樂創(chuàng)作中音樂如神來之筆,對動畫形象的刻畫起到畫龍點睛之妙!在觀看他的作品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隨處可見:他的作品中有中國的戲曲、《哪吒鬧海》、中國的民樂——《牧笛》、中國的山歌小調(diào)——《九色鹿》、中國的民間歌曲——《天書奇譚》……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今的的動漫文化中充斥的是所謂的“時尚”“前衛(wèi)”“呆萌”……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人更多關注在選秀、關注在比賽、關注在“娛樂”,所以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無病呻吟,賣萌、耍呆……“如果我只是一只羊,羊兒的聰明難以想象……”快餐式的速食文化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同樣也彌漫在孩童的世界,而這一切的可怕在給予了太多的藝術人才沒有能力實現(xiàn)的欲望;給予了太多孩子不知勇敢、責任為何物的思想。音樂人塑造了一個他們自己都不可置信的現(xiàn)實------一夜成名,其結果是夢想快速成功而忘卻積淀。中國音樂人、中國動漫人所追尋的成功不是出于行業(yè)的熱愛,而是對利益的追尋,他們的成長帶給產(chǎn)業(yè)的也是這種危險,極力去追求和能力不匹配的成功,最后卻不得不面對血淋淋的殘酷現(xiàn)實。于是我們在高呼在振興中國動畫產(chǎn)業(yè)的同時淪為了世界動畫制作加工基地。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Gadamer,1900—2002)倡導的“視域融合”。本土與世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不同的視域在融合中消除了對抗與張力,賦予作品以新的意義,開拓出新的視野,從而邁向新的、更高的視域。視域融合后產(chǎn)生了新質(zhì),這就意味著創(chuàng)新。但是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單一性、藝術教育的單一性、對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拋棄、對傳統(tǒng)名著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缺失、現(xiàn)代商業(yè)運作的不成熟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動畫人才的流失導致了國產(chǎn)動畫片衰敗,這一切在動畫音樂創(chuàng)作中更是突出。
我們的藝術教育需要的是思想上積淀,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哪怕培養(yǎng)的是“匠”也是熟識本土文化,注入現(xiàn)代工藝的能工巧匠。我們的民族文化需要的認同必須在課堂上給予正式的引介和講授,必須在實地考察進行編排創(chuàng)作推崇,必須在核心的宣傳中得到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教育不應該是一段時間、一門課程,而應該在教育的始終貫穿,我們驕傲我們的文化我們自然就會認同,就會傳承。魯迅先生曾在《致陳煙橋》信中談到當時的版畫創(chuàng)作時曾提出一種看法:“我的主張雜入靜物,風景,各地方的風俗,街頭風景,就是為此?,F(xiàn)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美術如此,文學如此,音樂更是如此。
頭戴峨冠博帶、行走駕起祥云的太白金星;愛管閑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爺;身著紅兜肚、腳蹬風火輪、三頭六臂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這些曾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動畫形象植入了我們這代人的記憶,我們期望中國民族文化中那曠達悠深見長,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和合”精神的“幽美”的音樂在更多的中國動畫中出現(xiàn)。“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學習需要強調(diào)現(xiàn)代技術與古典藝術融合,我們也要重視本土文化的表現(xiàn)領域、發(fā)展空間,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藝術教育躍出本土空間,在全球的空間中得到全方位的呈現(xiàn)。音樂教育注重什么,注重點就應該像陸在易的那首作品中唱到的,艾青寫出來的:“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1]趙艷紅.中國文學簡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江明淳.中國音樂之旅[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陳華文,向東文.動畫片劇本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法及其規(guī)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3).
[4]王仁勇.全球化語境下國產(chǎn)動畫片之民族化、現(xiàn)代化走向[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5]袁曉黎.國產(chǎn)動畫片發(fā)展之思考[J].藝術百家,2006(4).
[6]米高峰,茍主權,孟立.探討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J].電影評介,2007(2).
[7]袁曉黎.動畫片角色造型設計淺析[J].電影評介,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