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前不久,筆者曾前往福建省漳州市的東山縣西埔鎮(zhèn)探石村,拜訪原東山縣政協(xié)常委、曲藝家謝溪添先生。偶在謝先生的創(chuàng)作室書櫥中,翻見一枚稀罕的布質(zhì)佩章,但見佩章正面印有:“中國少年先鋒隊/廈門夏令營”兩行紅字,背面填寫了謝先生的姓名、職別、性別以及隊別、序號等信息,可見謝先生當年參加過廈門夏令營活動,且是第一大隊五中隊的中隊長。
時隔61年,這枚長10厘米、寬5.2厘米的佩章,儼然算是中國夏令營史上的文物了。
見筆者對佩章好奇,74歲的謝溪添先生便打開一小鐵盒,拿出一張黑白老照片說:“這是當年東山島5名夏令營小營員和帶隊老師,以及4位空軍輔導員的合影。”
接過照片一看,筆者見照片上寫“東山少年與廈門空軍合影于廈門夏令營,一九五四·八·一”。5名小營員與帶隊女老師都系著紅領巾。聽聞謝先生介紹,當時照片上的5人是城關和西埔兩鎮(zhèn)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而且還是從“三好生”中遴選而出的。坐在中間的名叫陳小全,是1953年7月16日東山保衛(wèi)戰(zhàn)中的‘英雄八少年’之一。
從照片中可看出,已滿12周歲的謝先生雖然個子較小,卻是校園中的文藝骨干。而他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身份,那就是在1950年5月東山島解放那年從新加坡回國的僑生。
眾多特殊因素,讓謝先生一到夏令營就被委以“中隊長”,而且在福建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夏令營活動紀錄片中,還有謝先生當小號手、唱歌跳舞等多個鏡頭?!斑@是我第一次被拍攝在電影中,至今那些鏡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眼前。”謝先生回憶說。
其實,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前身是中國少年兒童隊,經(jīng)1953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才改名,而從廈門夏令營的營員佩章上印有“中國少年先鋒隊”字樣可知,改名一年后就有這次夏令營活動。
謝先生清楚地記得,活動那天是上午九點從東山島縣城坐班車出發(fā)——這是每天從東山島至漳州的惟一班車,那時沒有陸連島海堤,汽車到達后林村,要搭渡船過八尺門海峽,上岸后在云霄縣陳岱鎮(zhèn)等候開往漳州的汽車。倘遇惡劣天氣,峽流湍急,班車無法通行。
當時從東山島到漳州路況很差,汽車經(jīng)常會途中“拋錨”。謝先生他們乘坐的那班車走的是漳浦縣杜潯“海線”,從上午一直開到下午5點多才到漳州。當晚只好在漳州過夜,翌日再乘坐班車到廈門。而當時的廈門海堤也尚未竣工,但勉強可以通車,汽車在坎坷不平的堤路上也開了很長時間,小營員們無不感到渾身骨頭像散了架似的,領隊的陳老師則借題發(fā)揮:“人生歷程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前進的道路也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的。”
廈門夏令營的宿地是鼓浪嶼女子中學。謝先生抵達后,方知近70名營員分別來自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和東山島??梢姰敃r東山島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國就很有名氣,而原因則是1953年的東山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當時毛澤東曾總結(jié)道:“東山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而是全國的勝利?!?/p>
1954年的廈門夏令營活動持續(xù)兩個星期,活動內(nèi)容奮發(fā)向上,如交流讀書學習經(jīng)驗、體驗軍旅生活、了解國防知識、文藝聯(lián)歡活動等等?!霸谙牧顮I,我第一次看到、摸到我們空軍的戰(zhàn)斗機?!敝x先生略顯激動地說,那時的廈門仍是東海的最前線,火藥味非常濃。夏令營期間,不時聽到臺灣的偵察機掠過廈門上空的聲音,還時常聽到解放軍抓特務的新聞。
作為惟一來自海島縣的夏令營營員,謝先生的活動內(nèi)容比其他營員多出一項,那就是向部隊戰(zhàn)士、全體營員和老師們講述一年前發(fā)生的東山保衛(wèi)戰(zhàn),主要有“英雄八少年”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監(jiān)督壞人活動等的故事。謝先生還被特邀演講我軍指戰(zhàn)員英勇善戰(zhàn)、舍生忘死的動人故事,如為了掃除前進中障礙在彈盡時用身軀堵住敵人地堡機槍的張學棟、有重機槍班副班長黃飛龍在山頭僅剩他1人時毅然拉響手榴彈撲向敵陣……真實感人的演講贏得臺下一陣陣掌聲。
歲月如梭,韶光易逝,昔日的少年早已成了發(fā)染霜雪的老年人。通過這枚佩章和老照片,加上謝先生的深情回憶,不光是廈門夏令營激情燃燒的日日夜夜,更有讀者心中難以忘卻的年少天真。那大家兒時的伙伴現(xiàn)在是否生活幸福呢,大家是否還能再次相聚,把酒話當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