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靈,胡雪晴
·經驗交流·
益心舒膠囊治療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室性早搏臨床觀察
楊燕靈1,胡雪晴2
目的探討益心舒膠囊治療室性早搏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98例臨床確診為室性早搏且中醫(yī)辨證屬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8例)。治療組給予益心舒膠囊治療,對照組給予普羅帕酮(慢心律)治療,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分別觀察治療前后中醫(yī)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24 h動態(tài)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shù)的變化及體表心電圖ST段和T波的變化。結果治療組臨床癥狀療效總有效率為96.0%,優(yōu)于對照組的5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24 h動態(tài)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shù)改善總有效率為88.0%,優(yōu)于對照組的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為90.0%,優(yōu)于對照組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益心舒膠囊治療室性早搏療效確切。
室性早搏;益心舒膠囊;普羅帕酮(慢心律)
室性早搏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近年來,筆者運用益心舒膠囊治療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室性早搏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共計98例,經心電圖明確診斷為室性早搏,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18歲~70歲(42.02歲±4.56歲);病程1個月至20年(7.32年± 3.11年);無器質性病變24例,既往心肌梗死2例,冠心病14例;心功能:Ⅰ級23例,Ⅱ級24例,Ⅲ級3例。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20歲~70歲(40.01歲±5.20歲);病程1個月至20年(8.23年± 2.21年);無器質性病變22例,既往心肌梗死3例,冠心病13例;心功能:Ⅰ級20例,Ⅱ級26,Ⅲ級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室性早搏診斷標準參照第8版《內科學》[1]制定;心悸中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2],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計分方法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心悸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70歲;早搏次數(shù)>30次/h,伴心悸、氣短、乏力、失眠等癥狀;紐約心臟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Ⅲ級;中醫(yī)辨證診斷屬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心悸。
1.4 排除標準 心功能Ⅳ級;血壓≤90/60 mmHg或合并重度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有明顯的肝、腎功能異常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除治療原發(fā)病及去除誘因外,治療組給予益心舒膠囊(貴州信邦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2020038),一次3粒口服,每日3次;對照組給予普羅帕酮(慢心律片,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00602159)口服,每日3次,每次150 mg,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中醫(yī)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主要觀察心悸不安、氣短乏力、胸悶胸痛、舌暗紅少苔等癥狀。按臨床癥狀輕重計1分、2分、3分。計分方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將所有臨床癥候計分相加得出總積分。
觀察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shù)的變化及體表心電圖ST段和T波的變化,治療前后測量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
1.7 療效判定標準
1.7.1 臨床癥狀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痊愈:原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總積分減少>95%;顯效:原有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總積分減少≥70%;有效:原有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減輕,總積分減少≥30%,<70%;無效:原有癥狀、體征無好轉,總積分減少<30%。
1.7.2 室性早搏療效 根據(jù)衛(wèi)生部藥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統(tǒng)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標準。顯效:治療后室性早搏減少80%;有效:治療后室性早搏減少50%~80%;無效:早搏無改變或較前增多。
1.7.3 心電圖療效 測量常規(guī)體表心電圖V5導聯(lián)ST段和T波的變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圍”)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的降低,經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yōu)橹绷?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加重: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V以上,導致T波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xiàn)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痊愈1 3例(26.0%),顯效21例(42.0%),有效14例(28.0%),無效2例(4.0%),總有效率96.0%。對照組臨床痊愈5例(10.4%),顯效10例(20.8%),有效11例(22.9%),無效22例(45.8%),總有效率54.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患者24 h動態(tài)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shù)改善情況 治療組顯效26例(52.0%),有效18例(36.0%),無效6例(12.0%),總有效率88.0%。對照組顯效10例(20.8%),有效14例(29.2%),無效24例(50.0%),總有效率5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患者體表心電圖V5導聯(lián)ST段和T波的改善情況 治療組顯效18例(36.0%),有效27例(54.0%),無效5例(10.0%),總有效率90.0%;對照組顯效10例(20.8%),有效20例(41.7%),無效18例(37.5%),總有效率6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4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后心悸不安癥狀評分及總積分均有下降(P<0.05),治療組對其他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明顯,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對其他癥狀和體征的改善不明顯,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癥狀評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組別n 時間心悸不安氣短乏力胸悶胸痛舌暗紅少苔總積分治療組50治療前4.55±1.323.62±0.981.63±0.663.98±1.3314.22±3.66治療后 0.92±0.231)2)1.11±0.431)2)0.66±0.211)2)1.62±0.171)2)4.33±2.161)2)對照組48治療前4.65±1.433.55±0.841.52±0.564.01±1.4314.58±3.12治療后1.68±1.221)2.66±0.421.32±0.433.98±1.009.36±2.55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5 不良反應 治療4周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后血、尿、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無異常。
室性早搏因其主要癥狀為心悸不安,故可歸屬于中醫(yī)內科學中心悸病癥的范疇。中醫(yī)認為引起心悸的原因復雜,病變虛實夾雜。本研究所選病例當以氣陰不足,瘀血阻絡者為患。益心舒膠囊主治心悸脈結代證。方中人參、黃芪補益中氣;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生津;丹參、川芎、山楂活血化瘀[4]。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5],人參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的作用;黃芪皂苷有正性肌力作用;麥冬具有保護心肌和抗心律失常的雙重作用;五味子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丹參、川芎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保護心肌,改善血液循環(huán);山楂也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全方共湊益氣復脈、活血化瘀、養(yǎng)陰生津之效。對氣陰不足,瘀血阻絡引起的心律失??梢云鸬胶芎玫恼{節(jié)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早搏,益心舒膠囊的控制效果優(yōu)于慢心律;而對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早搏,兩組藥物對室性早搏的控制效果相當,中醫(yī)臨床癥狀療效總有效率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197.
[2]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癥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46-147.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4] 張大煒,周旭升,韓垚,等.益心舒膠囊干預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7):791-793.
[5] 高學敏,鐘贛生.臨床中藥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266.
R541.7R289.5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2.054
:1672-1349(2015)02-0269-02
2014-10-26)
(本文編輯郭懷印)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延慶縣醫(yī)院(北京102100),E-mail: huyang0806@sina.com;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教改實驗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