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 琦,呂吉元,王 睿,王瑞華,王 群,王彩霞
AV間期對雙腔起搏器植入患者LVEF、NTproBNP的影響
弓 琦1,呂吉元2,王 睿2,王瑞華2,王 群2,王彩霞2
目的探討雙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AV間期起搏時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的變化規(guī)律。方法選擇植入雙腔起搏器并患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30例,設置11個AV間期(150 ms、170 ms、190 ms……350 ms),記錄不同AV間期下的LVEF,找出最佳AV間期。分為研究組(AV間期調為最佳AV間期)15例,對照組(AV間期為出廠默認AV間期)15例,于術前、術后3個月分別記錄LVEF、NT-proBNP。結果AV間期自150 ms開始增至210 ms~230 ms時,LVEF隨AV間期的延長而增大,在AV間期210 ms~230 ms時達到最大,達峰值后又逐漸下降,LVEF在AV間期<210 ms及>230 ms時較AV間期210 ms~230 ms時降低(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術前LVEF、NT-proBN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而NT-proBNP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腔起搏器不同AV間期可影響LVEF;將AV間期調至最佳AV間期有利于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的改善。
雙腔起搏器;AV間期;左室射血分數(shù);N-末端腦鈉肽前體
臨床上用于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主要有單腔起搏器(VVI)和雙腔起搏器(DDD),它們都能提高患者心率,改善心源性腦缺血癥狀,單腔起搏器使房室失同步,易引起起搏器綜合征,雙腔起搏器保持了房室順序收縮,被認為是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同時能減低房顫率[1],穩(wěn)定性高,并發(fā)癥少且價格低廉,因而成為目前的主流[2];優(yōu)化AV間期與DDD起搏具有同樣重要的臨床意義,只有在最佳AV間期起搏,才能最大限度低發(fā)揮雙腔起搏器提高心功能和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作用[3]。血清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增高是公認的診斷心力衰竭的客觀指標,2007年中國慢性心力衰竭指南及2010年中國急性心力衰竭指南均認為NT-proBNP的檢測能早期敏感和準確地反映心臟起搏對心功能的影響[4,5],而且檢測方便快速和不受場地限制,因此將其作為評價研究組與對照組心功能的評測指標[6]。
1.1 研究對象 2012年6月—2013年10月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首次植入雙腔起搏器的30例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46歲~88歲(69.63歲±10.92歲)。所有患者植入雙腔起搏器的適應證均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并具備下列所有條件:①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Ⅱ級;②心律為起搏心律,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③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器質性心臟病;④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衰等影響NT-proBNP的疾病。⑤排除慢性房撲、房顫及其他器官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7]。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植入美敦力雙腔起搏器,心房電極固定于右心耳處,心室電極固定于右室間隔部,于術后第5日程控,將起搏器模式調為DDD模式,起搏頻率70次/min以確保房室完全同步起搏,同時心電監(jiān)護觀察起搏器工作情況,依次設定11個AV間期(150 ms、170 ms、190 ms……350 ms),間歇時間為10 min,以相同脈寬(0.4ms),輸出(3.5V)及頻率(70次/min)起搏,行心臟彩超檢查,記錄各AV間期起搏時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將3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AV間期調為最佳AV間期)15例,對照組(AV間期為出廠默認AV間期)15例,于術前、術后3個月分別檢測LVEF、NT-proBNP水平。兩組間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不同AV間期組間差異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AV間期起搏時對左室收縮功能的影響AV間期自150 ms開始增至210 ms~230 ms時,LVEF隨AV間期的延長而增大,在AV間期為210 ms~230 ms時達到最大值,AV間期由230 ms增至300 ms時LVEF又逐漸下降,AV間期<210 ms及>230 ms時, LVEF較間期為210 ms~230 ms時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VEF在210 ms、230 ms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AV間期起搏時對左室收縮功能的影響(n=30)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LVEF、NT-proBNP比較 兩組術前LVEF、NT-proBN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而NT-proBNP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LVEF、NT-proBNP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LVEF、NT-proBNP比較(±s)
組別時間nLVEF(%)NTproBNP(pg/mL)研究組術前1563.53±8.07 233.73±227.90術后3個月1570.40±5.411)2)296.40±313.581)2)對照組術前1563.33±8.30 375.47±539.30術后3個月1565.40±7.481)739.27±633.931)與同組術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術后3個月比較,2) P<0.05。
AV間期起搏與血流動力學關系密切[8],不同AV間期起搏可使雙腔起搏器不同心輸出量變化13%~ 40%,AV間期僅較“最佳AV間期”變化25 ms,就可導致心輸出量降低26%。然而最佳AV間期水平存在個體差異,而且會隨心臟功能的改變而改變[9]。
本試驗采用LVEF反映左室收縮功能,通過程控雙腔起搏器的AV間期發(fā)現(xiàn),在不同AV間期,患者的左室收縮功能改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V間期過短,心室充盈不足,同時失去心房輔助泵的功能[10]。AV間期過長,心房收縮血液入心室產生的室房壓力階差可使房室瓣過早關閉,造成心室充盈減少,而且沒有心室收縮參與,這種房室瓣的關閉往往是不完全的,從而造成舒張期二尖瓣反流,心室充盈進一步減少,射血分數(shù)減少[11]。所以優(yōu)化AV間期能改善血流動力學和提高心功能。
當AV間期自150 ms開始增至210 ms~230 ms時,LVEF隨AV間期的延長相應增大,在AV間期為210 ms~230 ms時達到最大值,AV間期由230 ms增至300 ms時LVEF又逐漸下降,在AV間期為210 ms~ 230 ms時會出現(xiàn)最大程度的LVEF的增加,顯示出最佳的左室充盈,而AV間期<210 ms及>230 ms時, LVEF較間期為210 ms~230 ms時明顯下降。恰當程控AV間期能夠協(xié)調房室瓣開閉和心室收縮,提高左心室功能,減低左房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12]。在AV間期過短(<210 ms)或過長(>230 ms)時均不利于左室充盈,在最佳AV間期起搏,能提高左室功能,改善血流動力學。
NT-proBNP是一種心臟激素,在心房和心室壓力增高后呈反應性釋放,可反映血流動力學的變化[13]。研究組與對照組術前LVEF、NT-proBNP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說明心臟收縮功能有改善,而NT-proBNP顯著降低,說明血流動力學也得到改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研究組恰在或接近“最佳AV間期”起搏,心室充盈較充足,房室瓣開閉與心室舒縮相協(xié)調,持續(xù)3月后顯現(xiàn)出了優(yōu)勢。所以同為DDD起搏模式,AV間期的優(yōu)化顯得至關重要,從長遠看能顯著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在起搏器隨訪過程中應尤其注意AV間期的調整。
[1] 陳曉棟,許迪,陸鳳翔,等.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伴房室傳導延遲患者心房按需起搏與房室同步起搏模式左心功能的超聲評價[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7,16(11):940-942.
[2] 胡春陽,陽海紅,葛慧娟,等.心室自身優(yōu)先對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患者雙腔起搏器術后心室起搏比例及血漿BNP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3):419-420.
[3] 薛迪中,廖德寧.雙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遲時心功能及QT間期的變化[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3,17(6):442-444.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 (12):1076-1095.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 (3):195-207.
[6] 謝進.VVI及DDD起搏術對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心功能的影響[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2,22 (1):62-63.
[7] 黃海燕,陳曉宇.雙腔起搏房室延遲優(yōu)化對心功能及血漿B型鈉尿肽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13):2007-2008.
[8] Miki Y,IshikawaT,Matsushita K,et al.Novel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optimalatrioventricular delay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AV block,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an implanted DDD pacemaker[J].Circ J,2009,73:654-657.
[9] Ovsyshcher IE.Toward physiological pacing:optimization of cardiac heme-dynamies by AV delay adjuatment[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97,20(4 Part I):861-865.
[10] 張冬榮,王冬梅,臧紅云,等.不同房室間期對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09,23(6):556.
[11] Ishikawa T,Sumita S,Kimura K,et al.Prediction of optimal atr-i oventricular delay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DDD pacemaker [J].PACE,1999,22:1365.
[12] 薛聰,紀陽,趙青,等.房室延遲對舒張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2,16(3):211-213.
[13] 敬銳,王雅潔,林文華.病竇綜合征患者起搏器術后房室傳導方式對血漿BNP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2,52(1):70-71.
R541.7R256.2
: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2.044
:1672-1349(2015)02-0250-02
2014-04-11)
(本文編輯郭懷印)
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心內科在讀碩士研究生(太原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呂吉元,E-mail:gongqiyou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