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妮
(廣東醫(yī)學院 外國語學院二語寫作研究室,廣東 湛江524000)
邏輯和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正確表達思想的首要條件就是講邏輯[1]。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注重語言本身的訓練,卻對學生思維能力尤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重視。
隨著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寫作中語法和遣詞用句等問題相對減少,而非語言因素的影響逐漸凸顯[1]。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英語習作中有不少邏輯問題,即使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未能免除。許多表達盡管沒有措詞和語法錯誤,卻由于邏輯謬誤,影響了文章的嚴密性和說服力。
所謂邏輯謬誤,就是看似有效但其實無效的論證[2]。目前邏輯謬誤研究對邏輯謬誤的種類及定義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筆者以Stephen Dawnes 的謬誤模式分析為參考,對兩篇不同題目(We should (not)allow cloning 和Internet will(not)isolate us from others)一共90 份學生習作進行了邏輯謬誤的識別和分析。本文為便于讀者理解,對論題持肯定觀點的例句已被標記為Pro,否定觀點被標記為Con。
Stephen Dawnes 的謬誤模式綜合了最有影響的導論邏輯教科書中的謬誤模式分析,涉及超過50 種邏輯謬誤,其中包括形式邏輯謬誤和非形式邏輯謬誤。
形式邏輯謬誤是由不依據(jù)邏輯推理規(guī)則進行推理而引起的邏輯謬誤。下列句子包含的形式邏輯錯誤叫做子項相容,它違反了概念劃分中子項的外延必須互相排斥的規(guī)則[3]。
Con:Cloning can bring many benefits to the human,such as cellular rejuvenation,cures for defective cells,liver failure,kidney failure and leukemia...and also cures for fatal injuries and diseases.
分析:上述例子劃線部分中benefits 的各個子項之間既有交叉關系又有包含關系。例如,cellular rejuvenation(細胞再生)、cures for defective cells(缺陷細胞治療)和cures for fatal injuries and diseases(致命創(chuàng)傷和疾病治療)外延有交集但不相互包含,可視為交叉關系;cures for fatal injuries and diseases 中diseases 包含了前文中l(wèi)iver failure,kidney failure and leukemia,是包含關系。
這類謬誤與形式邏輯謬誤相對,它不出現(xiàn)在論證的邏輯形式結構中,而是要通過分析具體內容及所在語境才能被識別出來,往往更難以察覺。本研究涉及的非形式邏輯謬誤包括循環(huán)論證、滑坡效應、過度概化和分割謬誤、復雜問題和訴諸感情/憐憫這幾類。
2.2.1 循環(huán)論證
符合邏輯的論證,其前提是論據(jù)必須真實,能夠由此推出論題的真實性。假如論據(jù)真實性反過來需要以論題的真實性來論證,那么該論證就屬于“循環(huán)論證”。
Con:The Internet does not isolate us from one another,for it makes us connected tightly with the outside world.
分析:認為“互聯(lián)網沒有把我們分離”的論據(jù)是“它讓我們和外界聯(lián)系更緊密了”,但是,這個論據(jù)本身的真實性還需論證,因而不能由此得出有效的結論。
2.2.2 滑坡效應
滑坡效應謬誤是一種通過連串因果推論,得到消極結論的推論方法。該謬誤往往夸大了每一段推論的因果強度,把可能性變?yōu)楸厝恍裕?]。
1.Pro:If we stop human cloning due to fear,our society will never move ahead.
2.Con:If we allow cloning,everything will be clone of others,and eventually biological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will be lost.
分析:例句1 推理的邏輯是人們在克隆問題上的妥協(xié)必定導致在其他困難上的輕易放棄,如此以往,社會發(fā)展就會停滯不前;例句2 假設人人都去克隆,生物個體性和多樣性就會因此喪失。
這兩個例子都對因果關系做了夸大處理,停止克隆不意味著放棄其他科學研究,同樣允許克隆不代表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克隆。這種為觀點“上綱上線”的做法在我們日常思考和交談中十分常見,人們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采取這種便捷的推理方式以贏得爭論,但這種推理的本質是謬誤的,必須引起注意。
2.2.3 過度概化和分割謬誤
過度概化,是指基于部分案例得出歸納性的結論,如例句1。分割謬誤和以偏概全相反,是由整體為真而推斷其中一個或多個部分也為真[5],如例句2。
1.Con:Dolly the Sheep die prematurely,so cloned species are always of low survival rate.
分析:光憑多莉羊早夭的個案,不足以得出克隆生物存活率低的一般性結論。
2.Pro:Science continues to advance,so human cloning will perfect.
分析:克隆技術雖然屬于科技范疇,但是科技(整體)和克隆技術(部分)之間不存在轉換關系。
上述列舉的只是學生習作中較為典型、可以在出版物中找到依據(jù)的邏輯謬誤。學生習作中還會有一些無法歸類、不十分直觀的邏輯謬誤,需要另外深入探討。
為什么學生英語寫作中會出現(xiàn)這些謬誤?一些學者認為這是由中英文思維差異引起的:西方思維推崇理性和邏輯,而中國思維強調悟性,兩種思維模式外化成為“形合”和“意合”[6]。筆者認為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它無法解釋中外研究及文獻中關于邏輯謬誤分類的雷同。這些雷同恰恰反映了許多邏輯謬誤并不拘于個別文化之中,其普遍性遠高于我們的想象。
在筆者看來,邏輯謬誤和學生使用簡單的思維系統(tǒng)處理復雜的思維活動有一定關系。邏輯學家Madsen Pirie 提出人在作判斷時,根據(jù)判斷的重要程度不同,兩個思維系統(tǒng)1 和2會相應發(fā)生作用[2]。系統(tǒng)1 為自動系統(tǒng),主要依靠直覺和簡單推理,幫助人們對不重要的判斷迅速作出反應;系統(tǒng)2 為耗力系統(tǒng),包含深思熟慮的思維過程,低效耗時,適用于更重要的判斷。寫作作為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光憑直覺和經驗無法形成有效的論證。
因此,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寫作的邏輯思維能力,除了強調英語寫作規(guī)律的掌握以外,更需要在教學中加入專門的邏輯思維訓練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推理習慣以及思維的嚴密性和敏銳度。邏輯訓練環(huán)節(jié)應以邏輯學的基礎知識作為導入,學生學會識別各類邏輯謬誤,掌握其他相關邏輯技能,能夠將所學運用到日常思維活動中,對自己和其他學生寫作進行修改提升。
[1]鄒德艷.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邏輯謬誤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71—72.
[2]Pirie,M.How to Win Every Argument:The Use and Abuse of Logic[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7.
[3]吳堅,傅殿英.實用邏輯學[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
[4]Tindale,C.W.Fallacies and Argument Appraisa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Bennett,B.The Ultimate Collection of Over 300 Logical Fallacies[M].eBookIt.com,2012.
[6]孫燕,李小棉.研究生高級英語寫作邏輯謬誤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