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潔
一、寓言的文體特征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定義“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zhì)。
寓言深得小學生喜歡,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都有。蘇教版教材在各個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級有《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等,中年級有《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等,高年級有《寓言三則》《螳螂捕蟬》。
寓言的文體特征非常明顯。
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間,最早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包括《伊索寓言》,也有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jīng)后人匯集,統(tǒng)歸在伊索名下。寓言故事是虛構(gòu)的,非常短小,有的甚至短短幾句話。故事短小便于在民間流傳。
2.敘述簡潔。寓言在敘述上非常簡單,一般沒有起承轉(zhuǎn)合,更沒有什么鋪墊,常常三言兩語就把故事講完了。當然,簡單的敘述中往往有一到兩處精妙的地方,為了突出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或者荒謬之處。
3.道理深刻。人們常常用“小故事大道理”來概括寓言的特點。寓言之所以流傳久遠,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寓言中蘊含的道理值得咀嚼,振聾發(fā)聵,啟人深思,反映了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二、寓言的教學價值
文體不同,教學的價值也不同。作為“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來說,教學的價值在哪里?
1.講述的能力。故事是用來講的。講述是把握故事的基本方式,短小簡潔的故事更適合用來鍛煉學生的講述能力,即口語表達能力。蘇教版教材寓言的課后練習也有這樣一個要求。所以,寓言的第一個教學價值在于對學生講述能力的培養(yǎng)。
2.理解的能力。寓言中的寓意對于成人來說不難理解,但是學生比較感性,他們?nèi)鄙偕罱?jīng)歷,還受到思維水平的局限,往往不容易從具體情節(jié)和形象中去準確理解和概括寓意。因此,將人物的形象與其中的道理關(guān)聯(lián)起來,讓學生的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是寓言的第二個教學價值。
3.運用的能力。學生從寓言中明白道理,并能用三言兩語來表達,還能聯(lián)系生活來談體會,把懂得的道理與生活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變成人生的智慧,最終提升運用和表達的能力,這是寓言的第三個教學價值。
三、寓言的語文教學策略
1.抓內(nèi)容,發(fā)展講述能力
寓言故事本身的內(nèi)容非常吸引人。從文本內(nèi)容入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印象,知道故事的內(nèi)容,這是學習寓言的第一步,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在知道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講故事,方式有很多。
(1)名稱激勵法。薛法根老師在上《揠苗助長》的時候,運用了有趣的名稱激勵法,從“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學生的興趣一步步被激發(fā),講故事的熱情被充分調(diào)動。老師只是在一邊點撥、提醒、鼓勵,學生們就樂此不彼,情不自禁地邊表演邊講,令人捧腹。
(2)示范引領(lǐng)法。戴建榮老師上《揠苗助長》教學生講故事時,主要采用示范法,他先繪聲繪色講好課文題目,幽默的動作、夸張的表情深深吸引學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導講第一自然段時,先讓學生體會農(nóng)夫的性子急,再通過教師適當?shù)氖痉兑I(lǐng),學生自然而然地也加上動作和表情來講故事。最后四個學生合作講全文,講得有聲有色,可謂水到渠成。
(3)重點突破法。要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關(guān)鍵把握寓言故事中的重點句子,把這些句子講好了,也就成功了。譬如《狼來了》,很明顯就是要講好兩處“喊”的不同。第一處是說好幾次他大叫,因為根本沒有狼,他是開玩笑的,所以雖然聲音很響,但是一點都不著急,可能會拖著調(diào)子喊:“狼——來——啦!狼——來——啦!”第二次是因為狼真的來了,他很慌張的,是急忙喊,可能還帶著哭腔。喊得很急促:“狼……來了……狼來……”
當然,年級不同,講述故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級可采用圖片想象法、關(guān)鍵詞提示法、師生競賽法來提高學生講的積極性。中高年級可用添油加醋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想象,加上表情和動作,甚至改變?nèi)朔Q,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課文的結(jié)構(gòu)也自然得到把握,生字新詞也順利地消化吸收。
2.扣焦點,提升理解能力
寓言故事中必然有一個點和正常情況不同,這個點凸顯了荒謬之處、反常之處。找準這個點并把這個點突破,就能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譬如,《揠苗助長》這個故事中的反“?!敝幘驮谟谵r(nóng)夫違背了農(nóng)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人為地去把禾苗拔高了一截。如何才能讓三年級的學生從事情中明白道理,最后從心底說出寓意?
(1)在角色扮演中頓悟。
可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學生都是一株株小禾苗,老師就是那個農(nóng)夫。通過扮演,學生能很快頓悟“拔”的荒謬,明白其中的道理。薛法根老師就采用了這個方法的。
師:我現(xiàn)在是農(nóng)夫,你們想不想長得再高一些,我來幫你們拔拔。誰愿意老師的幫助?
生1:我愿意。
生2:(急切地)來拔我。
(學生們開心地與老師對話,一個一個站起來,表示被拔過了。這時有幾個學生似乎醒悟過來了,不愿意老師幫忙拔。)
師:你為什么不愿意我來拔你?這樣長得快些。
生1:你不安好心,我們現(xiàn)在長高了,等會兒就死了。
生2:我們的生長規(guī)律被破壞了,禾苗的生長要循序漸進,你的方法不對。
師:是啊 ,所以農(nóng)夫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對。這就叫做——事與愿違。恰恰與想的相反,這就叫做——適得其反。
師:這農(nóng)夫啊就是太著急了,太著急了會——
生:好心辦壞事,不僅會傷害別人,自己也會有損失,辦出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
(2)在品詞析句中體會。
戴建榮老師的《揠苗助長》整節(jié)課品出一個“急”字。他抓住農(nóng)夫“性急”這一特點引領(lǐng)細細品讀課文,從焦急、急忙、急迫三個層面體會農(nóng)夫“急”得離譜,并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文中的標點符號,知道表情達意不僅僅靠語言文字,還可以是標點符號。在感悟道理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欲速則……”說完整、說豐富,體會急的后果,急的壞處。學生張嘴就來,說得非常在理。
3.巧拓展,增強運用能力
(1)對比閱讀,走向深刻。
學習了《狐貍和蟬》以后,引導學生和低年級學過的《狐貍和烏鴉》作對比,為什么一樣的奉承話,烏鴉受騙,蟬卻能沒有上當?經(jīng)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因為蟬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警惕性強,善于觀察,善于吸取教訓,所以沒有上當,免去了一場災難。弄清蟬沒有上當?shù)脑?,烏鴉之所以上當受騙也迎刃而解了。
(2)整本閱讀,走向豐富。
通過學習整本的《伊索寓言》,學生們發(fā)現(xiàn),狐貍不全是狡猾的,在《狐貍和鱷魚》《狐貍和豹》這些寓言中狐貍是聰靈的,智慧的。這讓學生懂得寓言中的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體現(xiàn)了寓言形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3)讀寫鏈接,走向生活。
寓言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想,寫讀后感。學了《狐貍和蟬》后還開展“寫一封信告訴烏鴉”,這樣的教學,將學生從課堂引向生活,啟迪學生智慧,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事,體現(xiàn)了寓言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