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榮 楊 莉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01)
瀝水溝渡槽位于石門水庫灌區(qū)東干渠2.1km的瀝水溝溝口,是東干渠渠首重點建筑物,控制著下游27萬畝稻田,占石門水庫實際總灌溉面積的60%左右。
原渡槽設計輸水流量30m3/s,全長214.1m,最大建筑高度43.3m。工程1970年7月始建,1972年5月完工,渡槽全部采用了預制裝配式輕型結構。上部槽箱為“U”型薄殼預應力砼結構,下部排架為預制裝配輕型鋼筋砼雙肢和單肢型式,最大高度38.3m。該工程施工質量差,經過幾十年的運行,槽箱和排架砼碳化、開裂破損嚴重。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波及漢中市,加劇了渡槽的破壞,渡槽整體受損嚴重,基本無法正常運行,在運行通過流量16m3/s時,不僅漏水,且搖晃不止,安全度明顯不足,可能出現(xiàn)整體破壞,因而需進行恢復重建。
根據震后渡槽受損實際情況及安全鑒定報告,考慮渡槽的灌溉要求,本著經濟合理、施工安全方便、盡快實施的原則,對各種可能實施的方案進行比較。
因瀝水溝渡槽為災后重建項目,時限要求非常緊,渡槽重建采用何種方案是設計的關鍵,直接影響到工程投資、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等。經現(xiàn)場對渡槽地形、地質、結構型式分析后,初步擬定對原址新建、原址加固、改線三種方案進行比選。考慮到若渡槽改線,因施工時不能對老渡槽造成破壞,兩者必須有一定的距離間隔,勢必造成渡槽與上下游渠道轉彎銜接,水流條件較差,產生的彎道沖擊波可能引起渡槽震動,對渡槽整體穩(wěn)定不利。且由于改線方案當時未做地質勘察,而補做地勘工作至少需要3~5個月,本著節(jié)省工程投資、壓縮設計時間、減少社會因素影響等綜合考慮,改線方案在當時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而渡槽原址線路順直,水流條件好,具有現(xiàn)成的地質資料,因而對原址加固和原址新建方案進一步比選。
3.1.1 原址加固
根據渡槽實際損壞情況對渡槽進行加固,原“U”型槽箱壁厚較薄,變位、碳化較大,加固處理難度大,本次對排架進行加固,槽箱進行置換,新設基礎井柱承擔上部荷載。
槽箱:槽箱為簡支梁式,跨度大,采用預應力C40鋼筋砼結構,斷面尺寸4.2m×3.3m,底板厚度0.35m,側墻厚度0.2m漸變?yōu)?.35m。槽身頂部設拉桿,以改善側墻和底板的受力狀態(tài)。
排架加固:將原排架鑿毛至新鮮砼面,沖洗干凈,澆筑C25鋼筋砼空心墩完全包裹??招亩諡闄E圓矩型斷面,中部設置橫隔板,墩體從頂部整體以40∶1的坡比逐漸向下擴大。
基礎井柱:原井柱為C15砼,強度等級偏低,且部分為素混凝土,部分僅在上部7m范圍內構造配筋,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本次設計不利用原基礎井柱,豎向承載力及彎曲變形影響完全由新設井柱承擔,新設井柱為C25鋼筋砼,端部置于弱風化基巖上。
3.1.2 原址新建
原址新建下部支撐結構比較了空心墩、排架和拱式方案,因拱式方案施工工藝要求嚴格,施工難度大而不予采用??招亩辗桨篙^排架方案貴,且布置顯得較為笨重,故原址新建方案以較輕型的排架作為代表。
對原渡槽槽箱及排架拆除置換,槽箱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鋼筋砼矩形斷面,下部支撐采用排架,新設基礎井柱。
槽箱斷面型式同加固方案。
排架為C25鋼筋砼結構,橫向做成A字形,兩側以20∶1的坡比向下擴大。高度小于15m采用單排架,超過15m采用雙排架,雙排架在較大的豎向及水平向荷載作用下,其強度、穩(wěn)定及地基應力較單排架容易得到滿足。立柱斷面尺寸1.0m×0.8m,立柱間設橫梁從上到下4.0m等間距布置,斷面尺寸0.6m×0.8m。
新設C25鋼筋砼井柱,端部置于弱風化基巖上。
3.1.3 方案比較結果
原址新建方案雖然工期短、費用低,但最大的缺點是要保證在一個非灌溉季節(jié)建成通水,施工工程量非常大,工期不能滿足要求。加固方案雖然建筑工程直接費用大,但對工期要求較松,可以分階段實施加固,在灌溉季節(jié)可停止施工,渡槽可通過一定的小流量向下游灌區(qū)供水,考慮到下游27萬畝稻田灌溉用水的迫切需要,可以緩解下游灌溉壓力,初步選擇加固方案。
隨著設計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加固方案暴露出一些尖銳問題:渡槽至今已運行36年,基本達到了使用壽命,排架實際配筋量不足設計抗震級別的70%。5·12地震后,排架和槽箱幾乎都存在裂縫,埋于土體內的排架基礎鋼筋砼表面嚴重爆裂,鋼筋外露,排架破壞比較嚴重,5·12震后,通水16m3/s時就產生不規(guī)則搖晃。加固方案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不能判定原結構的承載能力和安全度;其次是新老材料的受力分配無法確定;另外就是結構受力鋼筋已從內部嚴重銹蝕,砼碳化深度超過鋼筋保護層;基礎需新增加井柱數量,施工難度大,有可能對老井柱造成破壞。因此,對原渡槽進行加固不僅加固起來非常麻煩、難度大,投資也不一定低,且加固后雖暫時可正常運行,但后期運行效果難以預料,工程運用安全性差。
在加固方案渡槽施工質量及安全性難以保證的情況下,項目參與各方結合項目實際,提出將渡槽向瀝水溝上游改線,雖線路長,水流條件差,但只要控制轉彎半徑與角度,水流條件可得到一定改善,改線方案最大的優(yōu)勢是施工不受原渡槽影響,施工中原渡槽仍可通水灌溉,施工安全風險小,工期保障要求低,最終確定采用改線方案。
渡槽改線總體布置由1號隧洞、跨溝渡槽、2號隧洞三大部分以及相互之間的連接蓋板涵組成。
為了滿足渡槽進出口水流條件的平順銜接和1號隧洞進出口地形地質條件要求,從原渡槽上游蓋板涵處向溝道上游彎折進入1號隧洞,轉彎半徑23m,中心角44.75°,隧洞后段設一半徑23m、中心角47.17°的彎道與渡槽平順銜接,渡槽進口軸線與原渡槽相距約45m。此線路總體布置較為平順,水流條件好。為使渡槽下游與原主洞夾角較小,不影響渡槽過流能力,并在施工時不對原渡槽造成影響,渡槽出口軸線距原渡槽軸線布置為24m。渡槽改線平面布置見圖1。
槽箱下部支撐結構比較了拱架支撐與排架支撐。排架方案對兩岸邊坡基礎要求低,但跨度小,基礎處理個數多,槽箱采用預應力,工藝復雜,難度大。拱架方案拱圈施工工藝要求嚴格,斜井柱施工難度大,但基礎處理個數少,瀝水溝渡槽位于漢中石門國家水利風景區(qū)內,拱式方案較為美觀,推薦采用拱架方案,具體布置如下:
圖1 渡槽改線平面布置
圖2 渡槽改線縱向布置
(1)拱圈:跨主溝道布置3跨各43m跨徑的板拱支撐上部槽箱,拱圈矢高12.5m,矢跨比為1/3.44,拱圈采用變截面拋物線結構型式,拱頂厚度0.8m,拱腳厚度1.2m;拱圈寬度結合上部槽箱寬度及結構布置需要確定為5.64m。
(2)排架:為減小拱上荷載并使拱軸受力條件較好,拱上支撐結構采用輕型排架,排架間距6.6m,排架高度1.87m~8.70m之間,排架采用C25鋼筋砼現(xiàn)澆結構。排架橫向兩立柱中心距取決于槽身的寬度,為4.45m,立柱斷面尺寸0.6m×0.4m,立柱間設橫梁從上到下等間距布置,斷面尺寸0.35m×0.5m。
(3)槽箱:槽箱簡支于排架上,采用現(xiàn)澆C30鋼筋砼箱型斷面。斷面尺寸4.2m×3.0m,底板、側墻、頂板厚度分別為0.33m、0.25m、0.2m。
(4)拱座墩臺:拱圈與拱座墩臺之間采用剛性連接。墩臺包括2個邊墩和2個中墩。1#、2#中墩分別高 25.11m、20.46m,為 C25鋼筋砼空心墩,斷面為圓矩形,墩身頂部尺寸7.83m×4.07m,墩身四側以25∶1的坡比向下擴大,墩身底部井柱蓋梁厚2.7m。根據承載力要求,蓋梁下分別布設8根直徑2.3m,深14.2m、10m鋼筋砼井柱,端部置于弱風化基巖上。
兩側邊墩均位于進、出口溝坡傾倒體上,采用C20砼大體積重力墩,考慮穩(wěn)定及布置要求,兩側邊墩水平截面尺寸為9.0m×9.2m,高度7.0m。根據承載力計算,上游邊墩基礎底面需布置2根長18m直徑2.7m豎直井柱,2根長18m直徑2.7m斜井柱;下游邊墩基礎底面需布置2根長22m直徑2.7m豎直井柱,2根長18m直徑2.7m斜井柱。井柱穿透傾倒巖體,端部置于弱風化基巖上。渡槽改線縱向布置見圖2。
拱式渡槽特點是拱端推力傳至兩岸山體,對兩岸巖體強度及完整度要求較高,而瀝水溝渡槽兩岸邊坡為強~弱風化的綠泥石絹云母千枚巖傾倒體,巖體破碎,裂隙發(fā)育,遇水易軟化,且傾倒巖體本身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在渡槽使用年限內有可能發(fā)生蠕動,這對于拱式渡槽是個突出問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設計提出在拱端設置水平洞或基礎斜井柱,洞端穿透傾倒巖體置于弱風化基巖上,使弱風化巖體承受拱端推力。從本工程巖層特性看,布置水平洞長度較長,進洞口覆蓋層很小,在強風化傾倒巖體中,施工安全性不易保證。斜井柱可以和邊墩合理結合,且可基本垂直于巖層分界線布置,柱長較平洞可縮短一半,施工相對較容易且投資較小,故予以采用。有限元計算結果表明,在斜井柱角度設計合理的情況下,其所受內力較小,且可將拱端推力有效傳遞至端部弱風化基巖上。要求在施工運行過程中,對兩岸邊坡加強安全監(jiān)測,隨時掌握邊坡巖體變位動態(tài),對可能發(fā)生的較大滑移及時做出處理。
渡槽建成后,2014年3月結合春灌要求進行了試通水運行監(jiān)測,通水流量最大達到25m3/s。監(jiān)測顯示,渡槽水平及豎直向變形均較小,豎直變位最大點處僅3mm,進出口邊坡變形也較小。建成后至今近一年監(jiān)測結果表明,渡槽整體變形較小,在安全范圍之內。
(1)工程設計時,應放眼工程項目長遠效益,綜合考慮工程投資、施工條件,運行管理等各種因素,使設計方案達到最優(yōu)。
(2)一般加固工程因受原工程條件的制約,給設計、施工造成一定的難度,且后期的運行效果難以預測,所以在有條件新建的情況下,應作充分的比較,本著經濟安全、施工方便的原則,盡量采用新建方案。
(3)瀝水溝渡槽震后恢復重建采用了改線方案,有效地避免了加固方案施工難度大、質量不易保證以及工期要求緊等各種問題,為渡槽實施提供了充裕的時間空間。陜西水利
[1]趙文華,陳德亮,顏其照,管楓年.灌區(qū)水工建筑物叢書渡槽第二版[M].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2]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